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与现代理论物理学
推荐几个文艺作品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理…
八字预测的先天及后天理…
八字测天地之理论篇
八字测算的理论基础
“六爻的四个层次理论”…
六神在断卦中的应用理论…
爻的四个层次理论及实例…
最新热门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09-8-8 16:44:01  来源:不详
跨学科的研究。各个大学相继开设了文化研究的课程,相关的研究机构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成果更是令人瞩目。中国自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也煞是热闹,承继80年代的文化热的余音,以及西方文化研究的感召,文化研究集中在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媒介文化等层面上,起步虽晚,声势却颇为浩大。(44)
    金元浦认为,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关注视像文学和视像文化,关注媒介文化与媒介文学,关注大众文学和大众流行文化,关注网络文学和网络文化等,而文艺学则必须扩大它的研究范围,重新考虑并确定它的研究对象。至少,电视文学、电影文学、图像文化、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应及早进入文艺学研究和文学理论教学的工作程序。王岳川认为,在中国,文学理论逐渐成为文化理论的原因在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影响文学研究由来已久,反过来,文学理论也应突破自己的专业框架,向其它领域渗透,从而形成文化互动。钱中文认为,我国整体上的文化研究,其主导倾向应诉诸于现代性。现代性意味着使社会不断走向进步的新理性精神,是一种不断进行反思的、批判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是不断变化创新、具有无限丰富资源的未竟事业。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提出的种种问题,丰富了文化的研究,但对于文化整体来说,除了吸取后现代性中的某些合理因素,则更应倾向现代性的诉求。(45)
    关于当前的文化研究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主办的学术网站上刊载的周宪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1,事物本质永恒不变的观念受到怀疑。2,价值中立受到质疑,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被凸现出来。3,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然现象,它在塑造我们关于世界、文学、文本和我们自身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语言的自然属性遮盖了其中包涵的差异性、阶级性。4,由于真理总是相对的,很多理论家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存在明确的人人认可的意义,而是受制于特定的语境。意义与其说是作者赋予的,不如说是读者和作者对话的产物,是一个过程。5,由于相对主义观念,人们不再追求什么总体性的理论了,宏大叙事衰落,小叙事兴起。
    “现在,‘文化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一些中外文学研究者得风气之先,率先进入这一领域,随后不少从事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的学者,都卷了进去,显示了我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对后现代性的热切诉求,期望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学术权利与扩大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空间。但是,我们也知道,作为当今文化研究思潮的思想导师如福柯、德里达,在今天中国虽然声誉正盛,不过在他们的祖国,他们的理论不断在受到质疑与批判;而风行一时的文化研究,由于自身理论、方法、实践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今天的美国研究界也颇受诟病。”(46)
    在今天的中国,给文化研究泼冷水的论点也时有所见。例如,有学者认为,“不能把文化当成一个无所不装的筐,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装入文化的大筐之中,任何文学理论都可以用文化来阐释。毕竟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原理、范畴、方法的学科。我们不反对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文学理论,而且提倡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我们反对的是一切唯文化之马首是瞻,以文化的研究代替文学理论自身的探讨的倾向。”(47)吴元迈对文艺研究也颇有感慨,他认为文学理论的入侵者太多了,包括哲学、心理学,甚至信息论、医学等等。徐岱呼吁,当代中国文论必须摆脱文化自恋主义立场,明确其作为一种人文言说的话语特性,建构起“自律”的诗学,才能落实其学科定位,真正有所作为。(48)毕竟,“文化研究”不提供文学理论认识文学现象的准则,而这些准则对于培养人的健康的审美趣味至为重要,是“文化研究”所无法代替的。(49)


    (1)《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2)《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0年第1期。
    (5)杜书瀛《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文艺争鸣》2001年第4期。
    (6)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11期。
    (7)钱中文《全球化语境与文学理论的前景》,《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8)参见《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9)参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0)参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1)参见《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12)孙绍振、陈良运、南帆《重建文艺理论学科是时候了》,2000年7月4日《文艺报》。
    (13)(15)李春青《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
    (14)《文艺争鸣》2001年第6期。
    (16)参见《胡经之文丛》第73-78页,作家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7)(45)(46)(49)参见《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18)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0年第8期第157页。
    (19)参见《文学前沿》2001第4辑第212页。
    (20)参见《南方文坛》2001年第1期。
    (21)参见《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第318页。
    (22)童庆炳《恢复历史本真——简评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3)参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24)《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5)(26)《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7)张韧《多象纷呈与生存意义的思索》,2001年10月1日《文论报》。
    (2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9)参见《文艺理论》2001年第1期。
    (3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的原则》,《新东方》2001年第1期。
    (31)鲁枢元《自然主义:观念与方法的悖谬》,《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2)参见《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
    (33)曹家治《〈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读后》,《文艺理论》2001年第1期。
    (34)吴晓明《网络文学创作述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5)王强《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2000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36)宋晖、赖大仁《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文艺理论》2001年第1期。
    (37)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文艺理论》2001年第1期。
    (38)吴冠军《数字化时代:危机与精彩同在》,榕树下20020108。
    (39)参见《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
    (40)(4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1)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福建论坛》2000年第4期。
    (43)王宏图《网络文学路在何方?》,  《社会科学》2001第8期。
    (44)周宪《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视觉文化》,《文艺理论》2001年第2期。
    (47)李凯《关于“文学理论”学科界属问题的思考》,《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8)徐岱《论当代中国诗学的话语空间》,《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