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合同范文 >> 正文
县防汛防旱应急预案(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2009年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最新热门    
 
县防汛防旱应急预案

时间:2009-8-9 2:56:06  来源:不详
公室(以下简称县防汛办),负责防汛防旱日常工作,县防汛办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水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确定一名专职副主任。地址:安文镇中街 42 号,值班电话84661325 、传真84661326 、主任电话84661373 、指挥(会议室)电话84661375。              
  办公室主要职责:汛期 4 月 15 日至 10 月 15 日每天 24 小时值班,掌握汛情、旱情、灾情,及时提供指挥决策,提出启动洪、涝、台、旱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贯彻落实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示、命令。发布洪水、台风、干旱预报、警报,编制险情、灾情和抢险救灾情况报告。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应急工作和执行抢险救灾工作。做好有关信息、联络、接待等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县防指下设应急工作组,各工作组划分及主要职责:
  1、预测预报及信息发布组
  县水务局牵头,由县防汛办、县气象局、县广电台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发布天气报告,下达指挥部指令等。
 2、抢险救灾组
  县人武部牵头,由县水务局、交通局、供电局、建设局、电信局、民政局、公安局、国土局、农业局、经贸局、教育局、安监局、旅游局、卫生局、武警中队等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洪、涝、台灾害发生地的乡镇政府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
 3、抗旱救灾组
  县水务局牵头,由县建设局、农业局、民政局、卫生局、公安局、人武部等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干旱发生地乡镇政府的社会力量抗旱救灾。
 4、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组
  县经贸局牵头,由县交通局、供电局、民政局、电信局、供销社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储备和调运应急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器材,保证电力供应、通讯畅通等。
 5、应急资金保障组
  县财政局牵头,由县发改局、水务局、民政局、交通局、国土局等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筹措县级救灾资金,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
 6、医疗卫生保障组
  县卫生局牵头,由县农业局、建设局、水务局、县疾控中心、各医疗机构等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和灾后疫情防治等。
 7、灾后重建组.
   县发改局牵头,由县电信局、供电局、水务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国土局、民政局、人保公司、人寿公司等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组成。
  主要职责:组织力量抢修灾区的通信、电力、水利、供水、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恢复农业生产等。
 8、灾情核查组
  县防汛办牵头,由县交通局、民政局、县广电台、电信局、供电局、农业局、国土局、卫生局、建设局、旅游局、经贸局、人寿公司、人保公司等单位和各乡镇政府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组织核查灾害损失情况。
 9 、新闻宣传报道组
  县委宣传部牵头,由各新闻单位组成。
  主要职责:宣传报道抗灾抢险中的先进事迹。
 (四)各乡镇政府和城镇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防汛防旱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或本单位的防汛防旱和险情处置工作。每年汛期前( 4 月 15 日)将组织机构名单报县防汛办。
               三、预防和预警机制
 (一)防汛防台检查
  水库、堤防和其他险工险段等工程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日常巡查制度与安全监测监管制度。
县防指在汛前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防汛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防汛安全问题的,责成有关单位限期处理和整改。
建设、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市政、电力、交通、通讯等设施的防汛防台检查,发现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处理。
 (二)工程预警信息报告及发出
  当水库、山塘、河道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各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县防汛办。
当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照有管辖权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调度,其工程运行状况应向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报告。当水库出现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立即在第一时间向下游预警,并迅速处置险情,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县防汛办报告。当水库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其它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溃坝时,应提早向水库溃坝洪水风险图确定的淹没范围发出预警,为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三)洪涝灾情预警信息报告及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