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
国内研究萨满文学的状况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新世纪民间文学…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2007年度少数民族文学研…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最新热门    
 
试论文学的系统本质

时间:2009-8-8 16:44:25  来源:不详
面中,看到有时代感的历史面貌、文化景观和世俗风情。我们应当承接和吸纳传统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合理内核,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重新建构文艺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框架体系。

关于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文学是人学”。文学的人学内涵可谓博大精深。有各式各样的与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相对应的人本主义的文学理论。一种是先期的、古典的、传统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论主要指自文艺复兴以来,到启蒙运动时期,到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实质上是以市民社会的“人”为核心的人学理论。这 种人学理论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和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人性和人权为尺度。这种人本主义理论尽管带有一定的虚假性,但它以提高人的地位和尊严为旨趣,作为对维护封建专制的君权和神权的抗争和反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与之相应的人的解放,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一种是新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这种新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主要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以非理性主义为特色、为基础、为灵魂的人本主义。这种人学理论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作品中得到了突出表现,着重描写世界的冷酷、无序和迷乱,揭示社会和人的严重的畸变和异化,突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主题。新人本主义和先期的、古典的、传统的人本主义简直具有天壤之别。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学界的某些论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看法,存在着盲点、曲解和误读。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只强调史的学说,而忽视人的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把历史理解为“没有主体或目的的过程” ② 。萨特断言,马克思主义是“见物不见人”,是他发现了所谓“人学的飞地”。所有这些看法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最大优点和特点正在于不是脱离社会和历史来抽象地谈论人,而是自觉地同与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人,认为只有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才能使人获得相应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有比较系统和深刻的人学理论,诸如关于从“类”、“民族”、“阶级”、“阶层”、“族群”、“集团”的视域考察人的理论;关于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理论;关于论述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理论;关于阐释人的认知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理论;关于探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方式和生命活动的理论;关于研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有意识活动的理论;关于论证人通过实践改变环境和创造世界的理论;关于论述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的理论;关于表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等等,都为建构文艺的人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我们应当承接和吸纳传统的人本主义和新人本主义的人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努力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

关于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审美主义的文学理论是各式各样的。现实主义的美学理论侧重于对处于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的展示,倡导文艺创作,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到人的美,都力求通过再现的方式,进行全景式的鸟瞰或精美的细部刻画。浪漫主义的美学倾心于对处于审美关系中的审美主体凭借对象的审美属性对自我的情感、意志、思想、欲望、爱好、心态、趣味、情致,乃至精神意向和价值取向的表现、抒发、辐射和扩张。形式主义的美学多半从文本的形式方面,探讨作品的形式因素的审美构成和审美特质。但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上脱离作品的内容,封闭孤立地推崇文本形式因素的极端化倾向。现代主义的美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对资本社会的批判,通过对人的个体化、主观化、内向化的开掘和拓展,揭露现实生活的异化、丑恶和荒诞,抨击现代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其中对人的生态、心态和人的命运,不乏有深层的动人心魄的描写,但慑于强大的政治和物质力量,往往表现出软弱和无奈,流露出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后现代主义美学很大程度上已经把文学转化为一切具有文学性的泛文学,通过对文学的泛文化研究,走向对一般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理论尽管带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特征,好像是作为对形式主义美学和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拨,通过“向外转”,热衷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企图用图像艺术取代语言艺术的精神意向。上述各种审美主义 的文论学理系统既有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也存在着互渗、互补和互融的一面。应当从它们的辩证联系中把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关于文学的起源的论述;关于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 ③ 的论述;关于作为衡量创作和作品的“最高标准”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④ 的论述;关于文艺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 ⑤ 的论述;关于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⑥ 的论述;关于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⑦ 的论述;关于艺术美源于生活美、高于生活美的论述;关于对与文学相关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的论述等等,为整合上述各种形态的美学理论,建构更加科学的、完整的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持。

关于文化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义泛指一切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理论、观念和方法。20世纪末期,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强劲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最大的文化理论当推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社会文化批判理论的成员多半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他们的传人们。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呈现着非常复杂的多极化的学理结构和精神意向。有的触及到社会和实践层面,有的则潜入或辐射到人的文化、心理和意识领域。应当说,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和学理是新历史条件下带有鲜明政治色彩和颇具“革命倾向”的思想。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强化了人文科学的批判功能,力图从诸多方面揭露和抨击被福利措施制造出来的幸福假象所掩盖着的压抑和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指出,当代启蒙失去了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性,已经沦为欺骗和愚弄群众的舆论工具。他们的批判意识尽管附着上一层悲观主义的迷雾,同时不加分析地反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理性的高扬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抵制和声讨极权主义的专横和科技理性的泛化对人的伤害则无疑是正确的。他们指出,现实生活中的那些精确的信息和经过精密设计的消遣用品的大量出现,正在使启蒙退化为神话,造成了意识形态的衰退。这些激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倡导“否定辩证法”,主张用事物的差异性和冲突性,反对“虚假的同一性”。马尔库塞发现和论证了被异化规律支配的物质力量和物化世界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他创立的“单面社会”中的“单面人”的理论和他把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融合而建构和宣扬的“新感性”理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文化思潮传入中国后,虽然不同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也不排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研究,但主要表现为广义的大众文化研究。从文化视野研究文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向文学的扩容和文学向文化的转向,开始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热点和闹区。

由于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是在西方后现代社会环境和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带有十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想特征。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语境和叙述中的文化研究理论,强调此类文化的怀疑、解构和批判功能,可以激活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消解那些应当消解的东西,有助于从精神和舆论层面破除不合理的和压抑人的思想和体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对全球化时代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经济运作和科技发展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借用美国的一位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利查德·罗蒂的话来说:“后现代主义因其建设性的薄弱在美国并未占据主流地位,而中国却将后现代主义奉为圭臬” ⑧ 。这是值得当代中国学者深长思之的。由于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笼统地颠覆—切理性、规律和权威,有时又采取 实用主义的态度,排斥异质性、差别性、个别性,倡导美国模式的同质性、标准化和一体化,推行全球化的普适主义,打着多元主义的旗帜,否认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实际上宣扬使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屈从和就范美国模式,推行一统天下的霸权主义。这种把历时态过程转换为共时态存在的思维方式,消解了有差异和有深度的历史感。带有非理性、平面化和无深度的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研究理论,抹平了文化与文学的界限,并企图以图像文化取代语言艺术。正确对待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研究的影响,创立崭新的文学文化学,建构富有理论深度的文化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是完全必要的。

关于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文本理论主要指包括各式各样的关于语言、语义、形式、符号、韵律、隐喻、结构、叙述、接受、阐释的模式、理论、观念和方法。20世纪以来,西方的文本主义文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有的学者把走向文本研究视为西方文论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结果,从“社会中心论”、“作者中心论”演进到“文本中心论”,然后又从“文本中心论”走向“读者中心论”,都集中于对文本构成因素的认定和解析。有的文学理论家从对文学的外部规律的探讨转向对文学的内部规律的审视。从俄国形式主义,到东欧的结构主义,再到英美新批评派,都热衷于对文本自身的研究,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关于文本的形式理论、语言符号的结构和解构理论。这些文本理论显得分散,甚至充满着差异、矛盾和冲突,缺乏有机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架构和整合。从注重文本,走向崇拜文本,造成对文本进行封闭孤立的研究倾向。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凝固的、僵硬的、绝对化和极端化的文本主义文论的背弃和反弹,导致“文本中心论”的式微和“读者中心论”的兴起,随即产生了论证“读者中心论”的一系列新的文本主义文论,诸如接受美学、解释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等等。只强调形式因素,忽视历史因素、人文因素、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进行孤立封闭的文本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最后还是要走向开放。语言符号形式向人的生命情感开放,如出现了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主义;文本的结构和模式向社会、历史、政治、种族和性别开放,如出现了多种形态的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文化殖民主义和反文化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不同种类的新马克思主义等等。“语言学转向”后,有的学者把语言的作用推向极端,竟然认为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说人,甚至把语言视为上帝。其实,对人造的世界来说,人的社会实践,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应当区分语言的第一性意义和第二性意义。首先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语言,只能在反作用的意义上肯定语言和语境对人的心理、意识、性格、素质的培育和塑造的功能。

综上所述,自然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历史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人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审美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文化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和文本主义的文论学理系统,都是文学的系统本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和活性的生态循环圈。它们或同时出现,各呈风采,或交替突出,轮番表演,都应当进行共时态和历时态研究。从整体的学理体系的框架中,在恰当的位置和所属的坐标点上,着重研究文学的系统本质的某一层面,或着重探讨文学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本质,或着重探讨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和社会历史本质,或着重探讨文学的人学属性和人文本质,或着重探讨文学的审美属性和审美本质,或着重探讨文学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本质,或着重研究文学自身的内部规律,探讨文学的语言形式符号属性或语言形式符号本质,都是需要的。同时 要特别注重培育和发现文学本质的新的方面、新的层次、新的领域、新的关系和新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确立文艺理论的创新机制。

文学系统本质中的各种学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平列的、均衡的。从文学产生的根源来说,归根结底,文学和文学的本质是人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本性和特征来说,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文学的自然属性、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文学的人学属性、文学的文化属性和文学的文本属性和形式语言符号属性,都是通过文学的审美的内容和方式,负载和展示出来的。但由于时代语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文学的系统本质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可能得到凸显,如历史转折和战争年代,一定会强调文学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