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理论研…
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
再寻“金枝”——文学人…
最新热门    
 
论文学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建设

时间:2009-8-8 16:44:10  来源:不详
基础和基本条件,是批评动机产生的最初动因。个体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由于生理的遗传和心理的积淀而形成了种种需要,诸如对群类的依附,对社会的服从,对生存困境的焦虑,对理想的憧憬,对自我的发泄等等,形成了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群体性的矛盾,从而造成个体需要的欠缺,也造成对欠缺补偿和超越的个体需要,由此而形成了批评机制,推动批评个体投入批评活动,激发批评个体的兴趣和热情,发挥批评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社会需要。批评机制的形成从整体而言或从根本上而言,是由社会需要、人类需要造成的。表征形态上是个体需要的因素从实质上看都可以追溯到社会、人类的需要。因为个体总是生活在社会、群类中的,个体需要总是反映、折射着社会、群类的需要。个体不仅要服从社会、群体,而且不得不体现社会、群体。个体的生理遗传和心理积淀就体现了社会、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只能如此批评,不得不如此批评。社会需要事实上也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矛盾需要调节、缓和、转化而形成的必然的需要。社会矛盾固然不可能奢望通过文学活动和批评活动来解决,但它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活动、人类活动的合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精神上情感上调节、缓和、转化矛盾,提供解决矛盾的精神动力和理想图景。因此,社会、人类需要文学和批评,需要创造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来推动和促进文学、批评发展。批评的发愤机制、认同机制、补偿机制、交流机制、理想机制无一不与社会需要相关,无一不体现了社会和人类对批评的重视和希望。

    3.意识形态的需要。批评机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意识形态来体现的,同时又是由意识形态来决定的。意识形态可以表征为两个层面:一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亦即政府宣传机关、文化机关以及各种宣传文化机构和传媒,它们代表着国家、政府,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意识;一是思想和观念的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美术等。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是受制于经济基础的,也就是说它应代表经济基础、适应经济基础、维护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需要实际上是经济基础的需要、上层建筑的需要、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意识形态需要文学和批评来表征和反映意识形态的要求,通过文学和批评实现意识形态需要,实现与群众的交流和沟通,达到社会、群类在审美意识形态中的意识的统一。因此,意识形态需要产生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一方面推动文学和批评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文学和批评体现意识形态的需要。意识形态对批评的要求更为明确和直接,它影响批评的标准、批评的价值取向、批评的功用、批评的活动形式、批评的性质和特征。它对批评机制的影响和作用既表现在意识、观念上,又表现在具体的操作行为上,表现为批评政策的规定,批评方向的指导,批评范围的规范,批评方式、风格的多样化的提倡,批评态度的宽容,批评队伍的组建和批评机构的设立等方面,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保证了批评的实施,促使批评正常、健康地运转,加大了批评的动力,强化了批评的机制。

    4.文学需要。文学需要批评建立机制,文学需要批评来沟通作者和读者、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的关系,文学也需要批评来指导,提高创作和欣赏水平,促进文学的发展。因此,批评机制受制于文学需要和文学机制,批评机制是在文学机制的大背景下、整体作用下产生的,文学机制是批评机制的动力源,是机制的机制。批评机制驱动批评运转,其直接效果就是对文学产生影响和作用。批评机制引导批评必须满足文学需要,然后再通过文学需要满足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文学需要直接导致批评机制产生,批评的目的和作用直接在文学中获得效果。因此,批评机制的建立要多考虑文学需要,要摆正文学与批评的关系,要使文学创造出适宜批评机制建立、批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基础。另外,文学需要应该包括读者需要,读者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文学需要。一方面读者需要文学来满足阅读欣赏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读者也需要批评来帮助和指导阅读欣赏,不断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提高阅读欣赏层次。因此,读者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学批评。读者的需要和期待成为批评机制产生的原因之一,促进了批评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5.批评需要。批评机制的建立也是批评内部运动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批评运作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批评机制必然受制于批评规律和特点的影响,批评机制是批评自身需要的结果。如果批评不建立机制,缺乏动力,缺乏主动性,那么批评也就会日益萎缩,直至消亡。因此,批评对自身提出建立机制的要求,批评机制对批评也提出要求,在不断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下,批评机制的运作带动了批评的运作,批评运作又对批评机制提出新的要求。这样,批评通过内部机制的调整和运作使批评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批评的每一次重大转换或转型,批评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突破,都与批评内部机制的转换和调节分不开,也与批评机制的作用和推动分不开。因而,批评对批评机制提出要求,使其内部运转更有利于批评发展,更有利于批评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三、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

    批评机制是推动批评活动开展和发展的动力,对批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加强批评机制的建设要注意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为批评机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批评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层面。批评的内部机制有赖于批评所处的文学环境和氛围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文学也有赖于批评所设置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批评的内部机制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与文学和批评的建设与发展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优良、宽松、自由的文学氛围和批评氛围,为批评机制的建设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从批评的外部机制而言,就是指批评动机和动力必须依赖于社会和人类活动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营造有利于批评机制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加强社会环境和人类生存、活动环境的改造和提升,美化环境,净化环境,优化环境,使之有利于批评机制的强化和发展。

    2.深化对批评机制的认识,改变和强化批评观。文学观与批评观都是随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文学观和批评观也有新的要求,改变和强化文学观、批评观,对批评机制的建设有重要意义。文学观与批评观具体到批评机制的认识上应该深化、发展,应该在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在宇宙自然这一大系统中来认识批评机制的问题。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说,人们进行批评活动的动机虽各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或曰根本机制是相同的,都应源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现实的矛盾。这五大矛盾可以具体化为林林总总的众多矛盾,但基本矛盾为:人与人的矛盾主要体现为政治、伦理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主要体现为人的个性和人性的矛盾,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矛盾;人与现实的矛盾主要体现为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归根结底,人与现实的矛盾是构成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矛盾。因此,人类始终不懈地追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始终不渝地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最终人类找到了两条路,一条路是改造,一条路是超越。在现实中通过改造来解决矛盾;在精神上通过超越来缓和、调节、转移矛盾,以减轻焦虑,消解忧思补偿欠缺,渲泄情绪。这两条路可谓殊途同归,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因为两者都面对现实,都追求理想,一是通过改造现实来达到理想;一是通过想象性超越来达到理想。因此,超越性成为人类最本质的精神属性,成为人类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批评活动的最根本的动机,超越也成为文学机制和批评机制的最本质的因素,成为这些活动的最重要的机制。这些对批评机制的认识构成了最基本的批评观,这些批评观无疑对强化批评机制建设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3.加强批评理论研究和加强对批评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和对批评的研究是近年来批评发展的趋向,逐渐形成了批评理论和批评学学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元批评学”[3](p.278),对批评理论和批评学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批评机制既是一个批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批评理论问题。一方面批评机制的强化有待于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深化;另一方面批评机制的强化又可体现在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深化上。批评机制有显在机制和潜在机制两个层面,也可以说有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我们过去虽然缺乏对批评机制的研究和发现,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机制来促进批评,但批评机制也还是在潜移默化地、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现在我们加强对批评理论的研究,强化对批评机制的认识,使批评机制作用得以更好发挥,增强了批评机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意识。

    4.加强批评队伍建设,提高批评家素质,扩大批评阵地,以强化批评机制。批评机制的强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批评自身的建设和批评内在机制的调节和完善。批评机制的作用和效果本来就有调动批评积极性,增加批评活力,扩大批评影响,发挥批评作用等目的。反过来,批评的这些发展也给批评机制的强化、转换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对批评机制直接起作用的确实出于批评自身,在于批评家的批评动机和意图的设置,在于批评家在批评前的理论预设和批评期待,在于批评家的主体心智结构的完善和思想、道德、审美修养,在于批评家的观念更新和方法更新。批评队伍除以批评家作为骨干和先锋外,也还应该扩大队伍,扩大阵地,通过对欣赏的指导使一部分读者成为批评者,使读者也受批评机制的作用而转换为批评者。同时,批评对创作的指导和对作品的评价,也使一部分作者成为批评者,使作者也受批评机制的作用而转换身份。批评就是要有一种机制,使文学活动中所有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批评,发现人的批评意识和发挥人的批评能力,使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能量。

    5.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与批评的关系,使批评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意识形态对批评有制约和规范作用,也有促进和强化的作用。通过意识形态的作用扩大批评队伍、阵地和范围。还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工具和其他意识形态工具实现批评目的,改变改进批评形式、批评手段、批评载体,强化和改善批评机制;还可以通过设立批评机构,成立批评组织,形成批评流派来有组织、有目的、自觉地实现批评目的,使批评机制的作用更为突出和明确。当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批评机制也必然会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更有利于批评机制的强化和完善。因而对批评机制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注释

    [1]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A].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

    [3]李心峰.元艺术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