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中医诊断学与阴阳二气…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
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
最新热门    
 
论中等职业学校文言文注释商兑

时间:2009-8-8 16:38:15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中职 语文 注释
  
  论文摘要:现行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人教版)文言文注释部分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不明古义、当注不注、误用它义、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等。本文拟对其中的不足进行探讨。

  由刘国正先生担任顾问,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是为了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而编写的。本套教材以“注重基础,学以致用”为原则,由教育部组织力量进行编写的权威性教材。从2001年起供给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使用,至今已印行百万册。
  该教材共分四册,每册文言文独占一个单元,共收38篇文章。所选文章多为名家的译注全本。同时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学术成果,克服了以往教材中的不足,注解简明,释义完备。但由于篇目繁多,非经一人之手,疏漏失误,在所难免。今分类胪列如下,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不明古义
  
  (1)《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注释21:“委:散落。”(第2册,P331)
  “委”在古代并没有散落义。《说文·女部》:“委,委随也。”段注:“委,从女禾声。委之则聚,故曰委输,曰委积。”郭庆藩《庄子集释》:如土委地。注释为“理解而无刀迹,若聚土也”。“委”作积,积聚讲。又《庄子·知北游》:“是天地之委蜕也。”成玄英疏:“委,结聚也。”汉扬雄《甘泉赋》:“瑞穰穰兮委如山。”颜师古注:“委,积也。”《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岂知新室委心积意。”李善注:“委,犹积也。”“委”与“积”互言,意义更为一目了然,所以“委”应为“堆积”义无误。
  (2)《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注解17:“间(jiàn)行:从小路走。”(第2册,P321)
  “间”没有“小路”的意思,只有“间道,间路”才有“小路”的意思。“间行”是“秘密地,悄悄地行走”。“间”为“秘密地,悄悄地”义。文献有证。《战国策·赵策三》:“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鲍彪注:“间,谓微行。”《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贞《索引》引郑氏云:“间谓窃令人行也。”《汉书·项籍传》:“汉王使间问之。”颜师古注:“间,微间也。”
  
  二、当注不注
  
  (3)《鸿门宴》:“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第2册,P321)
  此处“生”如不注出,可能会视为“生熟之生”。《庄子·天道》:“生熟不尽于前。”陆德明文引司马云:“生,脍也。”“生”即有“煮熟”义。所以可以释“生彘肩”为“开宴前预先留的猪前腿”。从当时的情形看:项羽听从项伯之计“善遇刘邦”,猪前腿自然在宴前煮熟备用,所以有后来的“范增数目项王”示意杀刘邦,而“项王默然不应。”项羽最讲义气,樊哙在危难之时闯帐,项羽不但不责备,反而几次称之为“壮士”,自然不会拿生猪腿来宴大宾了,而且在这之前已赐“卮酒”给他,所以“生彘肩”中的“生”应为“煮熟”义。
  (4)《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第1册P298)
  “时时”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表经常,常常,如《荀子·王制》:“政令时则百姓一”杨倞注:“时,谓有常。”。一表有时,偶尔,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贾公彦疏:“时者,言其无常期也。”重迭之后,在典籍中只有一义。清刘琪《助字辨略》卷一引《汉书·高帝纪》:“高帝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时时,犹常常也。”从语境来看“时时”为“常常、经常”也符合文意。从“令初下”的“门庭若市”,逐渐变为“间进”,最终是“无可进者”。
  
  三、误用它义
  
  (5)《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注解3:“互丧: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第四册,P372)
  略通历史的人都知道六国灭亡是有次序的,并没有混杂在一起“交互”灭亡。“互”在古代有两义:一指交错,交替。杜甫《北征》:“岩谷互出没。”引申为互相。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二指挂肉的架子。张衡《西京赋》:“置互摆牲。”薛综注:“互,所以挂肉也。”此义罕为人知,我们今天去菜场依然可以看见卖肉的,用“~”的一种两头尖尖的铁钩,一头钩住一块肉,另一头挂在肉架上。因其能连接两个事物,所以其引申为一个接着一个之义。而苏询在本文中正是用“互”作为挂肉架子的引申义。
  
  四、望文生义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注解17:“唇焦口燥呼不得:意思是喊得唇焦口干也制止不住他们。”(第4册,P391)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译者将“不得”解释为“喝止不住”。主人虽唇焦口燥地呼喊仍喝止不住群童的行为,于情于义均难说通。“得”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为得到。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入地利。”《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二为能够。如《韩非子·内储说上》:“我得以斩其首也。”王先慎集解引顾广圻曰:“今本得作能。”《战国策·秦策三》:“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姚宏注:“得,一作能。” 陆机《拟西北有高楼》:“玉容谁得顾。”旧校:“得,五臣作能。”刘琪《助字辨略》卷五:“得,能也。也可用‘不’否定,构成‘不得’的说法,用在动词或动宾短语后,表示该动作行为的不可以或不能够。”《汉书·孝成许皇后传》:“今一受诏如此,且使妾摇手不得。”袁宏道《满井游记》:“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中的“不得”,同样表示“不能够”;再从事理上看,正是由于“唇焦口燥”,所以才不能够呼喊。
  (7)《高祖还乡》:“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注解5:“差夫,服劳役的人。”(第3册P372)
  译者将“差夫”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显然是犯了望文生训的错误。 “差夫”与“纳草除根”是并列关系,“纳草除根”是动宾结构,相应的“差夫”也应与此相同。且前面有副词“又”和助动词“要”修饰,它应该也是个动宾结构。《陔馀丛考》卷四十三:“官府遣役辄曰差。”这种“差遣”是有选择的。《尔雅·释诂下》:“差,择也。”郭璞注:“差,选择。”《汉书·眭弘传》:“汉帝宜谁差天下。”颜师古注:“差,择也。”《资治通鉴·汉书五十九》:“当差留新兵之温厚者千人。”胡三省:“差,择也。”可见“差”在古代作“选择,挑选”义很常见。《资治通鉴·梁纪十九》:“召夫齐筑具集城南。”胡三省注:“夫,民夫也。”《急就篇》卷一“苟贞夫。”王应麟补注:“既壮曰夫。”“差夫”在文中应为“挑选民夫”。这不仅符合语法,也与刘邦当时“亭长”的职责相一致。
  (8)《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注解6:“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第4册P369)
  译者在这里显然将“用心” 当作一个词来解释,而在古代它们却是单独的两个词。“用”即“因为、由于”,“心”即“思想、心思”。《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藏。”《诗经·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何用不监?”王引之《经传释词》:“用,词之为也。”《史记·李广传》:“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正用其例。全句可以翻译为“(这是)因为(由于)思想专一的缘故。”
  
  五、以讹传讹
  
  (9)《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注解2:“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第4册P384)
  由于某些权威学者的不当注解,致使谬误流传,以讹传讹。“齿”,甲骨文象口中排列的牙齿之形。因牙齿是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的,故可引申为“并列”义。《吕览·直谏》:“齿于诸侯。”高诱注:“齿,列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与薛,不敢与诸任齿。”杜预注:“齿,并列也。”《汉书·项籍传》:“陈涉之位,不齿於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所以这里的“君子不齿”应翻译为:君子这类高贵的人物不愿意和巫医、乐师等人并列为伍。
  (10)《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注解5:“媒人去数日……承籍有宦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守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第1册P317)
  历来注家对“兰家女”就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满意。徐复先生从张湛《列子注》里面发现这个“兰”字是晋宋时期口语的一种特殊用法。《列子·说符》:“宋人有兰字者,以技干宋元。……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张湛注:“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从张湛这个解释可以知道,《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里面的“兰家女”就是某人家女儿的意思,而非“兰家之女”。
  由于教材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高度的权威性,课文中的文言文注解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所以课文及注解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指导和严重的影响。以上分类不甚严密,条目之间互有交叉,现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以期能引起文言文注解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徐复.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朱声琦.古代汉语实用教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3]宗福邦 陈世铙 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