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狐评古典小说《镜花缘》
从小说《五行神话》说阴…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
论章回小说中的人格悲剧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
清末民初中国古文献外流…
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
疑《水浒传》前半部撰于…
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
最新热门    
 
清末小说中的南北之辨和南北之旅——以对“庚子之乱”的叙写为中心

时间:2009-8-8 16:41:59  来源:不详
入娼门而沉沦。仲蔼与棣华在整部作品中最是品德无亏,但是棣华遁入空门,仲蔼“万念皆灰,即定日运了父母兄长灵柩回广东安葬,把挣来万金,分散贫乏亲友,披发入山,不知所终。”
    《剑腥录》中邴仲光历经庚子之难后,回到杭州。在小说的结尾处:
    于是寺众大集,二侍者,一捧杖,一捧香炉,蠲师徐步出,上高座,弟子以次参讫,仲光、吕翰亦居诸学者之后。蠲师言曰:“昔者一祖迦叶,入鸡足山,山合。待阿难至,山复为开……大众听者,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是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言已,合十于胸,圆寂矣。众皆鸣钟鼓,持咒,一一罗拜。仲光私谓吕翰曰:“适师所言,述六祖之言也。”师既入塔,明日为荼毗吉期,众奉塔至场上。上座容公,举火。火发时,旃檀之香四射,晴日当空,舍利如雨。[9] 168
    难道仅仅是逃难旅途中的家庭悲剧、情感憾事就能让一部部小说归于虚空?其实,虚空的背后是根本意义的迷失。因此,这些小说中叙写的南下逃难之旅,不仅是妻离子散、劳燕分飞、家破人亡的“苦难的历程”,也暗示着中国传统道统的失落。
    同时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小说中的逃难者们,或客死异地,或流落他乡,或归于虚空,不知所终,但从来没有归宿于故乡的情形,并且虽然大家都以贫病之死为悲,但似乎不再以“客死他乡”为憾。“乡愁”之感,在逃难之旅的叙写中,悄无声息。也就是说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无论走“南”闯“北”,但其实走的都是一条不归之路。在传统中国人的想象中,少年辞乡赴京,老年还乡致仕,是一条经典旅程,代代相传,循环往复。乡间故土的座座宗祠、祖坟,都与此心默默印证。当人们无法圆满走完这场人生行旅时,若是应试之途落难,小说家会虚构出名妓相救;若是客死异地,诗词的咏叹与悲鸣则往往夺眶而出。但是在这些清末小说逃难之旅的叙述中,帝京的意义已经失落,“故乡”的符号也渺然无踪。这条在中国传统的叙述和想象中经典的循环之旅,似乎也就此消解而代之以不归之途。彼时著名诗人范当世的一首诗也可与此意味相印证:
    落照原能媲旭晖,车声人迹尽稀微。可怜步步为深黑,始信苍茫有不归。[11] 416
    “不归”二字所暗示的微妙变化,未必不可被视为意味深长。这其中若隐若现地透出彼时中国人的想象世界的方式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日升日落、花谢花开、治乱交替、生死轮回、少小离家、落叶归根,这些都是在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经典主题,时间与空间的循环想象完全同构,共同显示着古代中国天道循环的世界观。可清末小说中,循环之旅消隐,不归之旅浮现,如同一个经纬精细的花瓶开始出现了深深的裂缝,正流露着天道循环的世界观正渐渐退去,而一种一去不回头式的线性时间观念正渐渐登场。与此相印证的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爱情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杜丽娘还魂,可清末著名言情小说《玉梨魂》中,男主人公却不再轮回转世,而是成为“革命军中无名烈士”。③ 绝非偶然的,庚子之后《天演论》声动天下,进化论腾播人口。这种思想观念的巨大转折固与区区“小说”之间难说因果,但小说在虚构与想象的领域内的流露与召唤,鼓吹与默化,也应被视为这种观念转折进程的一部分。
    南北之辨,南北之旅,综观清末小说对庚子之乱的叙述,其价值天平几乎完全倾向于南方一边。其实南北之辨的背后,是彼时中国面对开新与守旧的理势之争。庚子之后,开新一派完全掌握了话语之势。正如“辛丑、壬寅之后,无一人敢自命守旧”,[12] 669清末小说对庚子之乱的叙述也在想象与虚构的层面上召唤着面向世界的开新理路和不再遮掩的求新求变的冲动。如果说戊戌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上面向世界、求新求变之途,那么两年之后的庚子之乱的冲击也反弹成了极大助力。个中深义,不应小视。论者常说,从戊戌到五四,其实,戊戌、庚子、五四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实的三级跳。此中心结与脉络,从清末叙写庚子之变的小说中可以见微知著。
    更微妙的是,庚子题材的清末小说,其叙写姿态勾勒出有别以往的想象世界和本土的方式。小说在痛定思痛之时,实际上叙述逻辑中已经有意无意间使传统道统式微,拯救之旅和逃难之旅在颠覆了王朝的地理秩序的同时,王朝的意识形态秩序也随之崩解;当寻求拯救的目光移向域外之时,一幅清晰的全球版图自然从模糊的华洋之辨中破壳而出;循环世界观的消隐,线性时间观念的登场,视野跳出本土,所以彼时中国人不再期待下一位真龙天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面貌,在叙述逻辑上已被虚位以待。
    注释:
    ①本文所涉及到的几个典型叙述文本,分别依据以下版本:《邻女语》、《禽海石》,《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集·第8卷·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恨海》,《吴趼人小说四种(上)》,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孽海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续孽海花》,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剑腥录》,《林纾选集·小说卷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4章,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一语中的:“没有什么比无名战士的纪念碑和墓园,更能鲜明地表现现代民族主义文化了。”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第11页。

【参考文献】
    [1]林则徐. 林则徐选集[M]. 杨国桢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义和团史料(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张文襄公全集(四)[M]. 北京:中国书店,1990.
    [5]义和团:第2册[A].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C]. 神州国光社,1951.
    [6]王德威. 想象中国的方法[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集·第8卷·小说集六. [M]. 上海:上海书店,1991.
    [8]吴趼人小说四种(上)[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9]林纾选集·小说卷下[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续孽海花[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1]范当世. 范伯子诗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张枬,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