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
《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
宋词研究综述
刘锋焘著《金代前期词研…
“新民”与“心力”——…
最新热门    
 
金元词研究八百年

时间:2009-8-8 16:43:14  来源:不详
,龙榆生先生早在1934年于《两宋词风转变论》(29)一文中就意识到了稼轩词与金词的关系。80年代刘扬忠先生在所著《辛弃疾词心探微》中也提到了蔡松年对辛弃疾的影响,惜其均未详论。关于吴蔡体与稼轩体关系的阐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关于苏、辛传承中间环节的悬案。
  元好问词研究
  关于元好问词的研究是词人研究中收获最丰富的一项,仅就数量而言,有关论文便占去大半。1982年出版的吴庠《遗山乐府编年小笺》(30)是关于遗山词文献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吴著材料翔实,考辨缜密,索隐抉微,多有发明。在创作论述方面,值得提及的有缪钺《元遗山概论》(31)、张晶《论遗山词》(32)二文。缪文结合词人词学思想及前人的评论具体地阐述了遗山词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张文对遗山词的地位和艺术风格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另有赵兴勒、赵慧文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33)。此外,近年来降大任、周惠泉、姚乃文等人关于元好问的研究成果是引人注目的,其中也包括了对遗山词的论述。

  白朴词研究
  白朴研究是这一时期的又一个热点。在白朴生平和词作系年的考证方面,所获最著。近年来已发表有王文才、胡世厚和李修生等数种白朴年谱。胡厚世、幺书仪二先生对白朴生平和词作系年考辨详尽,不乏新见。在对白朴词作的评论上,马兴荣先生《白朴词浅说》(34)首开局面。其后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成果有王志华(35)、幺书仪、景刚(36)、胡世厚(37)等人的论文。幺书仪先生《白朴的词》(38)一文尤值得注意,该文将白朴词放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观照,对作品所表现的词人心态进行了颇为透辟的剖析,但对白词的艺术性评价似有过抑之嫌。
  其他词人研究
  萨都刺也是论者关注较多的一位,但研究还不够深入(39)。作家作品研究所论及的还有党怀英、完颜亮、刘因等词人。此外,在金元词中占相当比例的道士词,也引起了词学研究者的注意,黄兆汉先生《全真七子词评》(40)和庆振轩先生《身处清凉世界别开一家词风》(41)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四)金元词论研究
  一个时代的词学批评和词学理论与其词体创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者在讨论金元词创作的同时也顾及到了这一方面的探索。方智范等所著《中国词学批评史》(42)辟专篇评述金元词论,认为金元是“词学批评的分化期”,即表现了以陆辅之《词旨》为代表的“南宋风雅派雅化理论、技巧理论余波”和以王若虚、元好问为代表的主张“诗词一理”说的主导倾向的分化和对立。谢桃坊先生《中国词学史》(43)将张炎及陆辅之的词学理论放在宋元之际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揭示其蕴涵的美学观念,所论对理解元统一后南宗词的复兴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拙文《评元好问的东坡词论》(44)从遗山对东坡词的评论入手,阐述了元好问对东坡“以诗为词”的词学观所作出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贡献。
  (五)金元词史研究
  近年来出版的一批文学史著作,对金元词也有所论及,不乏可取之处。重要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元代文学史》(45)和《宋代文学史》(46)、张晶《辽金诗史》(47)、金启华《中国词史论纲》(48)等。最后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黄兆汉先生的《金元词史》(49),这是目前唯一的一部金元词史专著,虽然此作尚有缺乏理论深度、对一些词人风格把握欠准确等不足,但其在对金元词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对词体艺术发展线索的探寻、对词人词作的论析评断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谨严的态度和认真的思考。《金元词史》的荜路蓝缕之功,对于金元词这片浩瀚林莽的开发,毫无疑问有着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四、金元词研究的思考
  以上我们粗略地回顾了金元词产生800年来的研究状况,不难看出,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总的形势并不令人满意,归纳研究工作的主要问题大略有如下几点:
  1.宏观把握尚嫌粗略肤浅,诸如金元词的总体风格、北方文化特质等问题,虽被研究者注意和论及,但还缺少建立在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系统阐释。至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词体内部演进的轨迹、外部文化环境的作用等,基本上还未得到专门的研究。更有许多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词学现象如元后期“雅词”的复兴等,还完全无人去注意。
  2.词人词作的研究,目前还只限制在极少数的名家名篇上。绝大多数词人,甚至被誉为“元词之冠”的张翁的研究仍属空白。
  3.词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存在着诸多欠缺,如众多的词人别集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校注本。
  4.研究观念与方法陈旧、落后,如许多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仍抱着陈腐的“华夷之辨”思想去看待金元词,多数研究者在讨论金元词特征时还是简单地套用豪放、婉约的两分法,缺少新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开掘。
  金元词虽有其独具魅力的雄姿丽态,然却“生不逢时”,金元两朝,词体艺术的辉煌已成“昨夜星辰”,而“走红”文坛的则是新兴的曲体文学。金元词,既被宋词所掩,又为元曲所没,致使千百年来其声名不彰,知音难觅。的确,对于一般的欣赏者来说,有百读不厌的唐宋词似乎也就够了,但若要完整地描述和认识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凝成和流变的历程,金元词,这个记录着特殊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的心灵感受和艺术追求的文化载体,则是不可或缺的。对于一部完整、全面、翔实的古代文学史和古代词史而言,金元词研究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长期以来,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这一段上,其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而留给后来者的可开拓空间也已十分有限。清人赵翼诗云:“李杜诗篇百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尽管宋词在艺术上已“登峰造极”,但仍不妨金元“才人”们另辟蹊径,自领“风骚”;而我们的词学研究为什么要拒绝宋词之后的广阔天地呢?实际上,目前词学研究已出现了某种后延迹象,近年来论者对清词的关注及其所取得的成果都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金元词是词体发展链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预见,随着词学研究观念的变更和视野的扩展,金元词的研究必将成为治词学者的一个新的关注热点。

  ①魏道明,易县人,仕至安国军节度使,晚年居雷溪,号雷溪子。
  ②见王若虚《滹南诗话》卷四十,元好问《中州乐府》。
  ③王鹏运《明秀集跋》,见《四印斋所刻词》。
  ④明彭汝寔《近刻中州乐府叙》。
  ⑤在书中达近百条,其中卷三为金元词专论。
  ⑥如《启变第七》一章中评张翥词:“《提要》谓其‘风流婉丽,有姜吴之遗,又一身阅元之盛衰,故闵乱忧时,颇多楚调。’”前两句实为《提要》“翥词婉丽风流,有南宋旧格”之语的讹误,而后三句则为《提要》对张翥诗的评语。
  ⑦(台湾)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
  ⑧《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中华书局1962年10月出版。
  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99期,1982年出版。
  ⑩《古籍整理与研究》1986年第1期。
  ⑾《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⑿《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6月出版。
  ⒀《文献》1996年第3期。
  ⒁《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
  ⒂《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⒃《文学评论》1989年第6期。
  ⒄《词学》第8辑,1990年10月出版。
  ⒅中华书局1992年10月出版。
  ⒆黄山书社1995年12月出版。
  ⒇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2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22)《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23)《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4)《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编印出版。
  (25)《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26)《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27)《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3辑,(台湾)丽文文化事业公司1997年出版。
  (28)《安徽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
  (29)《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一号。
  (30)(香港)中华书局。
  (31)《词学古今谈》,岳麓书社1992年10月出版。
  (32)《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33)见《晋阳学刊》1990年第5期,《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1990年第3期。
  (34)《光明日报》1983年11月15日。
  (35)其文见《山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36)其文见《武汉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
  (37)其文均见《白朴论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38)《中国文学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
  (39)这方面的论文如:黄慧芳、王宜庭《萨都刺诗词的民族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2期)、《萨都刺诗词论》(《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等。
  (40)见黄兆汉著《道教与文学》,(台湾)书局1994年2月出版。
  (41)《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4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43)巴蜀书社1993年6月出版。
  (44)《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45)邓绍基主编,1991年12月出版。
  (46)孙望、常国武主编,1996年9月出版。
  (47)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48)南京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
  (49)(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12月出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