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李白和尼采
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
李白诗艺术魅力分析
论李白之“气”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
李白写实文学思想述论
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
再论李白生卒年问题
论李白漫游及对其诗歌创…
想象与夸张,构造豪放飘…
最新热门    
 
李白释家题材作品略论

时间:2009-8-8 16:43:31  来源:不详
。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飞扬。

此诗之意境,在道典中是十分常见的,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十五之《第三月华阴景真王歌》曰:“神风驾明月,世界随云行。不知万楼阁,玉栋虹霓生。……逍遥乘飞车,奔造广寒庭。浩劫留芳颜,千载无愁声。故知上真道,妙化生群灵。我歌太清下,俯轮骖玉马。金波涨天来,秀色若可把。月浆滋百神,再歌调再陈。” (《道藏》第1册,第102页) 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所描写的群仙纷至的场景是: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但是,同样的境界在诗人佛教题材的作品中也能看到,如《舍利弗》诗云:“金绳界宝地,珍木隐瑶池。云间奏妙乐,天际法蠡吹。”诗给人的刺激亦是梦幻般的强烈。

在佛教中,对于长生思想及神仙境界有所认同的主要是净土类的经典。如《弥勒下生成佛经》、《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所说的弥勒净土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其中人寿可达八万四千岁,真是长生至极,难怪敦煌遗书P.3093《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要说:“若说天男天女,寿量大难算数。全胜往日麻仙,也越当时彭祖……天上个个寿难思,长镇花台莫竭时。王母全成小女子,老君全是阿孩儿。”弥勒净土的生活环境是“雨泽随时,谷物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气力充实。” (《大正藏》卷14,第424页) 其与道教的神仙境界是何其相似,葛洪《抱朴子》即说仙人乃“内疾不生,外患不入”,“久视不死”。敦煌文书S.5511《降魔变文》对祇洹精舍的描写是:“千种池亭,万般果药,香芬芬而扑鼻,鸟噪聒而和鸣,树动扬三宝之名,神钟震息苦之响。祥鸟瑞凤,争呈锦羽之辉;玉女仙童,竞奏长生之乐。”它与道教仙境又有多少区别呢!另外,弥陀净土里也有相同的说法,如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上说:“是故其国名曰极乐……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 (《佛藏要籍选刊》第5册,第811页) 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亦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佛藏要籍选刊》第5册,第829页) 特别是西方净土思想,在唐代朝野都是非常盛行的。其中,净土宗的二祖道绰(562—645),一生讲说《观无量寿经》二百多遍,主张不论出家在家,均以念佛为要。三祖善导(613—681)则以所受之施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幅,散施诸地。两人均是唐代净土思想最重要的大师,深受僧俗二界的尊崇。尤其是后者的《往生礼赞偈》,以诗颂的形式宣扬西方净土思想,可谓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作品。而李白对于净土思想亦是相当熟稔的,其《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并序)》即谓:“我闻金天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佛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沙由旬……端坐说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栏楯弥覆,罗网周张。”对于人身后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说教,诗人也是十分相信的:“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

次说大乘济世思想与道教度人思想的相契。众所周知,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其主要的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阿弥陀经》、《宝积经》、《维摩经》、《胜鬘经》等,宣扬的皆是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的思想,中国所传十三宗之中,三论、涅槃、地论、净土、禅、摄论、天台、华严、法相、真言等诸宗,皆属大乘。大乘佛教虽倡自利利他之说,但更注重的是利他思想,尤其是它所倡导的菩萨行,更是以救苦济世为宗旨,如观音、地藏诸菩萨之所以深受广大民众的崇拜,原因也就在这里。李白的佛教类作品,对这种思想亦予以褒扬,如《地藏菩萨赞》之序云:“能救无边苦,独出旷劫,导开横流,则地藏菩萨当仁矣。”《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亭》赞释清升是“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突出的皆是大乘佛教中的济世精神。《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诗云:“天乐流香阁,莲舟飙晚风。”莲舟,佛教用以比喻渡脱苦难众生的法船,宣扬的也是大乘的慈悲济世之思想。李白自己也有慈悲为怀的义举,如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即说:“曩昔东游淮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有趣的是道典中也有表现济世救苦思想的道经,特别是灵宝类道经,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即云:

道言:夫天地运终,亦当修斋行香诵经;星宿错度,日月失昏,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四时失度,阴阳不调,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国主有灾,兵革四兴,亦当修斋行香诵经;疫毒流行,兆民死伤,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师友命过,亦当修斋行香诵经。夫斋戒诵经功德甚重: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故曰无量普度天人。 (《道藏》第1册,第6页) 救度所有芸芸众生,这就是该经得名的由来及修灵宝斋的最高目标。作为一个正式受过道的文士,李白对此应该是相当熟悉的。《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篆临别留赠》、《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毕归北海》二诗即披露了这方面的实情。据《隋书·经籍志》可知,受道之法为:

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其洁斋之法,有黄箓、玉箓、金箓、涂炭等斋。 (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2页)

而所有斋法,据《金箓大斋启盟仪》,其源皆出于灵宝 ⑥ 。另据《唐六典》卷四记载,金箓斋、黄箓斋、涂炭斋等道教斋醮科仪到了唐玄宗时期都被列为国家祀典。其中金箓、黄箓诸斋都有济世救苦之功用,《太上黄箓斋仪》卷一“发念”条即云:

一念天地交泰,二念日月贞明,三念阴阳顺序,四念国土安宁,五念帝王景祚,六念宰辅忠贞,七念万姓安乐,八念百谷丰盈,九念幽途离苦,十念大道兴行。 (《道藏》第9册,第185页)

李白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早在开元十五年(727)二十七岁时所写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⑦ 中即自称是:“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作于天宝二年(743)的《玉壶吟》则说:“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以往的研究者大都认为这些主要都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考虑到诗人对儒家圣人孔丘并不太尊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对儒生亦不屑一顾,《嘲鲁儒》即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因此,李白的济世观念,可能更多的是源于道教度人济苦思想的熏染。

综上所述,李白对于佛教思想的接受,只是取了那些和道家思想、道教思想相通的东西。他对佛教题材的处理即表明:其思想主流是道家和道教,而不是佛教,所以,从本质上说他只是个道教徒的诗人。

注 释

①如清人编《全唐诗》所收僧人诗作者113人,诗2783首,文人所写佛教类诗作2273首,两者相加,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点三(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②案:关于心性问题,隋唐时期所出的一些道典也有所涉及,且吸收了佛教的观点。如《大乘妙林经》即云:“无上大悲尊,善巧说真相。世间烦恼本,即无上慧因。”(见《道藏》第34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9页)这是借用了大乘佛教“烦恼即菩提”的思想。

③《僧伽歌》一诗,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七谓是伪作,刘友竹先生《〈僧伽歌〉非伪作辨》(文载《李白研究论丛》第2辑,巴蜀书社1990年版)则力证其真。本人倾向于刘氏之说。

④参安旗先生《李白与佛教》一文,见《李白研究》,台湾水牛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167页。

⑤按照《旧唐书·李白传》的说法,李白供奉翰林是由于著名道士吴筠的举荐。郁贤皓先生《吴筠荐李白说辨疑》已证其说之诬(文载《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78页)。

⑥《金箓大斋启盟仪》云:“斋法见于道家者,凡有二十七品,其源出于灵宝。”(《道藏》第9册,第73页)

⑦该文系年,依安旗等先生《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331页)中的说法。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