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推荐几个文艺作品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八字预测的先天及后天理…
八字测天地之理论篇
八字测算的理论基础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六神在断卦中的应用理论…
爻的四个层次理论及实例…
最新热门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44:01  来源:不详
东方。追溯东方文化与诗学的精神,就是向自然复归,向人性复归,向民间复归,向生态复归,是一个走向世界的诗学课题。今天,“我们不能坐视全球化、西化、后工业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而需要努力争取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态。因此,追溯和反思中国文化崇尚自然的精神,发展生态文艺,创建生态诗学,这正是21世纪方兴未艾的话题。”(26)
    例如,张韧“曾经多次提出,环境文学是拯救人类地球家园的文学,应有更多文学家更多优秀作品投入环境文学之中。这,不是可写可不写的某一类题材,而是关系人与自然的生死安危,关系文学与整个人类的思维大变革,关系‘人学’的革命。环境文学拥抱的不是狭小的、片刻的时空小故事,而是全人类和整个地球!它不是稍纵即逝的现时性的作品,而是与大自然生死相伴的未来文学。”(27)刘锡庆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看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学三足”。他认为在“文学三足”中,“人与自然”这一条腿,在人类的童年期即孕育出了神话、传说等瑰奇文体,后仍有“游记”一线相传,代表了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艺术观照——今后,势必有更多的作家会投身到这里,开创“环境文学”(或称“家园文学”)的新篇章。(28)
    鲁枢元在《走进生态学领域的文学艺术》一文中指出:“自牛顿发表他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以来,三百年来人类社会已经完成了它的现代化过程。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这个时代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也酿造下生死攸关的灾难。主要问题是人类文明出现了偏颇,同时引起了生态失衡。重整破碎的自然与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时代的转折已经悄然开始,在新的历史天幕上,生态学与文艺学正在寻找相互支撑的契机。诗学中的‘回归’被赋予生态学的含义,文学艺术将为填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抚慰人与自然之间的创伤、开创新时代的和谐与均衡做出贡献。文学艺术也将在完善世界的同时完善自身。”(29)在鲁枢元看来,“精神生态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类的精神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艺术的价值也是精神的价值,真正的艺术精神等于生态精神。生态文艺批评又是一种更看重文学艺术内涵的文艺批评,它并不排斥形式主义的文艺批评以及其它类型的文艺批评,因为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多元共存’”(30)。此外,“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的整体存在状况密切相关,它既是一种幻化高蹈的精神现象,又是一种有声有色、紧贴自然的生命现象,它与地球生态系统血肉相连。当代文艺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其做出更为贴切的解说”(31)。鲁枢元在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引入生态学观念的目的似乎也正在于此。在《文学艺术批评的生态学视野》中,鲁枢元首先回顾了20世纪文艺学发展的概貌,并由此指出“自然”在文学艺术批评中的缺席;结合当今世界生态运动蓬勃发展,他认为“生态学的尺度”应当被纳入文艺批评的视野;文章还呼吁文学艺术家关注目前地球上尖锐的生态冲突,在生态保护运动中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作者还从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的立场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学文艺批评的10项基本观点。(32)
    与鲁枢元同时关注生态文艺学的学者曾永成,以把自然、社会、文化作为人类存在的生存整体来看的人本生态观所建构的文艺美学理论构架,是一种一元论的文艺美学理论构架。它以“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成论观点看待文艺作品这种客观之“物”,对科学主义美学进行了人本主义的综合;它以生态观念看待文艺作品的“主体性”,对人本主义美学又进行了科学主义的综合。这种综合思维既贴近人类的生命本源,也贴近文艺的本性,称得上是对文艺美学的返本之思,联系当今遍及人类的生态灾难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文艺的尴尬处境,生态文艺学可谓适逢其时!(33)
    五、关于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批评
    20世纪最后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也悄然兴起。从聊天室、BBS站出现一些富有文学情趣的文字开始,经过众多文学网站、个人主页、电子文学刊物的推波助澜,使得网络文学的存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流行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存在价值、生存环境,以及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走向,它对传统纸介质文学、传统印刷出版业的影响,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和前景等问题,正在受到关注。(34)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新的重要文学现象。互联网上,不仅有许多网络文学站点和个人主页,而且很有影响的国内网站如“新浪”、 “网易”等,都专门开辟了“网络文学”频道,建立网络文学代表作品的链接,提供专门空间供网民评点网络文学作家及作品,网上也出现了一批为网民所熟悉的网络文学新人。同时,许多报刊、广播电台开设“网络文学”、“文学在线”等专栏专版,连载、报道网络文学作品和最新发展态势;出版社近年来也出版了“网络文学”等多套数十本网络文学作品。(35)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学创作日益兴旺。人人都可上网写作、发表作品。网络,使文学创作前所未有地走近了大众。写作,成为一种日常行为,不再是什么大业盛事了。(36)网络正因其向人们展现大千世界的光怪陆离、提供丰富的艺术经验与艺术范例而成为艺术师法对象,“用户”或“合—作者”(co-writer)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或读者,分销代理制正让位于网上直销制,传统的人文精神正面临着高科技的挑战……从这一背景来看待“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的口号,我们不难感受到时代的氛围。(37)
    在这个所谓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变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说被机器延伸),信奉“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人长期处于一种非我的“耗尽”(Burnout)状态,“人们已无法体验完整的世界和自我,无法感知自己与现实的切实联系,无法将此刻同历史乃至未来相依存,无法使自己统一起来,这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自我,一个没有任何身份的自我。在人不自觉地物化为机器的附属后,世界已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38)“网络写作”的萌芽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就正是如此。
    有人断言,由于网络具有多媒体制作的能力,依靠文字这种表意符号唱独角戏的“传统文学”,在网上大概不可能出现纸媒时代那种独领风骚的好时光。随着网络影像技术的发展,由“神圣文字”统治数千年的“符号帝国”,在这个被电子技术支持的“读图时代”即将土崩瓦解。屈原和鲁迅已越来越远,新潮和另类在四周狂欢。大师的衣钵无人承继,个性的旗帜漫天飞扬。
    某些“网络文学”的忠实拥护者声称,我们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学游戏规则被冲毁了,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的文学理念正在发生溃散,一场新的文学革命正在悄然兴起。但这种“文学革命”论很快遇到了众多的质疑和批评。有论者认为,网络文学所体现出的丧失主体、削平深度、标榜多元、对抗主流、疯狂复制、杂乱拼凑等特点,完全可以说是后现代文学在网上的“升级版本”。然而,这可能是一个尚未“格式化的新版本”。网上难逢开口笑,交锋何必弯弓月。不见炮火与弹痕,千军相搏尤惨烈。
    就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趋势而言, “游戏”无疑是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词”,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艺术出现在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心”位置。那时文艺的“休闲功能”理所当然地蛰伏在边缘地带,人们几乎注意不到它的存在。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中心地位的日益巩固和加强,文学的边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文艺“休闲功能”此时反倒急剧膨胀起来,使得曾极度边缘化的“休闲文艺”渐渐地走向了当代艺术生产的“中心”舞台。文艺的游戏性和娱乐特征在悄然兴起的“休闲文学”中得到了充分展现。(39)网络文学的游戏特征和娱乐功能,正是顺应了这个所谓的消费时代的历史潮流,才得到了出人意料的迅速发展。从目前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看,大多数网络原创作品在价值取向上,与这个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尚不谋而合:享受游戏、挥洒个性、体验娱乐。
    和传统文学价值理论相比,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第一,在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真实、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真实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观真实在网络时代都趋于消解,因为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艺术家可以利用这种“虚幻的真实”和“真实的虚幻”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在价值尺度上由社会认同向个人会心转换。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水准历来存在着社会尺度的一致性和不同个体评价差异性的矛盾,最理想的价值判断当然是这二者的统一。传统的文学评价尺度更多地倾向于社会认同而淡化个人差异,而网络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更重视个体的自娱自足。(40)
    有关“网络文学的好日子是否已经过去”的讨论,曾经引起过一场可观的“火焰战争”,结果,大多数网民认为,“网络文学的好日子尚未到来”。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目前,网络已经介入了文学生产的全过程,“这彻底改变了已有的文学社会学,网络空间的文学权威殒落了。而且,网络语言的‘速食化’倾向将对文学语言产生深刻影响。此外,网络技术形成的超文本对于传统的线性文本结构具有巨大的冲击力量。”(41)对这种“深刻影响”和“巨大的冲击力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之欢呼,我们也同样有充分的理由为之忧虑。
    正如“数字化生存”并不等于“诗意的栖居”一样,高科技迅猛发展也不都是艺术的福祉。阿波罗登月火箭终结了嫦娥舒袖、玉兔捣药的广寒宫神话;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给生命孕育的神秘和血缘人伦的神圣打上了问号;直拨电话、电脑传真、光纤通信、电子邮件等的确方便快捷,却又消弭了昔日那种“望尽天际盼鱼雁,一朝终至喜欲狂”的幸福感。还有高速公路上的以车代步和蓝天白云间的睥睨八荒,的确让人体验到了激越和雄浑,但同时又排除了细雨骑驴、竹杖芒鞋、屐齿苍台的舒徐和随意。(42)
    毕竟,网络带给文学的并不只是“现代性”的创造效率和“全球化”的传播便利,它也同样带来了形形色色的广告陷阱和机械复制的文化垃圾。在现阶段,网络文学还无法构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曾有人断言,网络文学依靠网上的链接可建构纸质媒体文本无法比拟的、羼杂了音响和图象的超级文本。作为与相对封闭的书面文本相比,它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其意义链可以无穷无尽地延伸下去,扩展开来。但细究之下,这种所谓的“超级文本”很难被视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创造的本意在于从混沌中提炼出简洁清晰的形式,赋予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如果只是单单为了突破纸质文本的有限性而将语词的意义链无限度、无节制地开放,其结果只会使文本最终趋于瓦解,回归到混沌未分的状态。自然,一心想在文本的裂缝、间隙中找到巅覆的喜乐的后现代主义者会为此欢呼雀跃,但这种泯灭了一切界限的文本最终并不能成为网络文学的助推器;相反,它只会使网络文学的面目更为模糊不清,最后导致自身的消解。(43)
    六、文艺理论走向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文化研究近来颇有些声势,在西方自20世纪初韦伯和齐美尔的社会学,后经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到了80年代已蔚为大观。文化研究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成为一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