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谒见占第…
面试经典十四问的经典点…
面试经典十四问的经典点…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易经》第五十一卦到第…
自立的资本(十四)
最新热门    
 
“二十四幅花卉册页”:《儒林外史》的结构形态

时间:2009-8-8 16:41:51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根据小说家在楔子里的提示,可以发现《儒林外史》采用的结构类似王冕画的册页,由头、身、尾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册身具有时间性、逻辑性、层次性、对照性、条贯性等五个特点。这种结构在小说

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 册页;结构形态;《儒林外史》

    在明清小说的结构研究中,《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外史》)是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一部小说。从伴随小说问世的卧闲草堂评出现至今的两百多年间,人们对《外史》的结构一直众说纷纭,其中

影响较大的有蒋瑞藻、胡适、鲁迅先生的无主干说,吴组缃先生的“连环短篇”说,陈美林先生的纵横结构说等。近年,徐又良、张锦池先生又先后提出了“一种有机生长的结构形式”说和“纪传性结

构形态”说。诸位前贤在结构研究上不断取得的进展,似乎已逐渐趋于使《外史》的“庐山真面目”呼之欲出。

            一、“二十四幅花卉册页”

    《外史》在结构上巧夺天工,对此,卧本的评者深有体会。他在三十三回的评语中很形象地说:“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厩,一一

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到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

    20世纪50年代,吴组缃先生谈到了《外史》结构的具体形态:“每回以一个或多个人物为中心,而以许多次要人物构成一个社会环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种种日常生活活动中,来表现人的思想

性格与内心世界。总是在这一回为主要人物,到另一回即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另一人居于主要:如此传递、转换,各有中心,各有起讫;而各个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断,又互相勾连着,在空间上,

时间上,连续推进;多少的社会生活面和人物活动面,好像后浪逐前浪,一一展开,彼此连贯,成为巨幅的画面。……正如绘画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或《长江万里图》之类‘长卷’形式相

类。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以叫作‘连环短篇’。”

    虽然吴先生的“连环短篇”说易于使人产生《外史》毕竟是短篇连缀的错觉,但他的这段论述在帮助人们理解《外史》结构方面却大有裨益。归根结蒂,《外史》采用了类似长卷《清明上河图》的

结构形式。仔细研读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就会发现,作者已借王冕画的册子暗示了《外史》的结构特点。该回讲翟买办奉时知县之命,请“画没骨花卉的名笔”王冕画册页。王

冕“回家用心用意画了二十四幅花卉”。时知县将册页送与危素,作候问之礼。果然不出所料,危素看了,“爱玩不忍释手”,并且极欲与做画的“乡下农民”相会。这里提到的画册,以连环的形式展

现对象的不同情态,恰似上面吴先生讲《外史》结构时指出的特点。从危素对册子“爱玩”不已的态度,也可以窥见作者对这种结构是相当得意的。

    具体地说,《外史》的册子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回相当于册子的起始部分,它的作用如回目所说,是“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它不仅具有元杂剧楔子的开场作用,而且还有明

清传奇剧首“自报家门”的特点。卧本此回批语即说:“作者以史汉之才,作为稗官,观楔子一卷,全书之血脉经络,无不贯穿玲珑,真是不肯浪费笔墨。”回中王冕仰观天文时说的一番话具有隐括全书

主要情节的作用。“王冕左手持杯,右手指着天上的星,向秦老道:‘你看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少项,风声略定,睁眼看时,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王冕道:

‘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我们是不及见了!’”这里说到的“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天可怜见,降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正是全书要反映的主要内容,它是作者围绕两类

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展开情节的原因所在。

    册子的主体部分自第二回起到第五十五回止。它将楔子浓缩的情节逐步铺开,详细印证王冕那段话所说的事实。

    第五十六回是册子的终结部分。在一些论者的眼里,该回是全书不应有的“蛇足”,系出伪作。且不说目今可见的最早刻本即有此回,从结构上讲,它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十五回中

的“市井奇人”虽与楔子里的王冕前后辉映,余韵悠悠,但不足以收结全书。楔子里既说明贯索犯文昌、天降下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的由来,那么正文所写的儒林现状当是这伙星君在各地活动的具体情

况,最后一回则明确交待了他们的结局。“幽榜”在书中的作用酷似《水浒传》第七十一回,以“洪太尉误走妖魔”写至“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按石碣各归其位,“在结构上可谓大结束。

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如果没有“幽榜”,则全书故事多少有点未完待续的感觉。

        《外史》采用的册子结构,有头、身、尾三部分,首尾相连,浑然一体,其严密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二、连环册身的形式特点

    《外史》册子结构中的主体部分相当于王冕花卉册页的具体画幅,这五十四回血脉贯通,前后罗络勾连。仔细研读,我们发现在连环外表下隐藏着五个特点:

    第一,时间性。小说在叙事上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构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册身叙事从薛家集乡绅商议请蒙师起,到市井中间出现四个奇人为止,前后历时共计108年,所有人物故事都是在此

期间发生的。除了第二、七、八、二十、二十五、三十五、五十五回明确点出具体时间外,小说其他部分描写的事件也都是按时间进行的。由于叙事上有这种严格的时序,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前后统一

,彼此照应,一丝不乱。第七回范进责罚梅玖,梅玖求情,应照了第二回众人请梅玖做陪客,他对蒙师挖苦备至的情节。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月豆湖”,陈和甫与会。到第五十四回,陈和甫之子陈思

阮向丁言志转述其父所说的话。转述与十二回的描写完全一致。以上二例说明小说前后事件安排严密,根本不能随便倒置。

   第二,逻辑性。作者不仅使事件统一在严格的时间流程中,而且还把无数事件的发生设计得真实自然,合乎情理。循着“瓜生蔓,蔓生藤,藤生瓜”的原则,作品情节不断推进、衍生。没有周进荐

拔,就没有范进发疯;没有范进中举,就没有张静斋送房子,怂勇打秋风;没有拜见座师,就没有邂逅严贡生,枷死回民师傅。这种事件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有的事件彼此似乎没有瓜葛,作者也能

写得自然妥贴。如娄氏兄弟礼贤下士与选家马静的活动本来各行其是,但点出“人头会”使蘧公孙收起做名士的念头,产生欲结识选家的心思,马静的登场于是显得顺理成章,情节也自然过渡到选家头

上。书中大大小小事件彼此勾连,前因后果,交待得清清楚楚。作者循着这种逻辑关系,从山东起,涉及广东、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最后落笔在南京,前后引出几十位重要人物,从而绘成了一幅较

完整的儒林画卷。

    第三,层次性。作者笔下的人物总计多达三百七八十个,时间跨度、空间范围又如此广阔。为了突出重点,作者对人物出场作了精心安排。闲斋老人原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

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提到的四类人,在书中按照序里的顺序

连袂而上。第二至第五回写了第一类人周进、范进、王仁、王德,第六至十回写的严贡生、王惠、刘守备属第二类人,第十一至二十四回写的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景兰江是第三类人,第三十回至

五十五回写了第四类人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虞华轩、季遐年等。当然,这种人物出场先后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各个部分也有其他类型的人物在活动。从总体上看,是从否定

人物过渡到正面人物,第三十回之前以否定人物为主,第三十回之后以正面人物为主。

    第四,对照性。作品人物、事件虽然繁复,但以第三十一回为分水岭,前三十回与后二十四回对照鲜明,前后映衬,极有章法。杜少卿力辞征辟与二进醉心功名,虞博士为人厚道与严贡生横行乡里

,二余讲究孝悌与二严兄弟参商,凤鸣歧行侠仗义与张铁臂招摇撞骗,季遐年痛斥老爷与周进屈辱过活等适成对比。赐书楼倾樽尽欢与西湖之会酸风四射,泰伯祠礼祭肃穆典雅与莫愁湖高会趣味低下等

事件前后对举。相同事件反复描写、彼此映衬的有二娄厚待看坟人与杜少卿厚待老管家,“冒姓字小子求名”与“中书冒占凤凰池”等。许多人物、事件的对比、映衬使第三十一回前后两个部分呈现明

显的对照关系。

    第五,条贯性。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没有总绾全书的人物,但却设法以有限的人物、事件将小说条以贯之。正文一开始,王惠就伴随着周进而登场,在周进面前大摆举人架子。第七回再次

露面,主动与“作不得准”的梦中同榜荀玫交结。选任江西为官后,因降顺宁王,事败远逃,此后虽未正式露面,但余波荡漾。第十四回、三十五回蘧公孙、卢信侯即因一部与他有关的《高青邱集诗话

》险些被祸。到第三十七回,作者又续写王惠之子郭铁山千里寻亲,一直写到第三十九回,才把王惠的事交待完毕。王惠故事因此成为大半部书的重要线索。祭泰伯祠是小说后半部的最大关目。正面描

写虽只有第三十七回一节,但从担任引赞的杜少卿出场之始,就着笔叙述祭祀的酝酿准备过程。修礼之后,作者又在第四十一回让卢信侯同武书谈到此事,庄濯江听后,也欲做一个大祭。第四十八回,

王玉辉凭吊旧迹。第五十五回,盖宽叹息祠宇的破败。显然,作者有意将这一盛典处理为后半部的中心事件。由于祭祀的主要当事人在孝子寻亲之事上大加赞助,前后两条线索得以交汇,融为一体。这

两条重要线索的存在,使读者感到正文情节运动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行进,叙事脉络异常清晰。 

    连环册身由于具有以上五个特点,它达到的效果恰如第三十三回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