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明清之际小说经典化的文…
值得重新体味的清民之际…
金元词研究八百年
刘辰翁父子与宋元之际江…
明清之际太湖流域郡邑词…
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
《白门柳》:龚顾情缘与…
嘉道之际的文学精神与创…
明清之际松江幾社的文学…
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
最新热门    
 
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略

时间:2009-8-8 16:50:42  来源:不详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討了金元之際北方名詩僧性英的生平、藝術成就與交遊方面的一些情況。

【關鍵字】性英  木庵

 

金元之際,在中國北方佛教界,出現過一位名噪一時的詩僧——性英。元好問稱其爲 “詩僧第一代,無愧百年間”,[1]魏初亦盛譽之爲“百年耆舊,一代宗師”。[2]性英在北方文壇,尤其是在詩歌方面的地位,幾乎可與當時另兩位高僧萬松行秀、海雲印簡在禪宗史上的地位相比肩,只不過由於其傳世作品絕少,才沒有引起後人的足夠重視,筆者在撰寫《耶律楚材評傳》時,曾注意到性英其人,並在書中對他作過一些介紹。[3]但限於體例與篇幅,許多方面並沒有展開敍述。在這裏,筆者試圖勾沈一些文獻材料,對性英的生平及交遊等情況作進一步考索。疏漏之處,還請各位同好批評指正。

 

 

性英,字粹中,號木庵。有關其生平,目前所見最詳盡的莫過於元好問《木庵詩集序》中的敍述:

 

    木庵英上人,弱冠作舉子,從外家遼東,與高博州仲常遊,得其議論爲多,且因仲常得僧服。貞祐初南渡河,居洛西之子蓋,時人固以詩僧目之矣。三鄉有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予亦在焉。三君子皆詩人,上人與相往還,故詩道亦進。出世住寶應,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傳之京師,閑閑趙公、內相楊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劉、王諸公,相與推激,至以不見顔色爲恨。……[4]

 

從元好問的介紹,我們知道,在金朝科第風氣的熏染下,年輕時代的性英曾一度苦習科舉程文,後因遷家遼東,從高仲常遊,受其思想影響,才放棄進取功名之心。高仲常,即高憲,仲常爲其字,遼東渤海人,元好問《中州集》卷五有小傳,泰和三年(1203)乙科進士,釋褐爲博州防禦判官。出身官宦世家,祖衍,字穆仲,《金史》卷二八有傳,國初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伯父守義,大定十六年(1176)進士:父守信,以蔭補官;叔守禮,宣徽使。高憲爲金代文豪王庭筠(黃華)的外甥,天資穎悟,博學強記,幼學於外家,受舅父的影響很大,詩筆字畫俱有乃舅之風,年未三十,已作詩數千。小傳雖未明言高憲好佛,但卻指出他澹泊名利的傾向,“嘗自言於世味澹無所好,唯生死文字間而已。使世有東坡,雖相去萬里,亦當往拜之。”此外,《至元辯僞錄》卷一(並見《佛祖歷代通載》卷二一,大正藏本)還記載了一則與高憲有關的軼事,從中不難看出他對道教的排斥態度。

遼陽高憲字仲常,遊東京白鶴觀,見三清像,指其右曰:“此何像也。”觀主對曰:“老君像。”曰:“何代人?”曰:“周定王時。”又指左曰:“此何像也?”主曰:“道君像。”曰:“此何代人?”主倉惶未答。憲指中尊曰:“且饒這元始天尊。”聞者傳以爲笑。

性英的青年時代,正值金朝盛世之末,1211年蒙金戰爭爆發,他這種逍遙自在的生活也隨之被打斷。蒙古大軍南下後,戰火很快就波及到遼東地區。祟慶元年(元太祖七年,1212)十二月,蒙古大將哲別等率軍突襲金東京遼陽府成功,大掠而還。[5]大概就是在這次戰亂,高憲死於亂軍之中。[6]以後的數年時間,遼東地區雖暫時沒有受到蒙古的襲擾,可再也沒有平靜過。先是耶律留哥起事,與金遼東宣撫使蒲鮮萬奴發生混戰,接著又是蒲鮮萬奴叛金自立,與金朝開啓戰端。此時在中都即位不久的金帝宣宗,爲了躲避蒙古鐵騎,於貞祐二年(元太祖九年,1214)下令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聽民南渡”,[7]由此引發了大批難民舉家南逃。大概正是在此前後,性英亦隨難民一道,輾轉南渡黃河,後寓居洛西子蓋,於寶應寺落發爲僧。

    性英的詩名,開始於他逃難到河南以後。當時,在距寶應寺不遠的陝州福昌縣三鄉鎮    (今河南宜陽縣三鄉鎮),聚集了一大批落難的金朝文人。這些人大都年紀較輕,名氣不大,屬文壇上的新秀。他們經常在一起切蹉詩藝,發表議論,一時間,形成一個頗具規模且相當活躍的詩人群體。其中,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提到的“辛敬之、趙宜之、劉景玄”,“其人皆天下之選”,[8]爲這批人中的佼佼者。

 

辛敬之,名愿,號女幾野人、溪南詩老,福昌人。博極書史,居女幾山下,往來長水、永寧間,“喜作詩,五言尤工,人以爲得少陵句法。”[9]與元好問交往頗深,被引爲“三知己”之一。辛愿詩律頗爲精嚴,對其詩學成就,元好問有如下評價:

 

南渡以來,詩學爲盛。後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摽置,轉相販賣,少遭指撾,終死爲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爲裁抑,且以激昂張大之語從曳之。至比爲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論也。敬之業專而心通,敢以是非白黑自任。每讀劉(劉汝翼~引者注,下同)、趙(趙秉文)、雷(雷淵)、李(李獻能)、張(張仲經)、杜(杜仁傑)、王(王若虛)、麻(麻革)諸人之詩,必爲之探源委,發凡例,解絡脈,審音節,辨清濁,權輕重。片善不掩,微纇必指。如老吏斷獄,文峻網密,絲毫不相貸。如衲僧得正法眼,征詰開示,幾於截斷衆流。[10]

 

趙宜之,名元,一字宜祿,號愚軒居士,忻州定襄人。自幼即博通書傳,作詩有規矩。    失明後,萬慮一歸於詩,詩益工。泰和後已有詩名,李純甫至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