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五行生克的辩证思维
《易经》是全世间最高明…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互…
宗教与民族的互动: 藏…
超越的循环:基督教、现…
学术与政治的内在互动:…
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
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之双…
雅俗互动的宁馨儿——四…
浅谈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
最新热门    
 
辩证互动发展: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09-8-8 16:38:57  来源:不详

  摘 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四个方面的和谐,论证了和谐文化的内在本质、主要内涵、功能体现与文化状态,并从既有文化状态与生成文化过程两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的辩证关系与互动发展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构建和谐文化所需要注意并付诸实践的几个重要问题,其中特别指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可用资源。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辩证互动

  Abstract:Discusses the inherent essence, connotation, function and existing state of harmonious culture in view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nature, people and society and among individuals and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Elaborates the dialec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existing culture and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culture especially the dialectically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m Then, an argument is given to some important issues which are necessary to focus on for putting them into practice to build the harmonious culture A matter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is that we must absorb favorable resource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harmonious culture; harmonious society; dialectic interaction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广大社会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社会动态进程。在这个工程实施和动态过程中,有一种普泛的文化弥漫其中,是它的原动力、驱动力、导引与指针。同时,在这一过程—进程中,又会在社会的运行和公众的行动中产生—分泌—结晶—“酶化”出一种文化。对于后一种文化,我们不妨称为“行进中的文化”、“使用中的文化”,是“文化的现在—正在进行时”;对于前一种文化,我们则不妨称为“结果性文化”、“收获着的文化”,是“文化的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存在时”。这样的两种文化,不是彼此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是共同处于一种“互动—互助—互渗—互生”的“社会—文化共同体”之中,也是同在一个互动共进的社会运动与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和谐社会是一种四相结构,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每个人自身的和谐。现在,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分别叙述与论证它们同和谐文化的关系。
  
  一
  
  我们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在我们指导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树立一种追求并保持和谐的文化思想。这种思想的根本之点就在于力求保持并保证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比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一切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都以不破坏自然为准则,等等。只有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在开发利用自然、发展经济中,以“自然”为重,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不以人为自然的主人,而只是其中一分子。人既不是自然的孤儿,也不是自然的主宰。在这种和谐文化指导下的人的“见之于自然”的作为,在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过程中,我们才不至于损害自然、破坏环境、戕害生物,从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助互用、两利双赢的和谐环球。
  但是,应该说,至少自从工业化以来,尤其在全球性追求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向自然开战与索取,以地球的主宰之态,对自然横征暴敛,利用科技“征用—征服”自然,向生物界大开杀戒。至今使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生态失衡。以致地球与生物界濒临毁灭的危险。面临此局面,一方面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不绝如缕,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大气污染成为人类疾病的根源,具有抗药性和产生变异性的生物,施行对人类的自发报复(比如SARS、禽流感),使人类措手不及、应对为艰。如此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现在不为人知、人无感发和潜在的危害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于自己“自然家园”的破坏,人类自身也产生种种困难甚至苦难,在自然的报复面前大吃苦头,如生理变异、疾病横行、身体衰退、心理变态,因此生活福利意义减退,幸福感缩水,到处遭遇自然的报复性危害。过去高尔基说,人类抵抗自然的能力低下时期,自然好像是人类的后娘。现在,应该说,由于人类在向自然索取的过程中,使自然遭灾,自然又以严重的报复,成为人类的严师。
  至少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尤其在本世纪,人类在这个铁面无私的严师面前,已经知道了利害,懂得了道理,进行了反思,总结了经验,提出了方案。从总体说,这就是:绝对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我们的养育父母,又是我们的朋友,同时还是我们的资源依靠和自然家园。这就是和谐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至高律令。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中蕴涵的意义之一,就是维护、保持、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的“全面”、“协调”就包含“人类自身—经济—社会”和“自然”这两个巨大系统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和应该,把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与理念,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然,它也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理念之一。
  从上述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方面,可以从两个范畴来获取方向指引和基本理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二
  
  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包含几个主要方面。①社会管理者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与“民”的和谐。这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和谐中值得严重注意的一个方面。贪污腐败是造成这方面的不和谐的最重要原因。②人与技术的和谐。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科技囊括了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休闲的一切方面,科技是人们生活不可须臾离的社会依靠和“法宝”。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专政”的功力。它干预人们生活的几乎一切方面。如何保持人与技术之间的和谐,是现代工业社会、商业化社会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③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涉及个人与法律、制度、公德和公共秩序之间的和谐问题。这个领域,一方面是人们自己制订了种种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制度与法规,它对人们具有强制和规约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又需求自己的自由、独立和“随心所欲”。这里就产生“遵守”与“反遵守”的不和谐、反和谐与破坏和谐。和谐文化中,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面,就是要使这部分的社会不和谐,经过整合、协调和“秉公处理”,来实现和谐的目的。
  对这几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与和谐,解决之道,就是要创造、产生一种“除矛盾、致和谐”的文化。这种和谐文化,要能够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比如,社会的责任感、执政为民敬业奉公而清廉的官风;对科技的重视而不依赖,“使科技具有人性”和“人性地使用科技”的科技政策与全面的科学观;奉公守法,具有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意识;普遍的社会问责制的形成与全社会的信守不逾。如此等等,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它是诸多文化观念、思维习惯与行为准则的整合,形成了一种文化状态和文化心态。这就是和谐文化的构建,也是通过这种文化构建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和谐状态,是和谐文化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也是产生和发展和谐文化的基础与动力。人与人的和谐,应该包含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和谐关系,社会各个职业、各种社会角色、各地人们、各个民族成员等等之间的和谐关系,每个家庭的成员之间的和谐等。这里,首要的和重要的是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一个国家的社会层化进程越是快,越是复杂化,这种阶级—阶层间的和谐,就既越重要,又越困难。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分层化的速度很快、程度很大、阶层之间的差别亦大,可以说,其进程为中国亘古所未有。这是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表现。由于社会层化程度大,分层增加。而各个阶层之间的差距、隔阂、摩擦、矛盾,即总体上的不和谐成分也增加了。而且,由于个体的独立性的发展,私人性的增长,社会每个成员、家庭的每个成员以至父母、夫妻、兄弟、亲戚、朋友等等,各种社会关系网中的每个分子之间,其从差距、矛盾到不和谐的状态,也较过去大为增长。这种状态,一方面表现了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是社会具有生气和生机的表现;这种表现也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是中国进步的表现。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内部的不和谐。
  这种情况需要的就是调适文化,即一种能够调节、调解、整合各种矛盾以达到有条件的一致、统一、和谐的这种文化。这种文化对于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要求,它体现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也体现在社会公德方面,以及体现在精神诉求和心理素质上。比如对于官员、一切公务员,都要求他们具有平民心态,执政为民,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具有社会公仆的德行,拒绝贪污腐败。这是一种文化心态,也是一种文化素养。对于富人,则要求懂得“财富来自于社会”,“财富意味着责任”,私有财富的适度的“回归社会”、“回报社会”(通过纳税、捐赠、慈善事业等渠道),使社会富裕、福利增长、安定进步,则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的购买力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反过来,“回馈”、“反哺”个人、企业、商家等。这是一种正确处理“义利之辨”的文化心态,一种懂得社会规律、不“为富不仁”的文化心理,也是一种文化状态。它们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对于一般公民、一般社会成员,则要求不忌官妒富,对社会具有亲和感与责任感,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且奉公守法,遵守社会法规、制度、公德,善与人处。这也是一种文化心态与文化状态。它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所有这些对于不同阶层、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文化诉求,在总体上汇集为一种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状态,构成一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而同时,在这种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中,又会在集体的、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发展着和谐文化。两者互动互促,辩证发展,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两者,毕其功于一役。
  
  四
  
  社会个体即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身内心和谐,也就是每个人的自身和谐,是全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处于自身和谐的文化—心理状态,就能获得全社会的和谐。但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固然取决于他自身的境遇、生活状况和心理素质。但作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他的这一切,是受到社会境遇、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影响的。因此,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既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