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合同范文 >> 正文
县防汛防旱应急预案(2…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2009年防汛抢险应急预案
最新热门    
 
县防汛防旱应急预案

时间:2009-8-9 2:56:06  来源:不详
抢险、抢排渍涝、抗旱救灾等方面的供电需要和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8、交通运输保障
县交通局落实临时抢险运输货车5 辆、客车10 辆,挖掘机

5 台。
  9、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农业等部门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人畜疾病的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10、社会动员保障
  (1)防汛防旱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利工程设施和防汛防旱的责任。
   (2)汛期或旱季,各乡镇政府应根据水旱灾害的发展,做好动员工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防汛防旱。
   (3)县防指成员单位,在严重水旱灾害期间,应按照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防汛防旱的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考虑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4)各乡镇政府应加强对防汛防旱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村、单位,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防汛防旱工作。在防汛防旱的关键时刻,各级行政领导应靠前指挥,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
 (三)技术保障
  1、加强水文气象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预报精确度。
  2、建立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实现实时制订和优化洪水调度方案,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支持。
  3、建立水雨情、洪水调度、水利工程抢险、水资源应急配置等专家库,为防汛防旱指挥提供专家咨询。
 (四)后勤保障
  灾害发生地的乡镇政府负责抢险物料、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必要时,县经贸局牵头,县粮食、民政、交通、卫生等部门共同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工作。
 (五)宣传、培训与演练
  1、宣传
  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各组成部门和新闻部门应加强防汛防旱及避险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2、培训
   (1)县防指要组织好培训工作。
   (2)培训工作应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每年汛前至少组织一次培训。
  3、演练
   (1)乡镇应定期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2)抢险队伍必须针对当地易发生的各类险情有针对性地每年进行抗洪抢险演习。
   (3)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的专业演练,一般每年举行一次,由县防指组织
                 七、善后工作
 (一)救灾
  水旱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应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
 (二)救济救助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生活救济救助。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医疗救治与卫生防疫
  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技术力量,抢救因灾伤病人员,对污染源进行消毒处理,对灾区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病的传播、蔓延。
 (四)水毁工程修复
  (1)对影响当年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的水毁工程,应尽快修复。防洪工程应力争在下次洪水到来之前,做到恢复主体功能;抗旱水源工程应尽快恢复功能。
  (2)遭到毁坏的交通、电力、通信;水文以及防汛专用通信设施,应尽快组织修复,恢复功能。
 (五)环境保护
  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应组织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进行清除
 (六)防汛抢险物资补充
  针对当年防汛抢险物料消耗情况,按照分级筹措和常规防汛的要求,及时补充到位。
 (七)补偿机制
  对水库根据防洪调度指令拦洪超蓄淹没造成损失、因抗旱需要调用农业灌溉水源、水库因抗旱保水影响正常效益发挥的,政府按规定给予补偿。
 (八)灾后重建
  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及时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原则上按原标准恢复。
 (九)防汛防旱工作评估
  各乡镇每年针对防汛防旱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从防洪抗旱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以及防汛防旱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进一步做好防汛防旱工作。
                   八、附则
  (一)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