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由《百家讲坛》引发的“…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
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与…
论《文心雕龙·练字》篇…
谭嗣同“华夷之辨”思想…
从“思想世界”到“历史…
中国文论的正名————…
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
“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
《道德经》“无为而治”…
最新热门    
 
“思无邪”及其他

时间:2009-8-8 16:36:23  来源:不详
名”尚“存”。“名”“保存”了“无”,也“保存”了“有”。凡“保存-存留”下来的“有”和“无”,都具有“神圣性”,因为它“大于-寿于”“实有”。

“诗”正是这种“保存-存留”“有-无”的形式,是“有-无”的“神庙”,“神圣性”“住”在“诗”里——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所谓“语言是存在的家”,表面上看起来有点荒谬,但他的意思并非说“存在”“住在”“如风”的“话”里(话出如风),好像“存在”是那样的虚无飘渺,那样的随心所欲;理解海德格尔这句话的关键还在于他对于“存在”和“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而这种表面看来很独特的见解,却是最为基本而为常识所经常忽略的。

海德格尔区分“存在”与“诸存在者”,“存在”不是经验的实物,“存在”是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又非仅仅是“主观思想”的“概念”,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事物的全过程,“从无到有”,也是“从有到无”。所以人们常说,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时间性-历史性”的。“存在”并非“瞬时性”,而是“历时性”。

“存在”不是“(抽象)概念”,不“住在”“(主观)思想”里。

然而在原始(本原)的意义上,“(存)在”与“思”同一,因为“思”在本原意义上亦非“抽象”的。“思”与“在”在“时间性-历史性”上“同一”。“时间-历史”已经蕴涵了“意识”的“度”。

于是“思”与“在”都“住在”“语言”里。

这里,“语言”并非理解为“交往(流)工具”。

一般“工具”,以“功用”为归依;作为“工具性”“语言”,亦以“意义”为归依,人们“交流”的是“意义”,“交往”的也是“意义”。于是有各种的“语言-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等等”,但“意义”为“一”,所以不同语言,原则上可以“翻译”,而一旦“意义”得以“交流”,则语言形式已经完成任务,所谓“得意忘言”是也。凡交往性工具语言,无不具有“得意忘言”的特点。作为交往工具语言的“意义”可以“脱离”具体语言形式,在这个意义下,它们是“抽象”的。

然而,“诗”的语言就与一般交往工具性语言不同,它是不能“得意忘言”的。人们欣赏诗作,并非只是理解诗中说言的语词意思,而是连同“诗的语言”一起领会的。所以人们常常感到“诗的语言”是很难-甚至是不能“翻译”的。在“诗”里,“语言”与“意义”同在-同一。脱离开“诗的语言”的那种“意义”,乃是“无家可归”的一堆抽象概念,它们可能也合逻辑的形式,但却是干巴巴的、孤零零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依托,漂泊流浪,似乎可以“到处为家”,实际只是孤苦无依,没有生活的养分——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床,总之没有“自己”的“家”。

“家”总是具体的,“四海”同样是“家”;“古今”亦复为“家”。“家”“在”“时空”中,“在”“历史”中。

“诗”的“语言”,不随“交往”完成而被“消耗”掉。一切“工具”固然比使用工具的人更加稳定,更加经久,但终究会被“消耗”;但“诗的语言”不被“消耗”,如同哲学的“思”一样,不会像经验科学那样,在形成(完成)了“定理-公式”之后,“思”就消失在它们之中。“哲学”不“消耗”“思”,而使“哲思”绵延;“诗”不“消耗”“语言”,而使“语言”成为“存在”的“家园”。

于是“思-诗-史”成为一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与“思”已为一体;“无邪”,必得其“正”,“正”必得其“仁”——“仁”者于人伦(群)关系中得其“正”位(天命之性),于是“正”必得其“传”,必得其“寿”,“仁者寿”。“思无邪”乃是“思”之“正”位,亦是“诗”之“性命”;“天命”之“性”,得“性命”即得“生命”,乃是“活”东西,而“活东西”当得其“传”,得其“寿”,“传诸久远”,绵延不绝。“思无邪”,则“诗”必为“史”,“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历史”,“有”“流传”,“有”“时间”,即“在”“时间”中,或“时间”中之“在”。

“思无邪”“邪”、“正”皆不仅可作道德解,亦可作本体观。

“思无邪”“思者”“无邪”,“思者”“无辜”,“诗人”亦“无辜”。“思者-诗人”“天真-无邪-无辜”。

“思”这种思念(对过去),这种欲念(对未来),皆得其“正”,是为“天真”。“无邪”即“天真”,“天然之真实”,“天命”之“性”,“自然而然”之“性”,乃是“本性”。

尽管“过去”已往-不存在,“未来”尚未存在,但“思无邪”则“必”“存在”,“必”为“有”,因为天下之“正名”必为“天真-天然真实”,必为“有”。“名不正,言不顺”,则“事不成”,“不成”之“事”,“不成其为事”,为“无事”,为“无”。“思有邪”则终将“事不成”,终将归于“无”。

于是,“思者述说存在,诗人命名神圣者”,思者-诗人皆“无邪”。“思者-诗人”得天下之“正”,皆为“无辜”。孔子以儒家宗师,为“诗”“定性”:“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者-诗人”何辜?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