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关于王老吉主演的文字游…
中国的文化背着“另类”…
宋代之防盗版
受辱女服务员刺死官员是…
广东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宋代——还是宋国——有…
网络时代的操盘手和弄潮…
中国高科技的文化魔咒
易学的文化名词
古代的“正月”指的是什…
最新热门    
 
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

时间:2009-8-8 16:43:11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宋代文学家族往往起于寒族,他们在家族政治势力、经济实力下降时,依靠文学继续维持家族声誉。宋代文学家族的道德教育,使宋代文人立身处事多以气节为先、以礼仪为重;其文化教育注重图书积累和嗜学博学风气的培养,为宋代文学铺设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家族文学作品具有相似性和变异性,其相似性表现在对先人文风的接受和认同、文学价值判断时常引用家族先人为参照等;其变异性表现在自然禀性和后天经历(通过社会活动拓展自身文学能力)的差异,文学观念的自由开放也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变异;不同家族文学中都表现出敬宗和亲情意识,敬宗主题通过对祖先功德的追忆和缅怀,增加家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但也潜伏了恐坠家声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在宋代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向,即由魏晋隋唐传统政治文化结构的门阀家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宋代以降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家族制度,奠定了近世家族组织的雏形,它对宋代社会及其文化产生了多元的影响。就家族本身而言,从此门第和阀阅不再是衡量一个宋代家族的基本标准,人们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地位不再成为世袭,这种变化促使宋人意识到:几乎每个家族都可以通过在某个领域自我奋斗或群体奋斗而成为新的世家大族。宋代不少声名显赫的新兴家族,就是在这种重新建立家族组织的尝试和努力中形成的。

    从家族取得声名的主要社会活动领域来考察,宋代家族可分为政治家族、经济家族、军功家族、文化家族等不同类型①。由于宋代的右文政策及其他因素,文化家族在宋代大量出现,且历时绵长,所谓“诗书传家久”。文化家族的次生态之一文学家族更是蔚为大观,惹人关注。宋章定即云:“在宋朝以文章名世、父子兄弟齐名者甚众。若三苏、三刘、三沈、三孔,则其彰彰尤著者也。”②但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宋代家族的探讨多集中于家族的交游、仕宦、财产、婚姻等社会学层面上,很少将家族与文学联系起来考察。本文拟以宋代澶州晁氏、眉山苏氏等著名的文学家族为中心,初步对宋代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  宋代文学家族及其特征

    宋代文学家族指以文学显于宋代的家族。一个家族一代数人或者两代、三代以上均有能文学之名或以文学著称于世的成员,这个家族就可以称之为文学家族。初步考察宋代的文学家族,其数量之多、遍布之广、声誉之高,都是宋以前文学史、家族史比较少见的现象。宋朝一代数人俱有文名的家族不在少数,譬如:以“二宋”(宋庠、宋祁)知名的雍丘宋氏家族,以“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闻世的清江孔氏家族,以“四洪”(洪朋、洪炎、洪刍、洪羽)著称的南昌洪氏家族等;两代或三代以上享有文名的家族更多,如东莱吕氏(吕公著、吕本中、吕祖谦),澶州晁氏(晁迥、晁宗悫、晁说之、晁冲之、晁公武),眉山苏氏(苏洵、苏轼、苏辙、苏过)等家族。仅以数量而论,即已远超前代。这些家族除了文名远著的几个文人外,通常还有不少族人在当时也有能文之名而在后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们在家族史和文学史上仍然值得写上一笔。众多文学家族不仅创造了繁盛的家族文学,而且在宋代形成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学现象,值得深思。

    宋代文学家族的分布遍及南北各地,除上举诸家外,知名者甚多,如:

    河南:开封苏氏(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洛阳尹氏(尹源、尹洙、尹)等;

    河北:灵寿韩氏(又称桐木韩家,有韩亿、韩绛、韩维、韩缜、韩元吉、韩)等;

    山东:章丘李氏(李格非、李清照)等;

    四川:阆中陈氏(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华阳王氏(王琪、王),眉州唐氏(唐淹、唐庚、唐文若),丹李氏(李焘、李壁、李埴)等;

    江苏:苏州吴县范氏(范仲淹、范纯仁、范正平),高邮秦氏(秦观、秦觏、秦觌、秦湛)等;湖北:蕲春林氏(林敏功、林敏修)等;

    湖南:道州周氏(周敦颐、周寿、周焘)等;江西:临川晏氏(晏殊、晏几道),临川王氏(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王),新喻刘氏(刘敞、刘、刘奉世),庐陵欧阳氏(欧阳修、欧阳发、欧阳),南丰曾氏(曾巩、曾布、曾肇、曾宰、曾季),分宁黄氏(黄庶、黄大临、黄庭坚、黄叔达),临川谢氏(谢逸、谢),鄱阳洪氏(洪皓、洪遵、洪迈、洪适),婺源朱氏(朱松、朱槔、朱熹),庐陵刘氏(刘辰翁、刘将孙)等;

    浙江:吴越钱氏(钱惟演、钱惟济、钱惟治、钱昆、钱易),富阳谢氏(谢涛、谢绛、谢景初、谢景温),衢州赵氏(赵湘、赵),金华杜氏(杜、杜旃、杜、杜、杜),金华俞氏(俞紫芝、俞澹),山阴陆氏(陆轸、陆佃、陆宰、陆游),鄞县史氏(史浩、史涓、史弥巩、史弥逊、史弥宁、史嵩之),龙泉孙氏(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平阳林氏(林景怡、林景熙)等;

    福建有:邵武严氏(严羽、严仁、严粲),莆田刘氏(刘夙、刘朔、刘克庄、刘克逊)等。其分布地域并不均衡,但也带有一定规律,就是集中于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域,且以相当于今天的江西、浙江最多。这两个地域在宋代普遍有着民风尚文、藏书丰富、印刷业繁荣、学校和书院林立等文教背景,且分别是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发源地与活动中心,崇文之风非常兴盛。即使考虑到南北宋疆域的不同,而只以北宋即已兴起的文学家族为考察对象,我们上述的结论也大致可以成立。仅以书院为例,宋代书院遍及十八省区共711所,排在头两位的是江西224所、浙江156所,而且两省合计,已占了宋代书院总数的大半③。当然,用书院数量来反映各地文化教育状况进而考察文学家族是否兴盛的方法并不能绝对化,如宋代湖南有书院70所,而湖南的文学家族并不兴盛。这里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综合情况。

    文学杰出之士对当地文学家族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旦某人以文学成功,由于地缘关系,它首先会在本地引起响应,乃至带动本地的崇文风气,推动本地文学家族的形成。如宋初四川眉州,风俗近古,“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眉州远景楼记》,《东坡全集》卷36),然至嘉二年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赴京师,得欧阳修之荐,“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之文章遂擅天下”(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文忠集》卷34),“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曾巩《苏明允哀辞》,《元丰类稿》卷41),眉州子弟从此亦以文学为荣。南宋初期,甚至达到“士俗以诗书为耕,以笔砚为富,往往薄于农桑,窘索于衣食”(李石《眉州劝农文》,《方舟集》卷18)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中,眉州文学家族自然会不断涌现,著名的如唐淹、唐庚、唐文若家族,王赏、王、王立言家族,李焘、李壁、李埴家族等。唐庚有“小东坡”之称,李焘父子三人“皆以文学知名,蜀人比之三苏”(《宋史》卷398《李壁》传),从他人对眉州文学家族的评价,亦不难看出苏氏一门的垂范意义。眉州人为纪念苏轼的文学成就,还在当地建“起文堂”(取苏轼“能起三代之文”之意),成为眉州的一处名胜,乾道间太守晁公就曾在“起文堂”宴请乡试主考官④,眉州人以这样的方式记住了苏轼及其文学。毋庸置疑,灿若繁星的江西文学家族,它们的兴起也和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文豪的典范和影响作用是分不开的。

    宋代文学家族不仅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特点,在兴起的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宋代大多数家族在成为文学家族之前,往往是地位不高、声名不著的寒族,这与六朝门阀世族中的文学世家先有门第显赫后有文学辈出不同,而是家族中的一人或数人因文学猛然名闻天下,才使这个家族得以振兴。眉山苏氏一族就是以文学起家的最著名例子:苏洵之父苏序默默无闻而且文化水平不高,但三苏父子因文学而一日之间“隐然名动京师”。再如清江孔氏家族,三孔之父孔延之“幼孤,自感励。昼耕,读书垄上,夜燃松明继之,学艺大成”(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42)。当时的孔氏家族尚是耕读之家,等到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兄弟三人“皆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宋史》卷344《孔文仲传》)时,孔氏家族才显赫一时。又如刘敞自述新喻刘氏“自唐末更五代,颇假版仕州郡,而未尝有显者”(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家传》,《公是集》卷51),直至刘敞、刘兄弟以博学和文学创作闻名天下。还有澶州晁氏一族在晁迥之前也默然于世,宋初晁迥及其子晁宗悫以文学起家,晁氏一族才日渐发达:“晁氏自文元公以大手笔用于祥符、天禧间,方吾宋极盛时,封泰山、礼百神、歌颂德业、冶金伐石,极文章翰墨之用,汪洋,五世百余年,文献相望,以及建炎、绍兴。”(陆游《晁伯咎诗集序》,《渭南文集》卷14)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宋代,文学可以担负起振兴一个家族之作用。

    一般而言,没有持久显要的政治地位,没有巨量的田产和雄厚的钱财,一个家族的生存和声名长久延续是不容易维系的,但宋代文学家族常在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不振时,依靠文学创作仍能使家族声名维持不坠。譬如晁氏一族到第六代补之、说之、冲之时,仕宦人数减少,官位也渐不显要,补之哀叹:“文元公起家,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晁氏自文庄公秉政,勋业在王室,逮今六十余年,而仕益微,似不可振。”⑤晁氏家族在经济上也未能刻意经营,所以不算富裕,晁冲之有“田园虽不广”⑥、晁补之有“居贫废文字,铫学苦耕”(《视田五首赠八弟无》其五,《鸡肋集》卷5)等诗句可以为证。南渡后晁公为官三十年,却自述“无田庐可归,为贫所驱,州县间,但知自治而已”(《为宰相小柬》之五,《嵩山集》卷29),其经济的窘迫可想而知。但晁氏家族依然声誉不坠!他们凭借的就是“斯文”,所谓“吾宗衰谢尚斯文”(晁公《石判官惠诗用韵为谢》,《嵩山集》卷12);他们坚持以文学传家,正如晁公武所云“余家自文元公来,以翰墨显者七世”(《郡斋读书志》原序)。而后世也都认为晁氏家族的确是以文章维持了家族声誉:“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⑦“澶州晁氏为北宋文献之宗,自文元而后,不但巍科清秩,中外联翩,如景迂说之、深道咏之、叔用冲之、无咎补之、伯咎公迈、子止公武、子西公,各以气节文章名当世。”⑧又如苏氏一族在政治迫害的高压之下居无定所,贬窜流离,而其文学创作不绝,家族声誉也因此保持不败。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在家族政治势力日趋衰微、经济能力并不富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