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工作汇报 >> 正文
2009年XXX经济工作计划
2009年机关部门纠风工作…
县文体局关于2009年统筹…
乡镇2008年工作总结及2…
2009年局机关政治理论学…
2009年机关党支部党员干…
2009年局机关党建工作计…
2009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2009年财务个人工作计划…
20099年学生会个人工作…
最新热门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

时间:2009-9-21 12:06:12  来源:不详
课不得少于20节,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0节。
   (4)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教研教改课题,把备课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确立备课组教学质量责任制,提倡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增强团体精神和协作意识。
   (5)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开好必修课程,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同时认真落实减负规定,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继续加强校本教研活动,要求青年教师人人上一节教研课(详见中心校教研活动安排表)。通过开展“听、评课,说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常规教研活动,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研讨环境,使学校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现代教育观,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本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每位教师要做到:通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订阅一本



教育杂志,在教研组内执教一堂课改教研公开课,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教师要建立每日读书制度,并及时记录对自己有启发、受益的内容,要求每周至少完成一篇读书笔记或教学随笔。
    3、立足课堂教学,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1)组建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
   (2)加强学习和宣传,完善校本培训,进一步提升课改理念。邀请有关专家对教师就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学科研究等方面作讲座,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各学科、各年级之中,从而为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构建良好的平台。
   (3)重点抓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等活动。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写教学案例,并组织评选活动。
    4、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
    教育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力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1)加强教科研理论学习,请有关专家就教科研理论及科研论文的撰写作专题报告。
    (2)教导处要着力督促辅导站带头做好课题研究活动的落实,抓好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交流评比。
    (3)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的各类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竞赛活动,争取论文发表和获奖。
    (4)实现资源共享平台。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内部网络中已有的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要不断充实、完善,开发新的共享平台,以避免重复的无效劳动,提升教师劳动的价值。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广大教师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全面推开“诚信”建设和“诚信”教育的活动,树立诚信的师德师风新形象。
①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全体教职工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通过“诚信”建设,使学校和教师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准显著提高;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信用有关配套制度基本形成;社会信用服务基层有较大的发展。
②评选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把评选过程当作学习、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过程,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③举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召开师德研讨会及当代教师风采征文比赛、师德建设创新案例评选等活动。
2、做好教师学历提升。采取激励措施,力争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有显著提高。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拟定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将新课程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位层次,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开展“新课程改革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立足“校本培训”,组织教师逐字逐句认真深入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并付诸教学教改实践。
3、进一步完善教师到薄弱校扶教制度。今后凡新聘任小学高级教师职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