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
中国精神的历史生成及其…
文化不如商业化的逻辑阻…
揭秘:中国历史上哪个时…
揭秘:中国历史上哪个时…
十年砍柴:历史局限加人…
历史上著名的光棍名人:…
“首届中国历史学博士后…
国家图书馆:紧跟时代脚…
最新热门    
 
论历史叙事的主观倾向性——以《史记·孝景本纪》为个案分析

时间:2012-11-22 12:08:30  来源:不详

摘要:历史叙事不只是对于曾经发生了的事件的再现,还饱含着叙事主体的评述立场,这就使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总具有着或隐或显的主观倾向性。司马迁的《史记·孝景本纪》是一个很典型的个案,从对《孝景本纪》与班固《汉书·景帝纪》及其他相关典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司马迁冷峻的笔法后面,隐藏着严肃的对于汉景帝事功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倾向,有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概而言之,与时代精神和作者为史之动机密切相关。

关键词:历史叙事:司马迁:孝景帝:道德评判

人们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触作为“实在的历史”,而只能透过作为“记载的历史”去间接地触及它。历史从其被记录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对“发生了什么”的简单再现。英国历史学家F.H.布莱德雷指出:“历史显然包括这两种成分:一方面是在时间中的各种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们心灵中的回忆。”在历史文本中,这两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联结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任何诉诸文本形态的历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不是某一类历史的特征(如同经验性范围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历史的内在特征。按照这种观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历史不是一大堆杂乱、无序的材料汇编,而表现为一种思想活动。历史家的职责,并不只是去把杂乱、无序的材料变得有序,把不连贯的故事变得条理清晰起来,他更要做的,是把这类材料放到它们应放的位置,借助于叙事的种种技巧(有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把它们看作历史知识在时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围内的一种辅助,并或显或隐地告诉读者,其思虑何在,其理由何在。

所以司马迁在谈到其著史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其创作《史记》是有鲜明的动机和目的的,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独立的精神在史学传统和时代精神下的弘扬。

《史记·孝景本纪》即以冷峻的叙事笔调体现着这种倾向。

一、《史记·孝景本纪>之编年分析

十二本纪中,《孝景本纪》的写法比较特殊。全文仅1600余字,为本纪中篇幅最短者,与其它诸本纪言、事并重且对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甚详的特点不同,《孝景本纪》采用编年之法,虽如“七国之乱[注: “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导火线是当时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之类重大的事件,记载亦极为简略。因其全篇充斥着一些关于天象异变、自然灾异的叙述,以致历来不乏有人疑其为伪,同时也有学者对其进行反驳。当今,比较保守而又通行的说法是:今本《孝景本纪>是在司马迁原作的基础上的一个删节本,大体亦保存了原作的风貌和思想倾向。为研究方便,本文以编年的形式对其作以简要摘录:

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2、二年八月,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庭中。

3、三年正月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楚等七国叛乱,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注: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的著名将军,汉族,沛县(今属中国东南部的江苏省)人。]将兵诛之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