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春秋二社:作为唐代乡村…
唐代胡汉文化关系再认识
唐代的冠服制度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三教论衡与唐代俗讲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20世纪80年代唐代文学研…
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
唐代咏桃诗歌的发展轨迹
唐代小说中的狐故事
最新热门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综论

时间:2009-8-8 16:43:4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关键词】 唐代;送别诗;结尾模式
  
  临别之际,赠人以言,依依话别,乃古来传统。然赠别之言无论千言万语,总有一结,因此最后的嘱咐叮咛就显得尤为关键,往往成为离情别意凝聚的高潮所在。唐人送别诗中的结语一联总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显示了诗人高妙的技巧、无与伦比的才华。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一、盼见问归
  
  离散聚合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常规,分别之际即想到再次相聚,因而相约早日归来。唐代诗人用自己的传神之笔,将人们这一心理在诗的结尾发挥到了极致。刘长卿《送李穆归淮南》诗云:“扬州春草新年绿,未去先愁去不归。淮水问君来早晚,老人偏畏过芳菲。”这里既巧妙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寄寓盼归之意,结句又借淮水问君,重申盼望早日归来的殷殷期待。王维《送别》中更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直接追问相约。而雍裕《春晦送客》(一作《三月晦日郊外送客》)末句亦云:“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李颀《送窦参军》更问道:“公子何时至,无令芳草阑。”这些都是希望美好的春色能引发客人的归心。贾至《江南送李卿》的结语最明了直白:“愿值回风吹羽翼,早随阳雁及春还。”
  不仅春天应该归来,秋天同样应归还。储光羲《京口送别王四谊》日:“明年菊花熟,洛东泛觞游。”王维《送崔兴宗》又日:“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菊花开了,菊花节到了,酒也准备好了,人倚门而待,只等人归来。除了菊花,寄托词意的还有桂花,桂花飘香也是诱人的时节。王昌龄《送高三之桂林》说:“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王维《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中也说:“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
  年末岁初,人们最易动归心,所以王勃《送卢主簿》说:“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王维《送钱少府还蓝田》说:“今年寒食节,应得反柴扉。”期待之情,不言自明。而在《送崔九兴宗游蜀》中,王维又用“江汉风流地”,有意问“游人何岁归”,切切期盼之情溢于言表。即使在“荒戍落黄叶”的深冬季节里,送人远行,也不能不使人发出“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温庭筠《送人东游》),“何当重相见,旧隐白云深”(杜苟鹤《别敬侍郎》)的询问。岁初乍暖还寒的时候,盼望相见的心情依然如故。开元二十一年初,孟浩然准备从乐城返回故乡,在启程不久,与好友张子容再次相会。张子容为他送行,孟浩然在《永嘉别张子容》中以“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之句,将思乡之情、朋友之情交融在一起,意至情至,动人心魄。
  即使没有标明季节的送别诗,我们也可以从诗的结尾语气中感受到诗人期盼早日归来的心情。陈子昂《送别出塞》云:“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这是武则天圣历八年命大将讨伐突厥,陈子昂送行被派往边地的将领时发出的询问。相约良会,流露出分别的不舍,盼聚的心切。高适《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结句“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取大刀头有环,“环”音谐“还”,希望他日团聚。柳宗元《三赠刘员外》“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的喟叹中,不知有多少“经事渐知非”的感慨,岂只是一句简单的问语可以解释?孔德绍《送蔡君知入蜀》时“失路远相送”,想知他“他乡何日归”。离情如路遥,卢纶《送李瑞》忍不住“掩泪空相向”,长叹“风尘何处期”。沈宇《武阳送别》更是“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在一声又一声的早日归来中隐含的是彼此的真情,也是人们“别时容易见时难”心理的真实写照。
  
  二、伫立怅望
  
  送别时的伫立眺望,始于《诗经·邶风·燕燕》。诗的前三章都以双燕翩飞起兴,引出分别之际的依依之情。最后两句分别是“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和“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以伫立眺望作结,显出惜别之情。远望目送的视力虽不及人远,但送行者伫立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反映了那一刻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因此引起后人的不断仿效,形成传统。嵇康《送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即以目送申情。
  唐代送别诗结尾的伫立眺望已形成一种风格,体现了诗人将无限深情凝聚在目送眺望之中的特点。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以说是千古伫望的绝唱。诗人极目远眺,一直等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其目送时间之长,目力集中之聚。雍陶《送客不及》中的“遥遥已失风帆影,半日虚销指点云”和王维《齐州送祖三》中的“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所表达的依依不舍之情与李白异曲同工。武元衡《送唐次》结语“望望烟景微,草色行人远”,描写出了伫立之人怅惘难舍的心境。只见草色,不见行人,怎不令人悲伤。《礼记·问丧》曰:“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本来描述的是居丧之人的心情,用在这里真切地表现了伫望之人的悲伤神情。李白也有“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之句,这是他《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一诗的结语,既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又隐含了别后内心的深沉怅惘情绪。
  在诗的结尾通过日、月、云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伫立送行的心态,可以说是唐代送别诗伫立送行的一种模式。王昌龄《送程六》尾联为“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也是伫望的剪影,伫望的人看月西斜,看云向西,只是不愿返回。清代黄生《唐诗摘抄》评曰:“言外云云且西向,离人能不目送行云一相忆乎。”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很遗憾地感叹“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可能太阳已落,视线受到影响,所以只看到了眼前的一江悠悠流水。
  站立平地眺望,所见自然有限,为了扩大视阈,诗人们往往上桥、登楼以极目抒情。柳中庸《河阳桥送别》诗尾云:“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诗人一望竞至千里外,风雨人马尽收眼底。贾岛《送别》云:“高楼直上百余尺,今日为君南望长。”似乎这百余尺的高楼是专为诗人眺望而设。还有江边的明月楼也是如此,王昌龄《送胡大》就说:“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韦应物《送王校书》尽管“送君江浦已惆怅”,却还要“更上西楼看远帆”。许浑《谢亭送别》直望到 劝慰的话语大多用于落第、贬谪之人分别时。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的结尾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照应了诗的开头所言“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给落第的綦毋潜以无限慰籍。沈德潜评此诗:“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集》卷一)贾岛有《送别》两首,其一末云:“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同样会给“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的男子汉以心灵安慰。许浑《送王总下第归丹阳》结语“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也会使下第的王总在回归的路上略感宽慰。大概由于知音总难求,所以古人常用之相互慰勉,高适的《别董大》亦因此流传至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意义已经不仅限于慰勉了。在《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中,高适又劝慰朋友:“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在另一首《送郑侍御谪闽中》也慰以“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大概贬谪之人最需雨露恩泽,因此诗人劝慰朋友,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朋友要珍重有为。高适还有一首《夜别韦司士》以“莫怨他乡暂别故,知君到处有逢迎”作结,邢防《唐风定》卷十六论曰:“跌荡开爽,不为法度所局。”可见此类结语的创新意义。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劝说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些都是对远行之人体贴的抚慰。
  而在送人出征、从军一类的诗中,诗人则多以勉励为主。陈子昂《送魏大从军》祝勉道:“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希望魏大消灭匈奴,取得功名,流传千古。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结尾分别是:“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李白用自己的豪侠勉励外甥誓死报国,赢得功名。在《送张秀才从军》时,他同样希望张秀才“当令千古后,麟阁著奇勋”。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一诗中还是如此,他鼓励梁公昌“旋应献凯入,麟阁伫深功”,从中不难看出,这既是对友人的祝勉,也是诗人自己内心希望的表白。孟浩然在开元十五年所作的一系列送别故乡亲友赶赴西北前线抵抗吐蕃的送别诗,也充分展示了他鼓励故乡亲友的豪迈气概。王维的《送平澹然判官》希望他“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沈德潜注曰:“匈奴破月支王,以其头为饮器,今借来活用。”(《唐诗别裁集》卷九)《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提出“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的希冀,显示了盛唐军士的威武。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中的“志士感恩无远近,异时应戴惠文冠”和杨巨源《卢龙塞行送韦掌记二首》之一中的“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都是勉励对方获得好前程。这种送别诗的结尾多以豪壮的气概激励远行之人为国争光。

  六、祝福规劝
  
  临别祝福体现了人们美好的心愿,但规劝告诫更能显出彼此的深情厚意。古人祝福的话语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多少仙山共游在,愿君百岁尚康强”(徐铉《朱处士相与有山水之愿见送至南康作此以别之》)等,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无数次演绎,只不过用的是现代话语,内容更迎合现代人的心理罢了。
  规劝离别之人奋发向上,是送别诗结尾的主流。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历来被广为传唱,应该和此诗的结尾“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不无关系。沈德潜论曰:“结意勉以立功,若日勿以长安为行乐之地,而蹉跎无成也。”(《唐诗别裁集》卷十三)这样的谆谆告诫是具有穿越时空的效果。綦毋潜《送章彝下第》也告诫章彝“三十名未立,君还惜寸阴”。可见,只有珍惜时间才可成事的观念,古今一也。
  送别诗中有许多是送人赴任、摄政,诗的最后往往以婉言规劝相诫。许浑在《送沈卓少府任江都》诗末尾日:“少年作尉须兢慎,莫向楼前坠马鞭。”江都(今扬州)为繁华之地,正当风华之年的沈卓前去为官,许浑警告他处事要谨严审慎,莫因年少做出风流之事。戴叔伦《送前上饶严明府摄玉山》时,对严氏提出“更将旧政化邻邑,遥见逋人相逐还”的厚望。玉山县或许由于苛政、灾荒等原因,导致很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