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教你从“醉相”看男人
从“来龙去脉”谈风水对…
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
谈上博楚简的从“今”从…
郭店简从“ ”之字考释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
从“少年中国”到“老少…
从“诗正而葩”说起
从“山人”到“逸士”
最新热门    
 
从“寅”字批谈起

时间:2009-8-8 16:44:17  来源:不详

近日,重看到有关"寅"字批的文论,总觉得有几句话要说。

《红楼梦》(庚辰本)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在"一时,只听自鸣钟敲了四下"处,有夹批:

按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写)法,避讳也。

对此,曲沐等先生说《红楼梦》并不避"寅"字讳(《红楼梦学刊》1997年增刊)。综合各位举例:第十回写秦可卿的病"寅卯间必然自汗";第十四回写凤姐" 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洗";第二十六回写薛蟠将"唐寅"认作"庚黄"。作者还写薛蟠讥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直接调侃"寅"字。作者又是手犯,又是口犯,对"寅"字大不敬也。另还有六十九回天文生对贾琏说尤二姐"明日寅时入殓大吉"。 还有两处,此不烦举。

从文本看,《红楼梦》确实不避"寅"字讳。

对曲沐他们的不避"寅"字说,徐乃为先生有回应。徐先生在《"脂批晚出说"再商兑》(《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三辑)文中谓:


《石头记》的作者是否出于避"寅"字讳,这不重要,我们不去说它。但是批者脂砚斋却想到这一层,认为是避曹寅的讳。表明脂砚斋是知道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的。能知道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的人该是什么样的人?——社会发展到今天,到了信息时代,资料可以共享,即令是文化人,我们能随口说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们的祖父的名讳吗?难道不足以证明批写者脂砚(或畸笏)是熟悉曹雪芹的同时代人吗?......因此从"自鸣钟敲四下"而想起避"寅"字讳的,必须是一个特殊人群,也只能是一个特殊人群,即平时亦当避曹寅讳者,或者是极为亲近的亲戚,舍此是无法理解这一条脂批的。

徐先生这样的分析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仔细一琢磨,逻辑上并不通。徐先生的一部分话是对的:从"自鸣钟敲四下"而想起避"寅"字讳的,必须是和曹寅关系特别亲近的人。

从这条批语可看出,此批者是和曹寅很亲近的人,当无疑义(此批未署名)。但不能由此推断"表明脂砚斋是知道曹寅是曹雪芹祖父的",而进一步认定作者避"寅" 字讳。这样推断,逻辑上转移内涵,不通。这条批语只能证明批者和曹寅的关系,不能证明作者和曹寅的关系,更不能认定作者在避"寅"字讳。所以徐先生也说:"作者是否出于避'寅'字讳,这不重要"。其实,这很重要,后文再叙。

此批者与其说是作者避"寅"字讳,不如说是自己套"寅"字近乎。批者为何套"寅"字近乎,后文再谈。

从作者不避"寅"字讳和这条脂批,可以引申出一些问题:

一、此书作者是不是曹雪芹?关于此点还有一些小小的争议。

二、此书作者是曹雪芹,曹寅是不是此曹雪芹的祖父?

三、曹寅是此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但曹雪芹为何不避"寅"字讳?

补充一句,此书确实不避"寅"字讳,但是有人会说原底稿"寅"字也许会缺一二笔。如果这样,作者绝不会拿"唐寅""果银"开玩笑。

四、曹雪芹不避祖父"寅"字讳,是家训家教不严,还是作者不理家训,出于什么考虑不避"寅"字讳。

五、曹雪芹不避"寅"字讳,要达到什么目的?

六、批者为什么要冒被拆穿的风险硬往"寅"字上靠,以证自己和"寅"字关系很密切?

七、批者和作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批者是谁?

以上问题很难回答,我暂时不回答。先说明一点,本人并不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也不否定脂批。作者曹雪芹的存在,脂批的存在,这是事实,没有充足理由充分证据是否定不了的。但关于作者、文本、批者、批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也只能是实事求是的探讨。关于这些,本人自有本人的看法,容在下慢慢道来。先看一些基本资料。

甲戌本第一回"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这就是说甲戌乾隆十九年(1754),脂砚已是再评。一般认为,1752、 1753年作者就写完了此书。作者曹雪芹约1763年病逝。在甲戌本第一回"谁解其中味"有朱笔夹批:"......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脂批在二十二回和七十五回也谈到"此后破失,俟再补","缺中秋诗,俟雪芹"。这两个地方作者没再补,连十七十八分回、十九回拟回目、十九回小书房拟名等这些举手之劳作者也没劳。也就是说,从1753年到1763年约十年时间,作者再没修改过此书。这一点,早有蔡义江等论者谈到。在这十年时间里,作者有没有看到脂批都是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和批者交往都是个问题。说这段时间作者和批者亲密接触,那只是推测,并没证据。有论者说从脂批里可看出作者批者亲密交往,那也只是推测。如亲密交往为何不弥补书中那些小漏洞?

再看一条脂批。甲戌本第一回,作者在贾雨村说话时写到"严老爷来拜",第四回,作者又在贾雨村说话时写到"王老爷来拜"。这明显是谐音"阎王来拜"贾雨村一类人物。但二主批之一脂砚或畸笏在"严老爷来拜"处批到:"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把" 严"和"炎"和"元宵后之火"联系起来,也就是把"严""炎"和曹家元宵前抄家之事联系起来。因为稍前"好防佳节元宵后"有脂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这是典型的批者不理解作者本意,硬把事情往曹家靠。此"炎"字批和"寅"字批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可称之为歪批。

所以,我很怀疑作者有没有看到脂批,脂畸就可以放肆地往书上加批,而且根据自己的意图加批。

细看脂批,脂批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艺术类批评,二就是和曹家套近乎的批语。从脂批中可以看出,批者很喜欢和作者和曹家套近乎,如"芹逝"批、"寅"字批、" 真像"批、"雪芹旧有《风》书"批、"一芹一脂"批、"元宵"批、"炎"字批、"南直"批、"传诗"批、"命删"批、"南巡"批、"西堂故事"批、"西" 字批、"酿酒"批、"金魁星"批、"三十年"批、"三十五年"批、"大海饮酒"批、"树倒猢狲散"批、"皓首驼腰"批、"不肖子弟"批,等等。

虽然和曹家套近乎的几十条批语和二三千条脂批来比,数量并不多,但是因为集中在前面(甲戌本为多),而且给读书人的印象很深,影响很大,所以显得份量很重。

现在的问题是,批者的这些"曹家"批和作者的写此书本意如何?作者是希望批者如此批呢,还是不希望批者如此批?批者把此书往曹家靠是什么意思?符不符合作者本意?批者的"曹家"批起到什么作用?

这就先要探讨一下作者写作此书的本意,也就是要看看《红楼梦》主要写些什么东西,作者通过此书想表达什么?这个题目很大,只能简而要之。

细看《红楼梦》,此书主要由这几大块组成:第一大块主要情节内容是宝玉和众姑娘丫环少男少女青春年华纯情诗意的故事,也就是曹雪芹题名心中最爱的《金陵十二钗》故事。这一主线主板块主色调约占了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按前八十回计)。第二块是荣府的情节故事,一个贵族大家族的盛衰故事。第三块是宁府的故事,也就是作者从旧作《风月宝鉴》纳入的一些风月故事。当然,作者在荣府里也写了一些风月故事。这第三块笼统的就叫风月故事,是和宝玉与十二金钗的诗意故事相对。这个过程是"创新纳旧",不是"旧作新改",或是"新旧合成"。当然,以上三块是交叉编织在一起的。第四块第五块是作者隐写的事情,或者说是隐写的内容,是"真事隐"。前三块是"假语存",是作者以耳闻目见为基础想像创作的小说。第四块就是主要在荣府里隐写了一些曹寅家事,当然在宁府里、大观园里也有一点。第五块就是作者在最后统稿定稿时增加了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和思考,如反清反封建反旧传统,也就是破旧立新方面的思考和内容,这其中也包括宝玉的一些小大人语言。这第五块是曹雪芹最后一二年修改此稿时思想境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导致的。作者写书后期思想境界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纵览群书深层思考所致,二是有某些外界因素刺激。曹雪芹最后一稿使此书的思想境界、艺术魅力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关于这些,本人有二篇专文《红楼梦作者的立场和思想》和《红楼梦成书探析》有详述,此不烦复。

以上是作者创作此书的大致情况。从历史资料来看,作者在创作完此书后并没和批者亲密交往(偶尔接触是有的),而作者在创作此书时批者时常在边上,甚至干与了创作,如十三回的"命删"事件。批者可命作者"删去四五页"。梅节先生说是批者养着作者写书(《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似乎有些道理。我怀疑,正是批者的干预,作者才隐写了一些曹家事,这从脂批的大量有关"曹家"批可窥其一端。实际上,此书文本中可辨的曹家事并不多,学者们找出了十处八处,可有可无,可信可不信。当然,我还是认可作者在此书中隐写了一些曹家事,只是在改稿后期,作者有意淡化了曹家事,而突出了宝玉与十二钗诗意生活,突出了理想境界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而作者把自己人格性格方面的某些属性赋予宝玉,把自己的某些思考思想赋予宝玉,这和曹家事无关。作者的精神一部分外化为宝玉,这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的关系,也并不是为自己作传。

所以说,作者不避"寅"字讳,表明了自己的某种态度。

这里要说明一下此书的反清内容、作者的反清态度,否则,不好说明作者和批者的关系。从《红楼梦》文本中可看出,作者确实有反清意识,笔者曾在拙文《红楼梦作者的立场和思想——红楼梦反清新证》有详述。这里略举几例:

一、第六回"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看管。"各版本基本相同。本来先有一子"板儿",后有一女"青儿",应为"板青兄妹",作者为何写成"青板姊弟",这是作者心中有鬼,不打自招,因为照实写"板青兄妹",音形"反清"凸现。如果你怕读书人误为"反清",你可将"板儿"改为"叶儿"什么的,但你又不改,一定要坚持"板儿青儿"。作者故意错为"青板姊弟",正暴露了自己的"反清"意识。如果你照实写" 板青兄妹",如果有人说你"反清",会有另一拨人说这是牵强附会乱谐音。但作者故意错为"青板姊弟",就表明作者是知道"板青兄妹"有反清之意,是有意回避,有意前后错置。但不改"板儿青儿"之名,表明此人反清意志坚定,至死不改。

文本表面虽然是"青板姊弟",但是,实际上就是"板青兄妹",事实真相就是"板青兄妹",因为先生一子,"小名板儿",后生一女,"名唤青儿"。作者写成"青板姊弟"是为了避祸,是为了遮人眼目。而且,显然,作者要读者去追查事实真相,也就是追查此书的事实真相。读书人应该知晓"板青兄妹"的真实含义,知晓作者的良苦用心,万勿错过。

二、第二十七回,众姑娘丫环"祭饯花神"。本来"饯花神"是作者生造的一个"芒种节饯花神"习俗。作者还在"饯花神"前强加一个"祭"字,两个动词,不通。到底是" 祭"花神,还是"饯"花神。书中所写"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那还"祭"什么?"花神"又不是死了,今年走了,明年还要再来。同在二十七回篇末,云:"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作饯花会";在二十八回篇首,云:"至次日可巧又遇见饯花之期"。作者在这二处都是"饯",不是"祭饯"。" 饯花"是对的,是正常的。作者在这后二处写"饯",也就是为了证明前面的"祭饯" 是不对的,是强塞一个"祭"字,是作者另有所"祭"。前面的"祭饯花神",查各种版本,都是如此,证明是作者原作,不是抄误。"祭"字确实可疑。"祭"字和后面的"血泪"" 红豆"紧密关联。作者是借"饯花神"另有所"祭"。作者写到"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也就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