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西游记》圣境
《西游记》的流氓无赖意…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
不朽的童心审美的游戏—…
《西游记》宗教描写的艺…
百年《西游记》作者研究…
《西风》:“论语派”后…
佛光幻影中世俗女性的映…
美德与奴性的结合——浅…
最新热门    
 
《西厢记》剧本的继承和出新(下)

时间:2009-8-8 16:41:17  来源:不详
圆的地步,不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不能更好的实现,连剧中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不完整的。因为在封建社会里,要体现“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男女主人公必须经过各种考验的,他们不但要冲破门阀、礼教、伦理道德的束缚,还要经受住地位升迁变化的考验(包括长安许多贵戚大臣家的小姐们的绣球、丝鞭的诱惑),还有与权势者(如崔老夫人)的较量争夺,以及各种无中生有的诽谤中伤(如郑恒),只有越过这些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方能实现。因此,只有到张生功名得中,依旧归来与莺莺成婚了,剧中这个用情专—的人物形象才算塑造得成功。其三,这样结尾虽有才子佳人之嫌,但毕竟还是写出了叛逆者的最终胜利。就这种大团圆形式而言,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是“俗”了,可在当时还是有新意,并不是强弩之末。总的看,这样的大团圆结尾,是符合当时时代精神的,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是符合当时观众的心理要求和欣赏习惯的,在历史上是有过进步意义的。在今天,也有某种程度的可供认识社会的价值。但我们也应看到王实甫这样写团圆结尾是有矛盾的,也有不成功之处。纵观《西厢记》全剧,前四本写张生一见莺莺便不往京师求取功名,还用“逼试”等情节来控诉门第观念、科举制度的罪恶,以及描写莺莺嘱咐张生“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等等。我们不难看出,王实甫分明是门第、科举制度的反抗者,可在结尾问题上,他最终不得不违反自己的观点,安排张生做官回来解决问题。当然中状元这是崔张达到结合的一种“手段”、“方式”,可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中状元毕竟是符合老夫人的观点的,毕竟表明张生由“白衣”戴上“乌纱”,金榜题名。这体现了对崔老夫人“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实质性妥协,这就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门阀、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因为前四本是歌颂青年人追求自由爱情批判老夫人门阀地位、观念的。到第五本又“和了稀泥”,和解了矛盾。而这些分明是王实甫所反对的,却由他自己写进了剧本,并作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的胜利道路来歌颂了。作为十三世纪的剧作家、王实甫暴露了自己的矛盾,这毫不足怪。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为自己笔下的正面人物找出更好的道路。他的这种矛盾,正是那些进步作家的世界观的反映。是思想局限性与戏剧完整性的矛盾。在今天我们的一些剧作家改编这类剧本时,当不受这种限制了,视野开阔了,完全可以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来处理戏剧结尾了。在解放后的诸多改编本中,多数是删去了张生高榜得中、衣锦荣归的大团圆结尾,而用“私奔”,“惜别”、“拷红”等类型来结尾的。《田西厢》则采用了张生名落孙山、布衣长剑回到蒲洲,并被老夫人逐出西厢。莺莺在红娘的帮助下,“雇两匹坐骑”,到草桥店去找张生,他们并骑连夜赶到蒲关,请白马将军相助,以“私奔”结尾。琼剧《西厢》也是用“私奔”结尾。他们不是追赶张生,而是私奔到张生故里等着张生归来。《马西厢》则采用“惜别”结尾,让莺莺长亭送走张生后,以“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儿月也圆,晚些儿月也圆”的良好祝愿结束。给观众、读者留下许多回味余地。我们说,“私奔”也好,“惜别”也好,都是可能的。因为张生临行时,老夫人说:“驳落了,休来见我”。莺莺说:“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样张生去后就有多种可能:一是得官回来大团圆(如《王西厢》);二是不得官也回来,被逐出,莺莺私奔;三是得官不得官,回来不回来,都不得而知,写得含蓄,留有余地,让读者、观众自己去想象。我们说这些办法都是符合戏剧情节发展的,都是在情理之中的,都有可取之处。

   《田西厢》中的莺莺有一个比《王西厢》中莺莺更为大胆的坚强行动,那就是在张生落第、布衣长剑回到蒲洲之后,被老夫人逐走,莺莺在红娘的陪伴下“潜出”,私奔张生。这一举动是和田汉塑造这一形象“让莺莺表现得较主动、较强烈”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莺莺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作为,是完全符合田汉笔下的莺莺的性格。莺莺这一举动,事实上说明了她在婚姻问题上,彻底站到了与老夫人对立的一面,母女二人关系彻底决裂了。一位在治家严谨的相国夫人教养下长大的女孩子,终于不按母亲的意志行事,对于莺莺的性格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飞跃和突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情战胜门阀、礼教的统治,看到了“情”具有冲决封建藩篱的巨大力量,看到了田汉先生匠心之所在。《田西厢》中莺莺私奔的情节,虽然和卓文君、李千金的情况类似,同《董西厢》中莺莺的私奔差不多,不属田汉独创,但它是继承、是发展,是有自己的高明之处的:

在《董西厢》中,因为张生已高官得中,那莺莺私奔毫无疑问是可以做县君夫人的,穿戴凤冠霞帔的;在《田西厢》中,张生落第而归,“依旧是飘零四海一书生”,白衣秀士,久后前途难以预料,莺莺跟他逃走,那是要受穷、受累的。足见其情操之高尚,爱情之专—。莺莺还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为了“做夫妻”“恩爱是根本”,不图“区区蜗角名”。她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她还指责母亲说:“你说过‘崔家无再婚女’,却为何逼我嫁郑恒”?这是多么大胆的挑战,田汉笔下的莺莺颇似自择佳偶的卓文君之胆识,又像私奔的李千金之爽朗。这一结尾,洗去了她那矫情和隐晦,对追求自由爱情表现的确实比较强烈,比较主动。另外,从莺莺性格发展来看,她开始是反对“内外有别”的封建家规,到后来发展到“联吟”、“掷杯”,再发展到“酬简”、“抗命”,最后发展到与母决裂,“并骑”私奔,越到后来性格发展愈激烈,这是完全符合田汉的创作思想的。

婚事原是老夫人许诺的,“东阁娘把名分定,风送张郎十里亭”,就凭以上几条,即使按照封建法令来断案,张生莺莺只要愿意去告状的话,那老夫人和郑恒也势必败诉。同时,更何况他俩不是私奔到隐蔽的地方,而是私奔到堂堂白马将军杜确那里,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这不难看出,《田西厢》的私奔结尾,不仅比《董西厢》的私奔结尾更高—筹,就是与《王西厢》的大团圆结尾相论,不仅新颖,且有独创性;就其女主人公莺莺这个形象而言,也要比《王西厢》中的莺莺更高大,更丰满。按照叛逆性格来要求,《田西厢》中的莺莺敢于同封建贵族家庭决裂,反封建、反门阀、反礼教精神这样强烈这不能不说是带有新时代的时代特色了。

《马西厢》的“惜别”结尾,我们从戏剧情节发展来研究,全剧在“拷红”一场已达高潮。“长亭送别”已成为—个小小的曲折之尾,并已完成了戏的主题。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少波将《王西厢》第五本删掉了,第四本第四折也删去了。我觉得删的好,戏—旦过到高潮,紧接着就结尾,显得结构比较紧凑、干净、俐落。“惜别”是围绕着《王西厢》的基本矛盾(老夫人与崔、张、红的矛盾)来展开和升华的。到“长亭送别”这一矛盾业已结束。戏到这里戛然而止,以“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儿月也圆,晚些儿月也圆”的良好祝愿结束,就给观众、读者留下许多回味余地。在结构上善于制造“悬念”、“扣子”,戏味十足,有吸引力,这应该说是成功之处。试想,张生此去应试能不能必中呢?若不中,又将如何呢?是“停妻再娶”呢(如《莺莺传》中碰到的问题)?还是“矢志不移”直到海枯石烂时呢?这些都留给我们去思考。我们说,在那封建势力非常强大的社会里,崔、张爱情的喜剧、悲剧结尾都是有可能发生的。至于用“拷红”结尾的剧本,多把“惜别”作为“过场戏”来处理,交代一下莺莺将张生送走就行了。

《田西厢》、《马西厢》以至《拷红》结尾,虽然不一定像《王西厢》大团圆结尾那样易于被人接受,但对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观众、读者来说,人们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同七百年前的人们相比,自然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做,我深信是会被人接受的,更何况是符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精神的。不仅如此,这样做,实际也是丰富了中国、世界文艺作品宝库,既然爱情作品是那样丰富多彩,爱情生活又是那么曲折离奇,干吗非叫一种可怕的模式把我们紧箍住呢!

五、对《王西厢》语言的提炼、润色。

《王西厢》的语言,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是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就诗的语言而言,其辞藻优美、音韵悠扬,诗情画意浓郁隽永;就剧的语言而论,富有动作性、性格化。其唱词优雅秀丽,既有宋词的意趣,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既讲本色,又追求文采,把本色文采融为一体、“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明人朱权说:“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郭沫若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王西厢》的确有许多精彩的语言,但也有粗俗、色情的陈词滥调。前者要继承,后者要除掉。但在继承中又如何提炼、润色呢?马少波主张“尽力适当保留原作脍炙人口的隽语佳句,清理已被时代淘汰的艰涩难懂的陈旧语言。”如对“长亭送别”一场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耍孩儿》等,基本上都保留了,有的只作了少许的更改、调整、缩减、合并。还使得王实甫那善于化用前代名作中的优美成句,也善长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白描隽语的语言风格得以发扬光大。由于《马西厢》使用的是北方昆曲音乐,昆曲本身就典雅些,这对继承发扬王实甫那秀丽的语言风格是得天独厚的。另外,对一些元代当时比较流行的方言俗语,今天观众听来费解不太易懂的语言也做了修改、加工。如“措支剌”(慌张)、 窘(忐忑)、“挣揣”(努力)、“撒吞努”(痴心妄想)等,对一些文言典故也作了变换。如《赖婚》场,莺莺对老夫人变挂不满意唱的:“老夫人慌到天来大,当日成也是您个母亲,今日败也是您个萧何”。这是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化用。原意是韩信因萧何而拜将,也因萧何而被杀。这里是指许婚的是母亲,赖婚的也是母亲。这样的用法作为案头文学是无可挑剔的,但作为戏曲语言来用就显得太文雅了。再如象前面说过的“拷红”场中红娘所用语言的更改等。《马西厢》在结尾处增写的(幕后合唱)“离愁千缕从何剪?全凭着情真意坚。愿有情人都成眷属,早些也月儿圆,晚些也月儿圆。”这是在抒“有情人”之情,也是在抒广大观众之“情”。我们完全可以作为一首抒情诗来欣赏。观众会由衷地同情这对青年男女的遭遇,也会热情地赞扬他们的反礼教的勇敢行为!这样写既表现了王实甫“愿有情的都成眷属”的宏愿,又暗示崔张的美满团圆只是“早些”“晚些”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他们爱情的悲剧色彩,如从揭露封建势力虐杀青年自由婚姻的残酷性这一点来说,它是加强了反封建主题的。总之,这含蓄、蕴藉之词,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田西厢》在继承《王西厢》的语言成就上应该说是有创新精神的。他的文词优美,多是经过消化而提炼的。可以说是灵活的摄取、创造性地运用。由于《田西厢》对剧本的主题、戏剧冲突、主要人物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更改加工,人物性格变了,那为人物服务的语言也要相应随之改变。所以全剧中已很少有照录《王西厢》的语言了。或剪或补,或更或移,就是对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华文词,从塑造人物的需要出发,有的也忍痛割爱,坚决舍弃了。在《王西厢》中张生是个“色情狂”,在“寺惊”、“闹斋”中他见了莺莺就魂飞天外,甚至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弄得神魂颠倒。有些文词很庸俗。《田西厢》为给张生“降温”,提高他的思想品格,所以把张生眼里的关于莺莺形象的描写大大压缩,有的干脆就去掉了,有的作了合并、调整。如《王西厢》一本四折中“闹斋”(雁儿落)“我只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种来清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得胜令)“恰便似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妖娆,满面儿扑堆着俏;苗条,一团儿真是娇。”

   《田西厢》在第四场(附斋)中借用了这两段唱,而合成为“但见她泪湿了淡白梨花面,但见她愁损了轻盈杨柳腰;最难得她泣血曹娥孝,提什么捧心西子娇?我也是严亲下世早,断肠人相慰这可怜宵。”《王西厢》原词的情调显得轻飘,与做道场这样的地点、场合是不谐调的。《田西厢》修改后,情调就比较严肃了。更主要的是减掉了张生那色狂劲儿,这是符合田汉笔下的张生那豪爽精神世界的,同命相连,为莺莺那“泣血曹娥孝”的行为大加赞许。而对莺莺客观描写的两句“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保留了。但前面分别加了“泪湿了”、“愁损了”修饰语,带有感情色彩和内心活动,这比静止的肖像描绘要生动真实的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