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年轮》-霞蔚天成(上)

时间:2009-9-8 17:42:40  来源:不详
在都可以用现代机器所代替,而唯独在明代形成的妆花这种技艺至今也必须由人工织造完成。
  明朝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把都城定在了当时的应天府,并改应天为南京,南京这座古城也发展到了它历史上的高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墙都是明代的遗存,长约35公里,是世界上保留最长的古城墙。南京城墙的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的说法,今天外城的十八座城门已经荡然无存,保留下来的明代城门也只有五座,中华门是其中最雄伟的一座。

中华门外面的护城河就是闻名中外的秦淮河,明洪武年间,在秦淮河边先后设立了供应机房和神帛堂两个织造机构,据《明史》记载,当时设在全国各省的织染局有十七处之多,但经营的中心仍然在南京以及苏杭地区。
  明代时,在丝织工艺上最有成就的就是由南京丝织艺人创造的“通经断纬、挖花盘织”的手工新技艺,从此出现了妆花这一南京云锦中最为复杂、最具南京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提花丝织物。
  在大花楼木机上织造云锦是由上下两个人配合操作生产出来的。上面的人叫拽花工,也叫提花工。他按照花本纬线编排的次序,提起一根纬线,使与之相连的经线分离出来,由于花本的经线和织机的经线是相连的,这时织机上的经线相应也提升,形成一个梭口,织工就可以在这个梭口上开始编织了。
  云锦织造的独特之处就是“通经断纬、挖花盘织”。所谓“通经断纬”就是织物的经线是同一颜色的丝线,纬线由不定数的彩绒段拼接而成,不受颜色的限制。所谓“挖花盘织”是它可以根据需要在纬向同一梭内织上丰富多彩的丝线,一般可以织七八种颜色,最多可以织十几种甚至几十种颜色。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织物的色彩,而且不增加织物的厚度。
  这个织物名叫“童子攀枝莲妆花缎”,在这上面,每一排童子的形态各不相同,甚至一排中每一个童子的衣服颜色也不一样,这种效果是其它织造工艺无法完成的。
  到明代中期,宫廷生活的奢靡和赏赐的无度,使锦缎耗费的数量极为惊人。到万历年间,每年进贡的锦缎达到十五万匹。
  在明代,政府采用匠户制度强行把工匠征用来,编入织局,终生不能更改。后来,由于庞大的消费需求,官办织造很难满足,在这种形势下,民间的锦缎业逐步发展起来。官府采用收购采办的方法,把对锦缎的需求的一部分转嫁到民间,以弥补官办织造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民间织造业的发展。
  妆花织物在明代也逐渐发展成熟,最初只是在缎地织物挖花,以后又把这种技法运用到纱、罗等不同质地、不同组织的织物中去。
  这件精美的云锦名叫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与其他妆花织物不同,它是在薄如蝉翼的纱上用金线、孔雀羽线和五彩丝线织出云龙的图案,有一种浮雕般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明代的织造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和明代一样,清代也是采用官营织造的制度,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只在北京和江南的江宁、苏州和杭州等处设织局,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初年定,御用礼服及四时衣服,各宫及皇子公主朝服衣服,均依礼部定式,移交江宁、苏州、杭州三处织造恭进。
  顺治二年,江宁织造和元明两朝一样,开始了相同的使命。为了避免明代末期出现的管理混乱等弊端,清代的江宁织造改变了在民间收购的领织经营方式。顺治八年,朝廷下旨:织造局照额设钱粮,买丝招匠,按式织造。从此买丝招匠成为清代江宁织造经营的定制。
  清代的江宁织造分为两部分,织造署和织局。署是管理机构,织局是生产部门。织局下面有许多机房。据故宫收藏的乾隆时期的黄册档案记载:当时的一个机房有两千多名工匠,按工种分为机匠、挑花匠、妆颜色匠等十几个类别。
  据记载,在清代的康熙到乾隆年间,当时的南京有近一百万人口,而从事和织锦有关的人就有二十万多万人。他们大多居住在秦淮河的两岸,此时的南京城倾城上下,“百室机房,机杼相和”以鸡鸣为号,昼夜繁忙,呈现出一派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织工们生产的云锦被源源不断地送到北京的紫禁城,装饰着宫廷里奢华的生活。
  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的总统府,也曾是清朝的两江总督府。当时的南京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中心,除了两江总督外,南京还驻有江宁布政使、江南将军等高级官员。江宁织造与那些高级官员不同,江宁织造隶属于内务府,根据顺治朝的规定每三年更替一次。而到了康熙二年,江宁织造改由皇帝亲自委派,而且不再有任期的年限。
  据历史记载,这一年,任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