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究竟还有多少官员子女在…
大学校园里都是晃动的大…
冒名上大学现象后暴露出…
湖南官方首次通报冒名顶…
大学毕业求职最有用的十…
中组部等出台文件  明确…
美国的大学教育
大学正门的店铺风水
八大绝招让大学生就业成…
张汝伦:大学“何为”
最新热门    
 
凝练大学精神 培育创新人才

时间:2009-8-8 16:36:07  来源:不详
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形成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以科技支农、科技下乡为主体,以文化教育下乡为辅助,以“绿色营精神”为支柱,以“博士+硕士+本科”模式组队的社会实践新格局,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扶农”意识。
  (三)凝练杨凌精神——大学精神的进一步深化
  2007年4月18日,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李振声重返母校,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学习•实践•创新》的报告。作为曾在杨凌工作生活31年的老一辈科学家,李振声院士深情回忆了几代知识分子扎根杨凌为祖国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要认真总结“杨凌精神”,并欣然题词“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与师生共勉,其情之切,其意之深,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热爱农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做出贡献”的“杨凌精神”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一场“向李振声院士学习,发扬杨凌精神”的活动在全校范围迅速展开。广大师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杨凌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使大学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广大师生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信念,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高度重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自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连续四年报名和录取人数均位于陕西省高校之首,并且学校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获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认可,涌现出各级先进典型20多人。
  (四)培育创新文化——大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会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大学是坚持人类道德风尚、文化希望、科学理想之价值使命的重要场所,再也没有其他社会机构能够取代大学而承担探求真理、弘扬正气的文化重任了。正如有人所言: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逐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因此,学校着力构筑创新理念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四种精神:一是崇尚学术,探索真理;二是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三是追求个性,求新求异;四是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学校以创新教育观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独立创新、批判求真精神,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为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项目方式支持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三大类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打破二级学科界限,根据学科相近原则构建了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二是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入区企业结合,构建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三是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杨凌区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三类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激发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引领社会前进——大学精神的升华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变革。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它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大学作为人类最纯洁的精神家园,是创造并培育先进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场所,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可以激发文化创造的热情。大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互相配合、互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综合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发挥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着力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学校突出特色,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团)80余支,加大志愿活动的社会辐射力度。学校坚持“精心选好基地,突出科技主题,发挥学农优势,深化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突出教育与服务两个功能,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开展科技下乡、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学雷锋服务、迎新系列服务、农高会志愿者服务、保护母亲河行动、义务献血等志愿者服务活动30余项,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4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关注环保”等活动进行了报道。
  
  四、进一步发展大学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3年来,培育出一批批以“诚朴勇毅”为精神面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展现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积淀,展现了大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魅力和风采。今后,学校一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5]
  
  参考文献:
  [1]刘云山.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 任剑涛.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J].东方文化,1998(5):7-10.
  [3]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1-8.
  [4] 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4):42-46.
  [5] 王革,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