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
 |
时间:2009-9-8 17:39:42 来源:不详
|
|
|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访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文化传播网 作者:徐涟 从普通老百姓说着绕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名词,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国各地一项普遍进行的工作;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到省、市、县各级名录的逐步建立;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全面开展,到社会各界、普通百姓踊跃参与广泛关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成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牵动着越来越多的人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底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有什么样的重要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即将到来的“文化遗产日”与去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正值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 记者:您好!短短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政府的推动下迅速成为全社会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吸引了许多老百姓的自觉参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热点。您认为其内在原因是什么?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以“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题,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今天的时代发展又有什么样的重要关系? 周和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文化遗产中“有形”和“无形”、物质和非物质的不同形态,共同构成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缺一不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十分坚韧,像“水”一样,至柔而至刚。它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民间的、口头的,所谓“口传心授”。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以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的气度。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因而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正表明它是深入人心,深孚民意的。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原有的农业文明状态下的文化形态和方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面临更大的困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