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园林艺术专业自我介绍
韩寒有望成文学大师
李承禧的“执行艺术”
五行领导艺术:审时度势…
五行领导艺术:知人善任…
五行领导艺术:克己自制…
五行领导艺术:疏导异己…
易经观点 金融危机挑战…
易经观点 艺术市场的幕…
家居艺术品收藏的风水
最新热门    
 
文学艺术与科学同一性的探讨

时间:2009-8-8 16:44:27  来源:不详
究就是如此,只是许多人只专注于自然科学对简单系统的研究而忽略了这种情况而已。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系统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加以复制是最基本的、首要的和必要的条件。只有在系统能够复制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所得结果是否正确。社会科学研究虽然不能复制系统,但是它必须要找到许多类似的系统来参照比较。自然科学研究到生物群体这样的复杂系统时,复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可以将系统大大简化,复制出某种系统,但与原系统可能相差甚远,此时也只能采取社会科学所用的方法,即用类似系统进行参照比较。

仔细考察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将发现它与科学研究过程相似。文学艺术家们,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在考察他周围的人和物,并选择其中一部分加以特别的关注,也就是选择一个系统。向前迈进一步,作家在考察他最初专注的一个系统之后,还可以考察若干个相似的或不相似的系统,将相似的系统加以综合,将不相似的系统加以比较,依据这些综合和比较的结果,在作品中构成一个由相似系统综合而成、或全面地进行描绘、或专注于所考察诸系统的优点和弱点的新系统,例如《水浒传》中的梁山泊、鲁迅笔下的未庄、鲁镇等等,这相当于技术科学的设计过程。文学艺术作品,不论是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只要加以仔细考察,它们的创作过程都是这样的。由此可以看到,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是相似的,即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同一性。

四、客观系统和主观系统

自然存在的人和物,都可以用假想的界壁分隔,使其一部分成为观察的主要对象,即是系统,此外的人和物则为环境。这种系统是自然存在的,其环境也自然存在,系统一经选定,环境也随之确定,这种系统是客观系统。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都是从观察客观系统开始的,只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所关注的客观系统不同。自然科学首先关注的是简单物构成的系统,然后才扩展到复杂系统;人文学科一开始就关注以人为主体的、在所有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对于客观系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要求对它作出准确的描绘,因为这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不准确就会误导,就必定出现错误。

自然科学由于最初关注的是简单物构成的客观系统,这些系统只需要少数几个可随意控制的变数就能对系统及其环境作充分且必要的描述,这样的 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复制,这些复制的系统与客观系统是完全相同的。技术科学的目的是依据从客观系统获得的知识去设计一个实验、一台机器、一座房屋、一个工厂、一条道路、一个新城市,这些新系统与作为依据的客观系统是不相同的,它们依据的客观系统并加入了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因此不同于客观系统,可称之为主观系统。主观系统较之客观系统,有许多人为主观因素,或优于客观系统,或劣于客观系统,但好处在于它们能很快地变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验证其优劣,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者的要求。社会科学也可以设计主观系统,但这种主观系统常无法使之成为实际系统。欧文的合作社,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都曾使之变为实际系统,但都大为变形,已经远离原来设计的主观系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所得到的规律有假说、原理、定律之分。假说处在推断,有待证实;原理和定律则是得到充分证明的。以亚佛加德罗定律来说,它就有相当长时间被叫做假说,直到有充分证明之后,才被叫做原理、定律。以此衡量,社会科学理论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假说的阶段。人们对待文学艺术,比对待科学要宽容得多。首先,人们不要求它对客观系统作准确的描绘,甚至允许它不作描绘。自然主义曾提出对客观系统作准确描绘的主张,但实行得不好,过分注意了细微末节,反而忽视了最关紧要的实质,造成极大的缺陷。其次,人们允许其主观系统的构造有更大的任意性,例如对待现代派、未来派……,甚至容忍用猫狗身沾油彩到画布上去滚等等。但是,文学艺术依然离不开先观察客观系统,然后根据观察所得构造主观系统这条道路。

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于他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的全面观察和准确描绘。托尔斯泰为写12月党人,花了十多年工夫去查阅12月党人的文献历史资料,最终还因感到所得不足而放弃。《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英雄主义是作者对我国历史作全面考察,进行深入探索,创造出来的主观系统,它成了我国历史的缩微景观。《红楼梦》是依据曹雪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康雍乾盛世的、由盛而衰的贵族世家创作的主观系统,我们可以处处看到它受到他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对他的制约。《英雄交响乐》本是对作为解放者的拿破仑的歌颂,在拿破仑称帝时,贝多芬因自己认识错误而十分愤怒,举刀划烂总谱,但他对于英雄的赞颂之情则是真实的。《格列尼卡》变形描绘了法西斯对和平人民所进行的疯狂残暴的屠杀,表现了人民的愤怒。即使那些钻进象牙塔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除了那些低能的模仿者,所创造的主观系统都是他们观察了他们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的结果。而且,他们所创建的主观系统也都受到他们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的限制。

文学艺术所创建的主观系统是可以复制的,复制有许多不同的方式。雕塑,可以翻制阴模,再制出许多几可乱真的复制品,但这些复制品可能或多或少不同于原作。绘画,可以临摹复制,也可以用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前者必定加入了临摹者的主观因素,后者则可能风韵全失。戏剧所创作的主观系统本就是为了复制,它的每一次演出就是一次复制,但这种复制加入了很多很多的复制者的主观因素。文学作品可以改作,但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复制的,但作品创造的主观系统却可以用各种方式复制,例如拍摄电视电影、构建一个“大观园”、一个“咸亨酒店”等等,前者将原作改变为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就必然加入了许多改制者的主观因素;后者则可能与原作的主观系统相悖,因为时、地是在不断变化中,时、地无法复制,更何况复制者对原作中的主观系统可能不尽认同甚至不了解。但是,这和自然科学中的复制系统、技术科学中将主观系统变化为客观存在的系统是完全不相同的,它停留在由一个主观系统到另一个主观系统的阶段。但是,复制者作为再创作者,他的复制仍然受着他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的限制则是和原作者相同的。

可见,由观察客观系统到创造主观系统的过程,所创建主观系统受到客观系统的制约,对于文学艺术和科学是相同的,也就是具有同一性。而且文学艺术创建主观系统,不论是在弥补客观系统,还是对客观系统的逆反,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具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目的,科学技术的目的也在于此,这是目的的同一性。

五、美——自然属性

文学艺术所表现的是美,它的产物即作品也要 求美,于是就有了人们审美的标准,有了美的观念。研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观念,这就产生了美学。美学中关于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观念的阐释,众说纷纭,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尽管意识到美产生于自然,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根本,而着重注意人的意识,看到的是表象的千差万别而各执一端。如果人们将美作为自然属性,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研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观念,美学中的众说就将趋同。

对于自然物,为了便于考察,我们以我们生存于其上的地球为系统,地球以外的宇宙为环境。显然,太阳系,尤其是太阳和月亮,是环境中对我们这个系统影响较大的部分,其中太阳对我们这个系统的影响最大、最重要。太阳给我们光,补给我们能量,使我们这个系统得以变化发展,使我们这个系统出现生命、有了我们。正是太阳和太阳给我们的光,使我们认识了色彩、形态、声音、韵律、香和臭。因此,太阳和太阳光是我们美感的第一和最基本的源泉,一切美都离不开它,在“美”的讨论中,它始终都存在、都不可缺少。

为了考察美的本源,我们首先从原子、分子和它们的集合体开始审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中的原子之间有一定的几何关系,这个几何关系由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形态所决定。原子和分子的集合体有气、液、固三种状态,气态可以感知而似无质无形,液态有质而无定形,只有固态是有质有定形的,那就是晶体。如果着眼于形态的规则美和有序美,晶体就是这种美的起源和原始形态;如果注意力放在无定形和无规则的美,那么气体、液体和晶体的相互激荡和作用就是最初的表现,它们是各种美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美感的最原始的来源。

单晶体,都具有极为美丽的、有棱有角的、有着各种不同色彩的、光辉灿烂的外形。从外形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分别具有二重、三重、四重……轴对称和反轴对称,包含了一切对称形态,故晶体是色彩美、形态美、尤其是对称美的完善代表,是人类感受美的源体之一。单晶体的光、色和对称性,是由构成晶体的原子和分子,以及这些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金属,因在金属块内部有自由运动的电子而具有金属光泽,因原子的不同而具有不同颜色,于是有了黄金、白银、紫铜等等。金刚石、水晶、冰晶石等,也由于它的构成成份和结构,对光产生折射乃至全反射等不同作用,显得晶莹灿烂。自然界不仅给出纯净的单晶体,还给出含有各种杂质的单晶体、多个单晶的聚结体、各种微小晶粒的混合体、类似固体的玻璃态液体,使得自然美呈现出多姿多彩,使人们对于形和色的美感由单一走向多元。自然界自然形成的系统中,常是气、液、固共存的,气、液都要流,流就要在气、液、固之间发生冲撞,于是形由静止进为动态,同时有了声音,于是形与色的美有了扩展,又引入了性质全然不同的音韵美。

由于地球的旋转,由于地球系统中物质态的变化,使太阳对地球各部的影响不均一,地球上气、液、固的冲撞是不均一的,这是非均一的、非对称的、动态的美之源。以植物和植物的群体为例。一棵树,在不同时刻,它的不同部位,光照都是不均一且多变的,它的生长也就不均一,导致它偏离对称性,加上风吹雨打,它将残缺,完全失去对称性。丛莽,各种植物聚生,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却有着生命的谐和。因此,一棵树,一个丛莽,所表现的生命的谐和就是又一个美感之源。

在生存竞争中,出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动物进化过程中,对自身的形体几乎无例外的选择了二重轴和二重反轴对称。显然,这种选择是形态优势选择,是有利于生存竞争的选择,于是人们对二重轴和二重反轴对称有着特殊的喜爱,一直以这种对称为美。由此可以探知人们对于各种美,如形体、色彩、音韵、气息等的感受,其源都有生存竞争的重大一席。

有人说,科学使人丧失美的感受能力,并且举达尔文和波尔作为例证,但这不是科学的过错,因为科学本身就极具美的魅力,正如巴尔扎克在《绝对的探求》中所描写的。反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每一步都闪耀着自然的美和人类智慧的美,如阿基米德的三句名言:“一尺之锥,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的连续和数学中的连续;卡诺热机;量子理论等等。

对于美的讨论还可以更加扩展、更加深入,但从上面的粗略探索,已经可以看到美是自然素质,是自然属性;美感的本源是自然,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自然培育起来的本能。研究美,就是研究自然。

文学艺术的一个要素是美,这个要素来于自然,研 究这一要素也就要研究自然,于是文学艺术在这一方面也与自然科学具有同一性。

结 语

本文从兼容性、传承性、阐释性,研究范畴、方法和目的以及美学等方面论证了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同一性。二者的同一并不否定文学艺术的独特性,也不否定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实和美,因为人和以人为主要对象的群是太复杂了,对它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还需要很艰辛的探索和很长的时间;人的个体和群体作为生物个体和群体就十分复杂并有差异,不可能复制完全相同的人和人群;个体和群体随时间发展变化,使得人和人群更是千差万别,也许永远说不尽、写不完,而人和人群的发展变化历史对现在和将来的人和人群都是十分重要的;还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对于人的作用可以说是永恒的,不会因揭示其根底而褪色,正如揭示金刚石只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无损其美一样。但是,认识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同一性,将使我们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文学艺术研究中充分应用科学方法来辨识文学艺术家生存于其中的客观系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