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
论汉儒的意识形态建构与…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
傈僳族女性婚恋方式及传…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
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最新热门    
 
传承:拯救濒危声音遗产的关键

时间:2009-9-8 17:40:49  来源:不详
传承:拯救濒危声音遗产的关键
本报记者 张景华  2006-11-22 05:50 光明日报

●全国能专门表演口技的民间艺人不过三五人

●记录声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拯救声音绝不等于把录音录像放在博物馆里

   

  近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联 合“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组委会、广州视听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记录“濒危的声响艺术”,这是全国首次大规模带有学术色彩的“声音记录行动”。

  发起这一对保护民族文化有重大意义的行动,源于目前声响艺术正在走向消亡的严峻现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教授焦急地说:“清代林嗣环在《口技》一文中描写得神乎其神的口技,因为无人传承今后恐怕很难再听到了。著名歌唱家李双江曾演唱过《船工号子》,这一艺术形式也将随着纤夫的消失而永远留在记忆里。利用现代科技,把人类祖先创造的千姿百态的声音遗产,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刻不容缓!”

  最濒危的声音遗产是口技和号子

  在北京新建的天桥乐茶园里,杨永祥师傅仍在为观众表演口技。北京的另一位口技表演大师牛玉亮,经过50多年的继承创新,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经常为来华访问的外国领导人演出,曾赴亚、非、欧、美等洲的30多个国家演出,非常受欢迎。此外,大连庄河市蓉花山的李磊,目前也在全国各地演出口技。黑龙江省富锦市兴隆镇的农民刘富龙,在劳作之余,把乡村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炊烟村落、乡俚牧声赋予音乐的生命,中央电视台还为他录制过专栏节目。

  蒙古族艺人在演唱《江格尔》。(照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全国能专门表演口技的民间艺人仅有三五人,还有没有其他的艺人,现在只能顺藤摸瓜去寻找。近年来,大小兴安岭不让再伐木头,林业工人的号子声也自然消失了。”说起濒临失传的口技和号子,宋俊华一脸严肃。

  被称为“天籁之音”、“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呼麦,处境也不容乐观。宋俊华说,目前,中国能唱呼麦的大约只有几十人,其中包括处在初级阶段的学生。抢救和保护呼麦这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使它免遭灭绝之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祖先留下的许多千姿百态的声音遗产正在迅速消亡!由于声音看不见,摸不着,非常脆弱。声音中只有音乐可以用乐谱记录,但古乐谱很难完全破译。几百年前的《长生殿》、《牡丹亭》,当时怎么唱的现代人已很难知晓,许多有价值的声音已经永久消失了。如果不及时抢救,将会是人类声音遗产的一大灾难!

  声音的消逝也带来了文化上的损失。宋俊华指出,有些声音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比如号子,是“举重劝力”之歌,先秦文献就有记载,已流传了3000年,是最原始的“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声音加快了消亡的步伐。把有价值的声音留住,把这些声音所代表的文化留住,迫在眉睫!

  “原生态”声音是民族文化的记忆

  最近,“原生态”音乐非常走红,为什么?就是人们听多了没有个性、缺少特色的声音,而代表地域特色、代表民族文化的声音越来越难以听到了。

  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杨恩洪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对《格萨尔》,我们当初的保护、研究方式缺乏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影像手段也不足,早期我们用的都是盒式磁带,现在有一半都听不清楚了。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外就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