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命理学研究疾病的重要意…
论中医诊断学与阴阳二气…
占用科学与易经
易学与中国医理
风水之学与传统释道之学…
风水学与建筑
把建筑风水学与八卦对接
伪术假学与风水之真法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
促进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合…
最新热门    
 
论理学与唐宋古文主流体系建构

时间:2009-8-8 16:42:30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文学史上的唐宋古文运动与思想史上的理学发展各自形成“文统”与“道统”,但由于共同的重振儒学的思想源头,两者实具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唐宋古文运动前期作家的思想被宋代理学家扬弃吸取,成为宋明理学许多重要理论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唐宋古文作家同时作为思想家,特别是宋六家在宋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派,又时时受到作为宋学核心体现的理学基本精神的深刻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明代唐宋派文人明确提出的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唐宋八大家”之名目,实际上在南宋理学家手中已初具雏型。唐宋古文主流体系,正是通过理学家的初建才逐渐流行确立起来。

宋代的理学与古文在发展中各自形成系统,宋代古文终究有着属于自己的主流体系,理学家的古文创作显然也并不能构成宋代古文的主流。但是,从根本点上看,宋代的古文毕竟缘起于儒学复兴运动,与理学的兴起同出一源,宋代理学家对文学的独特看法及其实践活动,对古文创作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渗透,随着南宋理学地位的提高,两者甚至形成汇融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宋代古文为主体上溯唐代韩柳而成的所谓唐宋八大家古文体系的确立,实与理学精神的影响乃至理学家涉足文坛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宋代古文复兴运动从肇端至确立,历时较长,并由文人古文与理学古文两股力量长期积聚融会而成。从柳开、王禹 到穆修,是为文人古文的前驱,而号称“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则是理学古文的先声。这两股古文复兴潮流到庆历年间,经范仲淹至欧阳修而汇融并达致新的高潮,宋代古文运动于是乎正式确立,并以其浩大的声势构成宋代文坛的主流。由于宋代崇德归儒的统治政策与时代风气,造成政治文化一体化的特点,政治领袖与学术领袖逐渐统一起来,欧阳修作为北宋中叶集政治领袖与文化领袖于一身的第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仅以自身的鲜明主张与大量创作树立起复兴古文的大纛,而且通过知贡举,有意识地选录天下英才,作为其后辈的王安石、苏轼等宋代文坛巨擘都是经其大力提拔和培养而“出人头地”,从而导引出宋代文学史上大家辈出、群星璀璨的极盛时期。《宋史·文苑传序》通论宋代文学盛况时说“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所例举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苏氏,恰恰正是宋代古文主流的柱石与标志。

以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及三苏为代表的宋代古文大家,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宋六家”。以“宋六家”为标志的宋代古文运动的蓬勃兴起,固然是针对五代宋初弥漫文坛的以“五代体”和“西昆体”为代表的靡弱文风,以“古文”替代“时文”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与“五代体”和“西昆体”相伴的是儒家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的衰乱,复兴古文的实质正是为了重振儒学权威,因此,以振兴儒学为内核的宋代古文运动便自然与同样以振兴儒学为内核的唐代古文运动产生了直接的联结。在唐代,以韩愈、柳宗元为核心的古文运动,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正表现为以儒学复兴为精神内核并改革文体文风的文化的整体进程。韩愈自诩“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辞” (《答陈生书》), 可见其毕生致力的复兴古道与古文两者本是一体关系,正是因此,韩愈在文坛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乃因其所创建的儒家道统的巨大影响所奠定。柳宗元在复兴古文方面与韩愈志同道合,而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则较韩愈更为明确,径直声称“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所谓“文以明道”遂成为唐代古文运动乃至后世所有文学复古论者的理论核心与创作纲领。

宋代古文的复兴,一开始就与唐代古文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入宋之初的柳开,作为宋代古文的先驱人物,就被称为“生于晋末,长于宋初,拯五代之横流,扶百世之大教,续韩、孟而助周、孔,非先生孰能哉。” (张景《柳公行状》) ,正可见出其为古文所具有的“拯五代之横流”与“续韩、孟而助周、孔”的两方面意义,而由其“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更可见出柳开首倡古文与唐代古文运动的直接关联。其后,作为宋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的欧阳修,自谓“我所谓文,必与道俱”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 ,显然与韩、柳“文以明道”说如出一辙。对于前代文章家,欧阳修最为推重韩愈,认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 (《读李翱文》) ,其本人更是以继承韩愈道德文章为己任。苏轼《六一居士集序》即认为: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子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 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即从儒家道统与古文创作两方面清理出欧阳修承韩愈而上溯孔孟的渊源关系。本来,宋初古文先驱已甚为推重韩愈,但韩文在整个宋代主流文坛产生全面影响,无疑是由欧阳修的大力推扬所致。据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云: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为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由此可见,宋代古文运动的真正兴盛,实与欧阳修整理刊行韩愈文集有着密切关系,而欧阳修作为当时文坛领袖,即有意识地将宋代古文与韩愈古文加以联结,在力图将韩愈古文作为宋人创作范式的过程中,自身在宋代古文运动中也就取得了如同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那样的地位。王安石在《上欧阳永叔书》中称欧阳修“以道德为天下所望”,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则称颂欧阳修是有宋一代的“蓄道德而能文章者”,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更是直接认定“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支撑古文运动的儒家道统的构建,实际上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特性。唐代中期,士大夫鉴于安史之乱后的沉痛反思,认为朝政之紊乱乃“儒道之不举”所致,因而韩愈创建的儒家道统实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大体说来,传统儒学偏重章句,而至“韩子原道首揭仁义” (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上) ,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原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对儒家之道作出新的阐释,为当时广大庶族文人要求凭借道德修养与才能学问跻身卿相的政治愿望提供了理论根据,成为适应新兴庶族政治集团现实斗争需要而建立的思想体系,正是因此,“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新唐书·韩愈传赞》) 。欧阳修对韩愈道统学说以及其开创的古文运动的承续,也同样是宋代那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要求所造就。宋代一方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复杂而深刻,同时又是封建国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的时期,为了与政治集权统治相适应地加强思想意识统治,并重整在动乱中遭到很大破坏的封建社会纲纪伦常,宋统治的一项基本方法就是提倡尊孔读经并通过科举取士,真宗后的宰相就几乎全是“以儒学起家”者。这样,宋文化的特点最重要的就不仅是儒学复兴,而且在于对儒家思想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现,知识分子已不再只是儒家经义的阐释者,而同时成为其思想和主张的实践者,学术领袖和政治领袖逐渐同一起来。欧阳修作为北宋中叶第一个集政治领袖与文化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儒学道统也就必然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实用性特点。他所谓的“道”就是传统的儒家之道,所谓“文章”亦具有如同“六经所载”那样的明确目的,然而,欧阳修又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可见,其强调文以载道的最终目标实在是“切于事实”亦即为现实服务。在《答李诩第二书》中,欧阳修再次表明“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极力将传统的“六经”牵合当时的“人事之切于世者”,因此,他批评“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的现象,认为应当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性以为言”,即使论道,也不必拘守经义,更不应空谈,充分显露出宋学疑古出新的本质精神。可以说,欧阳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精神鼓舞下,加上自身的特殊地位,聚合并影响了整整一代学人,使宋代的思想运动与古文运动得以进一步大规模展开。就古文领域而言,“宋六家”中除欧阳修本人以外的其他五家即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皆受到欧阳修的大力提拔而走上文坛,甚或直接出自其门下,宋代古文运动便由此走向峰巅极致。于是,以欧阳修为核心,上承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运动,下启以“宋六家”为标志的宋代古文之极盛,唐宋古文运动实际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唐宋古文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幅极为壮观的画卷。在时间上跨越唐宋两代,长达三百余年,在空间上兼容文学与哲学,对宋以后思想史亦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作家递相祖述,对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形成共识,在观念上强调“文以明道”,在实践上走向为时为事的现实之路。明代唐宋派古文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序》云:

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之间,文日以靡,气日以弱,强弩之末且不及鲁缟矣,而况于穿札乎?昌黎韩愈首出而振之,柳柳州又从而和之。于是,始知非六经不以读,非先秦两汉之书不以观。其所著书、论、叙、记、碑、铭、颂、辩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 茅氏作为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针对七子“文必秦汉”而倡扬唐宋,但其所推扬韩、柳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其所含具的“六经”、“古六艺”之道。对于宋代古文,茅坤认为,“宋六家”古文创作艺术风格固然各不相同,但由对韩愈的承续为契机,以“通经博古”为趣尚,归结于“孔子所删六艺之遗则”,则是完全一致的,也正是在“六艺”这一点上,“宋六家”与韩、柳结为整体,所谓“唐宋八大家”之名也在明代唐宋派的鼓吹之中而确定下来。最早将八人文章合为一集的是明代人朱右,其所编《八先生文集》,实为“八家”之名肇始,只是该书早已散失未传。唐顺之纂辑《文编》虽不局限于八家,但于唐宋亦仅取八家。其后,茅坤即本朱右、唐顺之编选准则而成《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经过清代桐城派的称扬,唐宋八大家古文更由文坛扩展到民间,成为一切为文者的典范,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一个绵延不绝的以“文以载道”为宗旨的文学主流。

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体系,就其发展的趋势而言,固然与思想史上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体系分道扬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前期作家,恰恰正是理学赖以生长的思想源头,从这样的意义上看,两者实又具有了同源性。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