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名士风度到圣贤气象
高士风流 千古奇文
范仲淹与北宋士风演变
最新热门    
 
咸乾士风及其才调歌诗

时间:2009-8-8 16:43:20  来源:不详
阆仙为诗,尝谒杜紫微,不遇。乃曰:‘我诗无罗绮铅粉,宜其不售也。’”这表明文宗至宣宗一仍元和之风,绮艳诗已充满了脂粉气,至咸乾,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不仅堪称艳手者多,并且从脂泽走向了亵昵。吴融在《禅月集序》中曾感叹时风“下笔不在洞房蛾眉神仙诡怪之间,则掷之不顾”,则可见咸乾之际的创作趣尚了。这类以“洞房娥眉”为题材的诗中有着强烈的肉欲感,试举韩偓数首为例:

《昼寝》:

碧桐阴尽隔帘栊,扇拂金鹅玉簟烘。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烦襟乍触冰壶冷,倦枕徐欹宝髻松。何必苦劳云雨梦,王昌只在此墙东。

《咏浴》: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教移兰烛频羞影,自试香汤更怕深。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五更》:

往来曾约郁金床,半夜潜身入洞房。怀里不知金钿落,暗中唯觉绣鞋香。此时欲别魂俱断,自后相逢眼更狂。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

这些诗取题在“夜”、“昼”、“浴”,取景为扑粉香体滑,解衣下裳红;洗花难抑按,沃雪不胜任;潜身入洞房,相逢眼更狂之类,色情成分都比较明显,感官冲击力很强,使得“一生赢得是凄凉”的人生感喟也不能引起多少感动,倒是连宵缱绻的性娱乐给人以深刻印象。另外,《香奁集》中“四体著人娇欲泣,自家揉损砑缭绫”(《半睡》);“血染蜀罗山踯躅,肉红宫锦海棠梨”(《见花》);“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懒卸头》);“氤氲帐里香”,“长吁解罗带”(《春闺》)等诗句都相当昵亵。后人有以韩偓身当唐末宗社颠覆之际,能“峥嵘于奸雄群小之间,自立议论,不至诡随”,有比较正直的人品而推论“ 偓非荏苒与闺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戏于此耳”22 。其实一个人的政治品格和生活兴趣尚不必划等号,在“游戏”中寻求某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这一点作者自己恐怕也难有说辞。

我们能够从更多的咸乾诗人笔下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游戏倾向和寻求刺激的心理。温庭筠《观舞妓》“凝腰倚风软,花题照锦春”;崔橹《莲花》“无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残香尽日怜”;唐彦谦《无题》(其三)“楚云湘雨会阳台,锦帐芙蓉向夜开”,或写女性曼妙的形体,或写怜香惜玉之态,或夜间“爱情走私”时的情状,无不映着绮艳的肉色,透着狎昵的风态。即使是自持雅正,“独把风骚破郑声”(《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的薛能,其集中亦不乏“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杏花》)这类喻体甚明,俗态活脱的诗作。咸乾时代“淫哇满眼”的时风何等之烈是不难想见的23 。


(三)即兴式。咸乾才调歌诗既具有罗虬的《比红儿诗》、韩偓艳体《香奁集》、崔橹“清丽而近荡”的《无机集》乃至托为女怪女鬼吟诗,“事事俱佳,风情俱足,直发人迷惘之思”的特点24 ,同时又应是即兴创作,可歌可诵,可讽可吟。最有代表性的是裴虔馀咸通末佐李相蔚淮南幕时的一首《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满额蛾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从教水溅罗裙湿,知道巫山行雨归。

这是作者清晨在渡头遇一妓女时用最易咏唱的民歌体《竹枝词》即兴创作。首二句写妓女头髻饰物、面部妆抹和全身时装,妖冶华美中流溢着性感。第三句即景写水溅裙湿,接着揶揄的笔触穿透“罗裙湿”的痕迹,以调笑的口吻点出:由此可知,这是“巫山行雨”的夜生活的残痕。即兴而歌,用机敏的才情谐谑调侃,用绮艳的词面包藏着色欲的内容,形成了咸乾才调歌诗的基本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用孙的《北里志》作为典型样本来考察。据日本学者斋藤茂先生统计,《北里志》正文所载诗歌共有三十一首(二十九首诗和两首街中唱)。二十九首诗的形式包括七言绝句(十八首)、七言律诗(五首)、五言律诗(五首)和五言绝句(一首)都是所谓“今体”。其作者主要是举子和新及第进士、妓女以及小子弟辈25 。由于这是 一部全面记载文人士子与妓女交游的著作,不少狎昵猥亵的内容已见于文字叙述,因此诗中的色情感反比前举《竹枝词》淡薄些,但从“慈恩塔下亲泥壁,滑腻光华玉不如。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欧书”这样的诗中,仍然可见作者如何用最易解析的风物事典表现极其肉感的内容。此书中有三组唱和诗值得注意:

第一组:楚儿与郑昌图

楚儿:应是前身有宿冤,不期今世恶因缘。娥眉欲碎巨灵掌,鸡肋难胜子路拳。只拟吓人传铁券,未应教我踏金莲。曲江昨日君相遇,当下遭他数十鞭。

郑昌图:大开眼界莫言冤,毕世甘他也是缘。无计不烦乾偃蹇,有门须是疾连拳。据论当道加严箠,便合披缁入法莲。如此性情殊不减,始知昨日是蒲鞭。

第二组:小子弟辈与杨莱儿

小子弟辈:尽道莱儿口可凭,一冬夸婿好声名。适来安远门前见,光远何曾解一鸣。

杨莱儿:黄口小儿口没凭,逡巡看取第三名。孝廉持水添瓶子,莫向街头乱椀鸣。

第三组:李标与王苏苏

李标:春暮花株绕户飞,王孙寻胜引尘衣。洞中仙子多情态,留住刘郎不放归。

王苏苏:怪得犬惊鸡乱飞,羸童瘦马老麻衣。阿谁乱引闲人到,留住青蚨热赶归。

第一组诗的背景是:楚儿(润娘)在三曲娼中辩慧而狂逸,已为郭子仪之后郭占有,置于它所,但她不能悛心,仍经常招呼以前的熟客。一天与郭同行于曲江边,相隔十多步,巧遇旧识郑昌图,打了个招呼,被郭知道了,郭本性凶忍,见此状即将润娘狠狠鞭打了一顿。郑也是生性放诞之人,第二天又偷着来与润娘相会,润娘正临街窗下弄琵琶,于是交换了这组诗。第二组的背景是:杨莱儿其貌不扬,但利口巧言,诙谐臻妙,与举子赵光远昵狎溺爱。莱儿坚信赵光远在场屋中能一战而胜,放榜时盛饰一新,立于门前等候佳音。恰恰这次光远落榜,小子弟辈知道后自南院来戏谑莱儿,莱儿竟根本不信,双方以诗相嘲。第三组诗的男主角李标自称是李英公之后,久游谏议大夫王致君门下,一次与致君弟侄同游南曲,饮酒后即作诗题于窗上,与王苏苏调情。苏苏并不欣赏这个生客,取笔应答把他嘲骂一通,让他把钱丢下来,赶快滚回去。

这些作品无不具有即兴而逗,即兴而答,快速应和的特征,孙棨对北里唱和有“其敏捷皆此类也”的感叹。显然,雅俗文化的底蕴使双方都具有了进行智力游戏的能力。客观地说,咸乾才调歌诗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是随机写事,用典抒情,依韵选字都能传情达意,部分佳作颇与唐末人“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26 的“才调”美学要求相符,具有可歌可传的价值。这也正是经过战乱荡覆和历史“审读”,不少咸乾才调歌诗得以传世的原因。

但是由于才调歌诗往往是一种省略了“诗思应是苦”(钱起《送李秀才落第游楚》)过程的即兴而为的游戏,因此总体上来说,在艺术上比文人士子“月锻季炼”27 苦吟而得的案头创作作品要逊色许多。与李商隐时代的情爱诗相比,咸乾才调歌诗,缺少了真爱的内蕴,也缺少了艺术的精工,倒多了些放诞和谐趣,俗情和俗态,向宴集佐欢、倚声而歌的曲子词跨近了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说,咸通、乾符这二十年间才调歌诗的大量出现,表明了文学创作重心下移对传统诗歌创作观念的解构。诗人们认同了娱乐性而非载道和唯美性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已将诗从言志的本位推向了与娱情的歌、词相连的边缘。这种边缘化的倾向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动所致,也是唐代诗文化自身运动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②《唐摭言》卷十一。

③《新唐书》卷一八二《郑肃传》。

④载《全唐文》卷七九七。

⑤《河南志》卷一。

⑥《五代会要》卷26《市》。

⑦《旧唐书》卷146《杜亚传》。

⑧《隋书·柳彧传》。

⑨《旧唐书·严挺之传》。

⑩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11这“三化”是王小盾先生在《唐酒令与词》一文 中提出的,载《文史》第三十辑。

12《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第9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13关于鱼玄机的生年有不同之说,但入咸通后当有事迹,如寄太原尹刘潼诗(《寄刘尚书》),傅璇琮先生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系于懿宗咸通四年,是。

14孙棨《北里志·北里不测堪戒二事》用“胜游狎宴”概括。

15《太平广记》卷二七三载,事在乾符六年。

16见《全唐诗》卷666《比红儿诗序》,事在唐广明中,广明即乾符后一年。

17《水浒传·楔子》开篇诗。

18方干《赠孙百篇》有云“御题百篇思纵横,半日工夫举世名。……才子风流复年少,无愁高卧不公卿。”关于孙发的生平另可参读方干《寄台州孙从事百篇》诗及题注。

19参读《孙发百篇将游天台,请诗赠行,因以送之》诗,见《皮子文薮》第189页,萧涤非、郑庆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

20曹邺《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序》。

21《纪文达公遗集》卷一一《书韩致尧翰林集后》。

22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韩承旨别集后》。

23薛能《寓题》有云:“淫哇满眼关雎弱,犹贺清朝在此身”。

24引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叙《树萱录》一卷语。

25斋藤茂《关于〈北里志〉——唐代文学与妓馆》,载《唐代文学研究》第3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26韦榖《才调集序》。

27欧阳修《六一诗话》称咸通诗人周朴诗“务以精意相高,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布人口。”“月锻季炼”式的苦吟与雕琢是咸乾以至唐末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