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明清之际小说经典化的文…
值得重新体味的清民之际…
金元词研究八百年
刘辰翁父子与宋元之际江…
明清之际太湖流域郡邑词…
高启之死与元明之际文学…
《白门柳》:龚顾情缘与…
嘉道之际的文学精神与创…
明清之际松江幾社的文学…
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
最新热门    
 
金元之际诗僧性英事迹考略

时间:2009-8-8 16:50:42  来源:不详
百年耆舊,一代宗師。有承平愷悌之遺風,無蔬笱葛藤之習氣。接迹於趙禮部(趙秉文)、李屏山(李純甫)之後,定交於雷御史(雷淵)、元遺山(元好問) 之間。字如東晉而不凡,詩似晚唐而能雅。秋風杖錫,遂駕鶴而不歸;白草岡原,尚勒銘而未了。叢林四海,生死一心。不獨昌黎已摛文於李觀,會如郭伉能買石於施卿。[26]

 

中國古代詩歌,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內容上,都曾受過禪學的深刻影響,而詩僧在此方面所起的作用尤大,這已成爲人們的共識。作爲一代名詩僧,性英一生創作過大量詩篇,他的部分詩歌,曾由門人編爲《木庵詩集》行世,由元好問爲之作序。可由於文獻的缺失,性英的詩歌,我們現在所能見到者,已寥寥無幾。像劉因登保定橫翠樓時,曾提及“燕趙諸公,多以歌詩道其美。記之者,有陵川(郝經)之雄文,詠之者,有木庵之絕唱。”[27]郝經,由於文集尚在,我們還可以找到他的這篇文章。[28]可性英的詩篇,卻由於詩集的失傳,我們再也無法見到。甚至性英廣爲時人傳誦的兩首成名作《山堂夜岑寂》與《梅花》,我們現在也僅能從他人的和詩知道爲五言體,至於原詩,則沒有留下半點蹤迹供我們查詢。

性英留存後世的詩篇,目前保存完整者,大概僅有前面提到的給劉祁的那首詩,殘句有蹤迹可尋者,尚有《七夕感興》之“輕河如練月如舟,花滿人間乞巧樓。野老家風依舊拙,蒲團又度一年秋。”這首詩作於性英北徙燕京以後,乃元好問“爲之擊節稱歎”之作,意境高雅,超凡脫俗,很能代表性英詩歌的風格。元好問所謂“境用人勝,思與神通,故能遊戲翰墨道場而透脫叢林窠臼,於蔬筍中別爲無味之味,皎然所謂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者,蓋有望焉”,[29]實爲知遇之言。此外,性英在燕京遊覽燕台古迹,憑吊樊於期時,又有“於期已死不復返,空有層台壯古燕”之句,[30]其悲涼蒼茫之情,或許又表現出其詩作的另一種風格。

除了詩歌方面的成就外,性英的書法在當時也頗受文人推重。時人在稱譽他時,常常是詩書並舉,像趙秉文所云“書如東晉名流,詩有晚唐風骨”,魏初所稱“字如東晉而不凡,詩似晚唐而能雅”,均爲這方面的典型評價。[31]劉秉忠對性英的書法也評價頗高,有詩云:“書法都歸篆意圓,木庵別有筆中天。一家楷式由來妙,半世功名非偶然。我欲窮源蒼頡上,誰能得趣魯公前。鰲山成道寧無日,更爲挑燈續斷篇。”[32]不過,甚爲可惜的是,性英的書法作品與其詩歌一樣,保存下來的極少。筆者目前所見僅有《中京龍門山乾元禪寺杲公禪師塔銘》拓片一通。[33]據拓片,塔銘乃“紫微僧性英書”,原碑刻於興定二年(1218年)九月十五日,無疑應屬性英早年的真迹。從這份書法作品來看,其韻味與其說類似東晉王氏手法,到不如說與他出家所在之龍門山石窟的魏碑風格更爲接近。當然,僅就一份書法作品,我們是無法準確把握一個人的書法風格的。

作爲書法大家,性英對前人書法亦多見解。金代書畫大家以任南麓(任詢)、王黃華(王庭筠)最爲著名,王惲曾提及性英對任詢一幅書法作品的看法,並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

 

南麓書在京師爲最多,其擘窠大書,往往體莊而神滯,獨此帖豪放飛動,超乎常度,而木庵師謂醉後興逸,妙能天成,豈長沙率爾而顛、字字圓轉之意邪?然古人得意處非一,如去乖就合,意居筆先,乗其調利,例多高風絕塵,不止藉步兵作氣而能奪三軍之帥也。[34]

 

除了書法,性英對墨法也相當精通,王惲《玉堂佳话》卷二记有这样一段逸事:

 

    磨李廷珪墨法,商台符(商琥)嘗云,向抄合萬戶用聚星玉版,研磨李庭珪墨,求木庵書研,爲墨所畫。木庵亟止之,曰:“用李氏墨有法。若用一分,先以水依分數漬一宿,然後磨研,乃不傷研。論硯,先觀其石性粗細枯潤,不必須有眼者。其膩潤,視之有紫芒而不拒筆者,即端之佳者也。”[35]

 

“李廷珪墨法”的發明者李廷珪,原姓奚,出身制墨世家,祖父奚鼐,唐易縣人,所制墨面有光氣,有“奚鼐墨”及“庚申”印文。父奚超,徙歙州,入南唐,賜姓李。李廷珪所制墨尤工,堅如玉,文如犀,時稱“李廷珪墨”,在當時與澄心堂紙、龍尾硯並稱文房三實。不過,李廷珪墨法乃秘訣,向來流傳不廣,“殆及宣和間,千金購無複”,[36]性英對其墨法能娓娓道來,可見其造詣很深。

性英爲僧數十年,不僅以詩僧聞名於世,且以道譽名重一時。雖然我們對他的師承情況一無所知,但就他前後擔任住持的寺院來看,無論是嵩山少林,抑或仰山棲隱,都爲曹洞名刹,由此推斷,性英極有可能就是曹洞宗禪師。魏初曾以性英之“清修”與梁陟之“剛明”、吳章之“簡古”、魏璠之“慎所與”相提並論。[37]鮮于樞《困學齋雜錄》(又見陶宗儀《說郛》卷四九)又云:

 

    中朝名士,有以木庵陪飯、竇太師陪針、王狀元陪口作《三陪圖》,征詩當代名勝爲一哂者。鹿庵先生題云:“寺主善爲無米粥,病人要吃沒錢針。皇都詩老多才思,收拾寒酸入笑林。”或云始圖者,太保公也。

 

文中所稱“三陪”,分別指性英(木庵)、竇默(竇太師)、王鶚(王狀元)。始圖者爲劉秉忠(太保公),題詩者爲王磐(鹿庵先生)。從王磐所題詩來看,此三人大概均因道譽素隆、甘於清貧(即所謂的寒酸)而在士林中傳爲美談,像針灸大家竇默,“人無貧富貴賤,視之如一。鍼石所加,醫藥所施,病輒痊安,而未嘗有一毫責報之心。久之,道譽益重。”[38]由此才會有“陪針”之說。至於性英,我想大概是因爲他時常接濟落魄文人 (像楊弘道),才會有“陪飯”之譽,只不過由於材料缺乏,詳情已無從考究。此外,有關《三陪圖》,王惲還有《題朱彥暉三陪手卷》詩云:

余年五十覺籠東,左臂偏枯右耳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