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姚贾与元白
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
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
近古诗歌的精神与元好问
最新热门    
 
酒令与元曲的传播

时间:2009-8-8 16:41:59  来源:不详
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按此说不确。周德清《中原音韵》卷下,在[双调]内同时收录[阿忽令]与[阿纳忽],马致远散曲作品既有[阿忽令]又有[阿纳忽],二者格律不同,可见非同一曲牌。
    《元刊杂剧三十种》所收关汉卿《拜月亭》杂剧第四折为[双调],其末曲为[阿忽令];《调风月》杂剧第四折亦为[双调],末曲为[阿古令]。徐沁君先生认为,此二者为同一曲牌,按曲律均应为[太平令],他推测说:“本曲盖来自北方少数民族,‘阿忽’、‘阿古’其音,‘太平’其意欤?”(注: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页。)。可备一说。
    文献明确记载可入酒令的曲牌还有[骤雨打新荷]与[青天歌]。
    《青楼集》记著名歌妓解语花,在京城外之万柳堂,为廉野云、卢疏斋、赵松雪等侑酒佐觞,“左手持荷花,右手持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诸公喜甚。”此事又见于《辍耕录》等记载,可见在当时影响之大。“骤雨打新荷”本名“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因元好问此曲中“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曲牌名又被称为“骤雨打新荷”。
    《青楼集》又记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末顾瑛《玉山名胜集》卷五,记至正九年冬的一个酒宴上,“命二娃唱歌行酒……客有岸巾起舞,唱[青天歌],声如怒雷,于是众客乐甚,饮遂大醉。”(注:顾瑛:《玉山名胜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9册,第76页。)
    按[青天歌]为北曲牌,很可能来源于道教音乐。元初著名道士丘处机有《青天歌》,现存于明《正统道藏》、《藏外道书》,是一首三十二句七言诗,然唱法已经失传。元杂剧《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有“八仙上,歌舞科,共唱[青天歌]”的科泛提示,可见[青天歌]也可以合唱。《蓝菜和》杂剧白云:“师父教我唱的是青天歌,舞的是踏踏歌。”也提示出[青天歌]与道教音乐的密切关系。
    最后看元代几个特殊酒令规则。其一是:赢者赏酒,输者罚水。元代除流行与当今相同的输者罚酒规则之外,更多的是赢者赏酒、输者罚水的规则。
    关汉卿杂剧《金线池》第三折,写杜蕊娘与众妓女席间行令,“行的便吃酒,行不的罚金线池里凉水。”《陈母教子》第三折所行的酒令是:“一人要四句气概的诗,押着那‘状元郎’三个字;有那‘状元郎’的便饮酒,无那‘状元郎’的罚凉水。”元代小说《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下,有陈平制令云:“诗句联就,饮酒;不成联句者,饮水三盏。”(注:《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6页。)
    其二是:东家置酒客制令。朱凯《刘玄德醉走黄鹤楼》第三折,有“东家置酒客制令”之说。无名氏南戏《周羽教子寻亲记》第十八出生白云:“我那里,主人整酒,客出令。”这种规则,现在也基本不用。
    元代更有以歌妓的绣鞋行酒的怪习俗,而且有的文人以此为题目写作散曲。例如刘时中的[中吕·红绣鞋]《鞋杯》云:
    帮儿瘦弓弓地娇小,底儿尖恰恰地妖娆。便有些汗浸儿酒蒸做异香飘。潋滟得些口儿润,淋漉得拽根儿曹,更怕那口淹咱的展污了。
    这语气实在有点变态。据说“鞋杯令”源于宋代,而元末的杨维桢最好此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金莲杯”云:“杨铁崖耽好声色,每于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盏以行酒,谓之金莲杯。”(注: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79页。)杨维桢的好友倪元镇认为秽臭不堪,遇到这种情形,就拂袖而去(注:《元明事类钞》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4册,第494页。)。当时有一位女性诗人郑允端也在诗中说“可笑狂生杨铁笛,风流何用饮鞋杯。”(注: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525页。)虽然如此,这种陋习在明代仍旧得到继承和发扬。《金瓶梅词话》第六回,写西门庆脱下潘金莲的“一只绣花鞋儿,擎在手内,放一小杯酒在内,吃鞋杯耍子”(注:《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影印本,第181—182页。)。隆庆年间,何元朗寻到南院名妓王赛玉的红绣鞋一双,用来行酒,座上豪客,无不为之酣醉。这段风流韵事,当时文坛领袖王世贞曾作诗歌加以描述。散曲大家冯惟敏也有《咏鞋杯》的作品,反映出当时文人的某种变态心理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