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俄藏敦煌Дх.06521残卷…
北京大学与敦煌学(上)
敦煌吐鲁番研究的典范—…
潘重规先生与二十世纪敦…
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敦煌本《刘萨诃因缘记》…
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考论
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
敦煌歌词告诉了我们什么…
日本及敦煌文献中所见《…
最新热门    
 
敦煌歌词告诉了我们什么(之一)——自由歌唱:敦煌词内容丰富与风格多样的基础

时间:2009-8-8 16:43:39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本文从系统考察敦煌词内容入手,深入探讨敦煌词的基本特点与创作规律。文章认为,敦煌词是当时流行的“歌辞”,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而且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其恋情词通过心态情绪的展示,反映生活,表现性格,形成姿态各异的群体形象,甚至将个人情感与社会事件结合,内涵深厚。咏史词气势大,意境雄,风格豪放,开以词写史咏史和反映重大社会现实之先河。写景、记游、隐逸、咏物也都意境清新。文章认为,敦煌歌词是由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人物共同参与创作的艺术整体,这些歌词贴近现实和生活,唱出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真实的感情,内容丰富,题材宽广,风格多样,语言通俗生动、易记易懂、朗朗上口,体现着很强的配乐性和抒情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公元1900年,甘肃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号藏经洞被打开,一批沈埋千年之久的华夏文化珍品——隋唐时期的歌词重见天日,为词史研究、为华夏文化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些词因发现于敦煌而通常被称之为“敦煌词”、“敦煌曲”、“敦煌曲子词”、“敦煌歌辞”(“词”与“辞”通)等等,称谓虽有小别,但全都不约而同地昭示了这些作品的本质乃是当时流行的“歌辞”,即如现代人抄录保存的流行歌曲曲辞一样。由于当时歌曲曲谱相对固定(犹如京剧中的“二八”、“流水”之类)而无需辞谱并录。毫无疑问,这些词与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并生关系。因此,研究这些歌词,研究中国古代词的发展演变,就不能不考虑音乐的因素。一个世纪以来,敦煌词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为敦煌学中的劲旅。然而,文学方面的研究则往往仅限于文本自身,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都有不尽人意处。本文拟从敦煌词的内容考察入手,研究其与音乐的互动关系,探讨其规律性的特点,以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敦煌词经过近人的整理,这些作品主要收存在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161首,非164首)、饶宗颐《敦煌词》(318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545首)与《敦煌歌辞集》(1200余首)、张璋与黄畲合编《全唐五代词}}等著作中。诸书因取录标准不一,故数量悬殊。这里我们主要以《敦煌曲子词集》和《敦煌曲校录》作为考察主体,并适当参酌其它本子。

应当指出,敦煌词的创作年代与作者绝大部分都难以确考,任二北《敦煌曲初探·杂考与臆说》曾认为最早的作品当数咏五台山的《苏莫遮》一首,大约作于武则天末年;但那些无法考明年代的作品中,也不能排除有的就产生于隋代、唐初的可能性,有人甚至认为其中有六朝遗曲。至于作者,除了屈指可数的几首确考为出自温庭筠、欧阳炯等人之手外,余者皆为民间无名氏所作。所以本文将敦煌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征引作品避开具体作者和具体年代。


一、自由歌唱:敦煌词内容丰富与风格多样的基础

    任何一种文体的出现、形成和流行,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它必然需要多方面因素的促成,词亦如是。燕乐孕育和孵化了词体[1][1],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词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词体的发育成熟还有待于众多歌辞创作家的长期共同努力。隋唐时期,燕乐分别在民间与宫廷同时广泛地流行,这种双轨并向发展的势头反映在歌词创作上,则出现了两种发展态势:一方面,伴随着燕乐在民间的广泛流行,产生了大量通俗质朴里巷歌谣”式的民间词,并一直顺着口语化、通俗化的路子走:另一方面,燕乐传入宫廷,文人染指填词,于是歌词在保持民间词传统风格的同时,又向着文采、雅化的方向不断演进。两条不同的创作道路,构成了词史上两条鲜明的发展线索而贯穿始终,或雅俗辉映,或两相交融,不同时期,不同作家,呈现着不同的景观和风采。

       敦煌词是词的发展史上词早期阶段的产品,这个时期,人们尚未形成固定的词学观念,约束限制很少,创作比较自由,尤其在民间,很多歌者就是作者,题材的选择无所顾忌,加上受诗歌及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当时的表现对像十分开阔,内容相当丰富,或反映社会,或表现人生,或歌咏自然,大到政治、军事、经济、宗教、哲学、艺术,小至人情事理、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无不涉及。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云:家「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将其内容分为疾苦、怨思、别离、旅客、感慨、隐逸、爱情、伎情、闲情、志愿、豪侠、勇武、颂扬、医、道、佛、人生、劝学、劝孝、杂咀等二十类,认为“宏开境域,凡百涵容,无所不至”,且云:“综观五百余辞内,国计民生所系,人情物理所渲,范围己不为不广:儒释道三教皆唱也;文臣、武将、边使、番酋、使客、医师、工匠、商贾、乐人、使女、征夫、怨女…··无不有辞也。”可知当时参与歌唱和写作的人群之广泛及歌词内容之广泛。毫无疑问,只要读过敦煌词,都会领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样性。但是,却很少有人细究个中奥妙。笔者以为,其间原因虽有多种,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则是“音乐”,是人们自由的歌唱。当时新兴的“燕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被广泛地用于传宴、娱乐和感情交流,它成为启动人们心扉、激发创作热情的因子,成为“歌辞”百花齐放的沃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