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阿娇北京亮相人气高
母亲要来北京游玩顺利否
假如五四时期的北京需要…
北京落马高官自述:一到…
一个农民工在北京的“幸…
北京周边的风水格局
北京城内风水格局
风水与北京城的选址、规…
房地产热点:北京二手房…
北京楼市再现抢房
最新热门    
 
北京琉璃厂百年老字号难掩落寞

时间:2009-9-8 17:43:59  来源:不详
据历史记载,琉璃厂辽代叫“海王村”,元代定都北京后,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元、明、清三代,琉璃厂制出的大量琉璃制品把北京装点得金碧辉煌,虽经历百年的风雨剥蚀而光泽不减。厂址后来虽然迁走,但“琉璃厂”的名字却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明清两朝,为适应文人读书及应试的需要,使得琉璃厂的书肆业迅速兴盛起来,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肆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古玩字画、金石篆刻、书画装裱、文房四宝等业亦随之发展。《四库全书》之成,也得益于琉璃厂书肆不浅。同时,这又促进了书肆业的发展,至光绪初年,琉璃厂的书肆多达220余家,古玩字画、碑帖业商号50多家,琉璃厂文化街从此而兴盛起来。一代代文人学者都被这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其中就有纪晓岚、张船山、吴梅村、鲁迅、齐白石、郭沫若、朱自清、张伯驹等等,仅鲁迅就来此480次之多,琉璃厂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这种盛况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不但学者、教授甚至大、中学生也常来这里搜寻古旧书。抗日战争时期,琉璃厂书肆大多倒闭或将要倒闭。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拨出专款支持琉璃厂古旧书业的恢复。从1977年起,国家拨出巨款,仿照清代建筑风格重建琉璃厂文化街,1984年10月第1期工程竣工,店铺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从此,这里的古旧书店、新书店、文物商店日益繁荣兴旺。改造后的琉璃厂重新迸发出活力,几位在这里经营多年的商店负责人向记者回忆说,1985年至90年代初是琉璃厂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如今小店店主频繁换人

墨言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时,西琉璃厂除了几家老字号之外,2/3还是居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琉璃厂新中国成立改造后最盛的时候,街道两边店铺、地摊密布,游人如织,每天到此的中外游人少则几万多则有十几万,那时生意最好做。但就他们开店经营这几年情况来看,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亲眼见到邻居的铺面一年内几易其主,有的经营一年、有的半年,甚至有开张3个月就关门大吉的。这些小店像走马灯似的换人,墨言说,租金行情看涨、入不敷出是主要原因。他介绍说,大部分西街小店面的租金在一个月2500元到4000元左右,加上每年三五百块钱的税,对小本经营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支出。而一般小店的月营业额也就在五六千元左右。加之琉璃厂游人逐年减少,这么多小店经营惨淡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是靠租房子在这里开店,恐怕经营很成问题。

墨言说,由于房子是自家所有,没有额外支出,情况还比较乐观。通过这个窗口,能向外国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作画充实退休生活,老有所为也是乐事一桩。记者采访的一个下午,有几批老外路过,太太刘丽君用英语大声招呼,别说,还真成功以190元把一幅梅花卖给了一个加拿大人。老太太还会一些日语和俄语,看来,小店能经营下去,这外语优势也是一大法宝啊。

每日开销1万元

琉璃厂上老字号林立,一些百年老店都辉煌过,可是灿烂的过去也难掩现在的落寞。一家老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商店每天的营业额平均只有3000元,这只够付员工的工资和日常开销。古董、字画行业有句老话,开得起张关不起店,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不然自己早就不想再在这里坚持下去了。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私立博物馆。当年,他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开在琉璃厂文化街上,但是早在五六年前,马未都的博物馆就撤出了琉璃厂。马未都称自己是琉璃厂从中兴走向没落的见证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琉璃厂的古董、书画品质好价格便宜。当时有大量的中外顾客都往这里跑,但生意好了以后,不少店家的自律性差了,有人见利忘义,假冒伪劣商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