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的现代取象
推荐几个文艺作品
文艺复兴,是近代西方走…
政治博客的现状、作用、…
五行解读丰田的现地现物…
古代建筑风水学的现代运…
古建筑风水术的现代运用…
略谈古代风水术的现代应…
金融危机形势下弘扬儒家…
竞选大队文艺委演讲稿
最新热门    
 
文艺的现实精神论

时间:2009-8-8 16:44:35  来源:不详

   “现实”也许是近20余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和评论中的一个渐趋衰弱的概念,它表明那个以“现实主义”统领、覆盖和独霸整个文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没有必要为一个多元而繁复的文坛设定某种一统的“创作原则”,实行一统的“创作方法”,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背离“创作自由”这一更为基本的文艺精神。

     但“现实”这一概念仍然重要。因为不管你愿意与否,我们和我们的文艺都必须生存于现实之中,甚至我们就是现实的一部分。电视尤其如此,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它的所有内容和形式都应以现实为依据,都应融入现实,并参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实践、现实的纠葛和走向。近来有人痛感中国文艺想像力的缺乏,而重提“浪漫主义”的概念。在我看来,正如“现实”早已不必“主义”一样,“浪漫主义”就更为不切时宜。而正相反,尽管“现实主义”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必重提,但“现实”作为一种经久流传的稳定观念,作为一种事物发展的基础,一种蜕尽繁华的生活召唤,一种需要时时面对的真实,一种实事求是的人性返回,一种谦逊质朴的精神,不仅需要重提,而且也是矫正目前文艺中存在的那种生编硬造、卖弄知识分子聪明、想入非非、陈词滥调等种种弊病的一付良药。当然,不能说我们的文艺和电视中没有“现实”、很少“现实”,事实上那些生编硬造和浅尝辄止也正在铸造一种虚假的现实。因此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一种更为有力的“现实精神”,一种直面真相的精神、一种切实踏实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文艺中的“现实”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文艺理论讲了好几十年的现实主义,现在我们明白,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和艺术中的现实精神。而实质上,所谓现实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现实中生存,日常生活也好,文艺创作也好,都要有端正的现实观,有真切的现实感,要活得本真,要不离现实,适应现实,要有现实意义,要在现实中寻找人性和艺术的美妙、本真、向善的境界。现实精神的意旨和趣味,应超越摹仿论、反映论,而属于存在论。现实不是纯粹的自然,现实是人构成的一段当下视野所目睹和体验的生活之流。我们每个人在将现实对象化的同时,也都是现实中的一分子,而我们的问题始终是,人如何才能生活得更现实?

    应该指出,在“现实主义”一词的西方源头,最开始也是被欧洲思想家用在人生和哲学领域的,其含义说白了就是人应该现实。正如雷内·韦勒克在20世纪所说:“这种传统的力量切不可低估。它本身确实包含了一些非常简单的真理。艺术不能不和现实发生关系,无论我们怎样缩小现实的含义或强调艺术家改造或创造的力量。‘现实’,像‘真实’、‘自然’或‘生活’一样,在艺术、哲学以及日常用法中,都是一个充满价值的词。过去整个艺术都把目标对准现实,即使它所说的是一种更高的现实:本质的现实或者梦和象征的现实”。今天,我们在21世纪,在大众传媒时代,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在实践上,“现实”仍然是文艺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概念。而我们的问题是,今天的“现实”具有怎样的形态和特征,尤其在电视兴起之后,我们生存其中的“现实”已然怎样?面对新的现实,人类主体的精神取向又会怎样?我们会看到,在新世纪,勇于面对真实的那种仿佛持久不衰的“现实精神”,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大众传媒时代,怎样理解电视以及它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现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问题是我们已离不开电视,电视不但能够显示、复制我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而且电视本身就构成了我们当下的一种现实。电视既是一面反映现实、映现生活的镜子,又是一面悬挂在几乎所有现实场景中的具有某种人格力量和神奇品质的镜子;摄像机随时随地将现实加以切割和选择,装入24小时流动播放的电视“魔匣”,而我们从电视的屏幕上不仅看到了现实的映像,而且不时发现电视屏幕上的现实景象中总是出现“电视”作为日常性背景或日常性内容的景象,电视中的“电视”布景几乎是无所不在的,不仅出现在家居环境,而且出现在诸如商场、办公室、宾馆、餐饮等一切可能的场所,它与这些环境中的人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尤其令人遐想。而且电视在生活的现实场景中毕竟不同于桌子、椅子等冷漠被动的工具,电视完全可以对居室中的人发言,发生信息的转化,产生随时可能发生的沉默或激发,喜或忧,悲或乐。在普通人全天的日程中,除了用于工作和睡眠休息的时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3小时以上,那么他们从电视上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什么?是一种有别于休息的休闲,或是一种教育,或是一种信息消费,抑或就是一种电视生存?我们似乎不好说人们的生活现实已被电视化,但可以肯定地说,这种状况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电视的现实化。

    所谓电视的现实化,并不仅指电视像家具一样成为现实中的摆设或工具,它表明这样一种趋势,即电视的生存创生一种人的生存的新的现实。这种新的现实融入了人的整体现实,或者成为人的整体现实的一部分。从前,我们会将电视工具化,在工具理性的视野下,电视是独立于现实之外的一面镜子,它是高于现实的,对现实起着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指引作用、优化作用、提升作用,而这些作用是由电视镜头的人为选择性、电视观点的责任感、电视情境和形象的典型化等途径得以实现的。现在,我们的时代已不仅仅发生了语言转型或媒介转型,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生活转型、现实转型,这种转型的一个突出现象和特征即是电视的现实化。人们已不能在日常生活和电视之间划出一条分明的界限,平凡的日常生活和超越性的电视生活已融成一片,电视网络以新闻的形式、社会心理访谈交流的形式、广告的形式、艺术和剧作的形式全面覆盖人的生存时空,人们已经不能不把它作为与人的现实剥离不开的现实的生存背景。人们生存的意义已大大超出身体行动所及的狭小范围,电视在全球范围内延伸了人的视知觉,甚至强迫性地以电视的观点和想像代替你的认知和想像。可以这样说,从前作为一种奢侈和超越性的影视生活已经日常化、平凡化了,电视及其艺术已不是高悬的明镜,它从高处下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现实镜像,一种镜像现实。有生活有现实的地方就有电视镜像,这种镜像现实虽然仍然具有对人的指引、优化、提升等作用,但在发挥这些作用之前,恐怕先要做好引导电视、优化电视、提升电视的工作。

    认识电视的现实化有助于我们看清电视的实质,看清电视的位置,看清电视的优长和所短。电视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现实体,在它的优长之外,它的镜头切选和编辑观点可以造成对现实的误判,对真实的遮蔽;它的艺术编导和形象塑造可以造成对真实的编造,对现实的误导;它对广阔时空乃至全球化场景的占有欲可能导致空泛,对事物内里细微的深入可能导致偏颇和狭小;对想像和神奇的追求可能致使镜头华丽而情感虚伪,人物失真而概念先行;对市场的垄断和对消费的迎合可能换来时尚的盲目乃至媚俗的后果。这是电视体现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就如同日常生活一样。

    认识电视的现实化有助于以一种宽容的文化精神来看待电视。于是在电视文化批评中引入“现实精神”的概念就变得很必要了。

    正如我们常谈要“贴近现实”一样,仅就字面理解往往不得要领,我们不就生活于现实之中吗?怎么还谈要“贴近现实”!对“现实精神”概念也可以作这样的诘问。其实以电视的现实化角度看,如今我们的现实,由于电视等大众传媒文化的强势介入,已非简单和单纯的现实。我们既生存于真实的现实中,也生存于虚拟的甚至悖谬的现实中;既生存于理性的现实中,也生存于想像的现实中;既生存于世俗的现实中,也生存于心灵的现实中,现实往往是混沌的、矛盾的、分不清理还乱地立体化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所谓“现实精神”,在这里不过是在复杂而立体的现实境遇中寻求意义澄明的一种精神,一种在现实中寻求更加“贴近现实”的精神。我们都在现实中,但怎样才能活得更现实?电视已经现实化了,但怎样才能使电视把握更丰富、更生动,更新鲜的现实?这就是“现实精神”的辩证内涵。现实精神有别于以往的仅作为文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写实精神、反映精神、镜子精神,而毋宁就是在新现实境遇下的一种人文追求精神,世俗建设精神,追问生活本相的人性精神,直面矛盾的坦诚精神,创造生活的前进精神。现实主义要求对准现实其实质在于高于现实,而我们的现实精神,则在融入现实之中寻求现实的本真,在现实中推动现实的生活进程和人的发展。电视的现实化并不成为拒绝“现实精神”的理由,相反,我们的“现实精神”正要在电视的现实化基础上展开。

    以此来看中国当前的电视剧状况,它不仅作为艺术形式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实,不仅在指导生活、优化生活、提升生活上具有不可或缺性,而且从现实生活的整体而言,从人的日常现实内容而言,同样具有不可或缺性,即使是那些平庸、毫无新意的故事及人物模式,乃至于虚假的、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也都成为文化现实生态的一部分而存在着,也是我们电视剧现实的一部分。在这种电视剧的文化现实状态下,电视剧的文化生存并不能归结为一个艺术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现实问题,或者说,电视剧的人物塑造、艺术探索和技巧等并不能置于一部作品的首要地位,而往往一部作品之所以诞生,它的文化生态条件的满足,文化法制和规则的协调,文化机制的优化等,则至为重要。即便说到创作,那也是要以电视剧的类型化和模式化来保证其创作生产的安全性和时效性、日常现实性为首要因素的。中国电视剧经过20多年的文化生态培植,目前正渐趋走向类型化和模式化,标志着一种文化产业的成熟,一种大众性的文化现实的生成,它正在走出意识形态的狭隘化和艺术探索的激进化的双重挤压,而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宽容的、多样的文化成熟趋势。在这里,反映国家主流意识的,爱国的、英雄的、反腐的、历史化的,以及民间民生民俗的,言情的、悬念的、警匪的、社会心理的、行行业业的,类型多种多样;而由名编剧、名演员、名导演构筑的明星制,由投资人、出品人、制作人、营销者构筑的市场制,由电视剧内容的模式化,即那种对社会稳定的文化和道德的认同,对扬善惩恶甚至不无说教意味的颇具责任感的表现,对那种人世艰辛、事业有成以及情感错综、终成眷属的偏好,对世俗的眷恋和欣赏,对英雄神话的想像和对超人的期待,对花好月圆的满足,等等,都逐渐在形成某种稳定的创作模式化趋势。我们只有在自觉地掌握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这些文化机制和类型、模式的规律后,才能谈到电视剧的所谓“创新”。

    现实是既定的,但拥有现实精神与否却会大不相同,现实精神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追求真相、批判虚假和着眼于大众长远利益的。在此意义上,电视剧艺术家要面对和把握好两种“现实”,一是作为大众文化的电视现实,一是社会生活的相对本真的现实,或按某种理解和视野“形成”的现实。既要承认电视剧的文化机制及类型化、模式化的大众文化现实,又要直面当下生活,葆有一种可贵的“现实精神”来努力克服大众文化的负面因子。大众文化属性对现实精神是一种限制,但正因为大众文化这种对现实的模式化、世俗化、时尚化的倾向,我们才需要现实精神的提倡,来穿透它。不掌握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和模式就不能说是有了电视剧的自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