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广彩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生…
历史上“左派”幼稚病经…
历史的逆向思维:得天下…
历史上的危机与变革
五行历史渊源
历史上知名的阴阳师
关于易经的历史起源
易经观点 世界上历史最…
蒋介石挖毛泽东祖坟的历…
地域历史积淀、历史文化…
最新热门    
 
历史视野中的临清

时间:2009-9-8 17:44:18  来源:不详
以成为人尽倾慕之地,其原因即能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构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在于江南城市在奢华富丽与文质彬彬之间做到鱼水兼得。北方城市在这一点上,往往不能比肩于江南。

    然而临清深受运河文化的浸染,绝不类于一般的北方城市。《山东通志》曾有这样一段评临清风俗的话说:“临清州,俗近奢华而有礼,士虽务名而有学。文教聿兴,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东方。”三千里运河波光粼粼,四方人文亦荟萃于临清。临清这种汲汲于“物”又笃志于“文”的精神,不类于北方城市反似于江南。因此在运河上漂流的诸多文化中,江南那种既重利又重文的城市精神曾对临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受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加之邹鲁之邦既有文风渊源淳厚,使得临清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看得见的物质建设,更重视看不见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后者对城市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看不见的东西主要体现为文化教育,对它作出贡献卓著的则是临清的两种特殊人群。其一种人是主事该地的官宦,他们除办官学外,尚竭力于学院和私人教育。如始创于明嘉靖十一年最具盛名的青源书院,清初曾因战乱一度衰落,但在历届官吏的全心努力下,又重新成为临清人才的培养圣地。无论官宦重教育的目的是为赚取政声,还是为实现个人抱负,或是实践儒家学说的理想,但在客观上都有利于临清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才鼎盛。而另一种人是有长远眼光、不迷惑于熏熏利欲的乡绅、平民,他们知人文精神乃是社会的第一等大事,为倡乡邦文化不遗余力,乃至损折个人名利。如康熙三十年时,州人周亦达于学宫后建尊经阁一座,先后自费购书200余种无偿向临清的学者开放;清道光二十年有僧了证以化缘所得创办姊妹义学;清末乡绅孙毓玑年捐银一千多两创办临清中学堂。

    临清渐渐形成了学堂林立、人才鼎盛的局面。民国修《临清县志》叙明清以来其教育盛况道:“数百年来得才为盛。是时,上作下应,庠序如林,有家塾、有公塾。又城市外陆续添设义学多处,童而习者,经书制艺而外,并及诗赋楷法。”其才之盛,有诗言曰:“一自髫年为禄仕,挂帆常向鲁门行。”(明·王问《泊武城县》)据民国《临清县志》统计,临清文科进士唐宋时只有3人,元无记载,而明代骤升至63人,清代有所下降为32人;文科举人,元前无记载,明有162人,清有79人;贡生明有253人,列贡生240人;清有194人,恩拔副优贡生70人。若再结合明清时代人才多出江南而北方寥落这一情形,就不难明白临清科举数据增长背后的巨大意义了。这些才士就像天空的明星一样,以他们的德、才、识、学,照亮了临清的精神世界,超拔了临清的人文境界。而临清最耀眼的星星,除了这些进士、举人外,就是曾名誉大河南北的布衣诗豪谢榛了。

    至此回看临清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真正生命精神来自于那运河滚滚波涛,来自那运河上船帆樯影运载的文化生活。只有当运河把它自身的文化生命在此驻留以后,这个城市才真正具有了它的精神本质,才能成为具有文化生命的都会。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