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2009年公务员工作总结
盘点2008“最”八卦房产…
杭州飙车肇事者罪名待判…
2008年度品牌价值榜TOP…
邓亚萍成为广州亚运注册…
厨师讨要600元工钱被老…
华为艰难拿下印度BSNL2…
4000元打玉娇头的那沓钱…
房产八卦:普通商品房最…
我们中国成最大经济体需…
最新热门    
 
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

时间:2009-8-8 16:44:56  来源:不详
彭文提出了反批评。王元骧指出,自己之所以把目光转向“审美超越”,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启示,是希望文艺在抵制人的物化和异化方面成为一道最后的防线。他认为,文艺学只能解决文艺自身的问题,不能要求它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人的解放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审美只是求得人的精神上的自由,审美救世主义者以精神层面来取代物质层面,试图以此来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审美超越”论只是就艺术的本性和功能,就文艺对人生存的意义来说的。说“审美超越”论是不切实际的主观幻想,“就是把我谈艺术的问题当作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来误解了”。
  9月25日《文艺报》又刊登彭江虹的文章《审美超越与现实超越》,在该文中,彭江虹指出自己和王元骧在批评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的异化现象方面没有分歧,分歧主要在于如何克服这些异化现象。文艺的异化是随着人的异化而来的,人的异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文艺的异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而人的异化显然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得到彻底根除。彭江虹认为王元骧所说的文艺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是将文艺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了,将审美超越和现实超越对立起来了,而非将审美超越建立在现实超越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超越就是空洞的、幻想的。
  宗志平、熊元义也撰文探讨了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他们一方面称赞王元骧旗帜鲜明地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同当前中国文艺界一些恶劣思想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表现出了一位真正的文艺理论家的勇气;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他在克服粗鄙存在观基础上提出的审美超越论是从人类的某个绝对完美的状态出发的,是虚无存在观的一种表现。(宗志平、熊元义:《论王元骧的审美超越论》,《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
  
  中国经验
  《芳草》文学杂志从2007年第2期起开设了“中国经验”栏目,邀请学者从不同角度以对话形式探讨文学与中国经验话题。2007年3月31日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问题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芳草》文学杂志发起并已组织了多次讨论的“中国经验”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2007年6月5日,《文艺报》“理论与争鸣”版开设讨论“文学与当代中国经验”专栏;2007年第10期《文艺争鸣》杂志刊登“视点”文章:《关于文学性与中国经验的问题》。所有这些烘托出了文艺理论探讨的又一个热点,这一热点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艺追求本土特色与民族个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当前探讨和强调文学的中国经验,不是由于文学表达与中国经验关系的紧密,而是由于文学表达与中国经验的分裂。汪政指出,中国文学与中国经验的疏离从中国新文学发生时就已经开始,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这一状况显得更为突出,以至出现了所谓“伪现代派”的说法,意思就是一些写作者看上去是在表达当下的中国,但是,从形式、观念到故事,都是非中国的,表面上看,这似乎很现代派,但是,如果一个作家的观念并没有真正“现代化”,只是在拷贝、传递别人的思想,并且按照别人的故事模式来想像中国的情形,使别人故事中国化,那还有什么意义?(汪政等:《中国问题意识与民族叙事伦理》,《芳草》2007年第2期)
  那么,什么是中国经验,如何理解中国经验呢?李鲁平认为,无论从生活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经验”总是意味着一种独特和典型的范式。那么,在“中国”这一限定下,最独特和经典的当然是中国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处理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处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处理题材的选取和表现时,会有具体的纷繁的样式和结果,于是便成为我们所说的“中国经验”。张颐武认为,中国经验是开放性的经验,是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经验。当代的中国经验一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描述不同理解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新时期三十年来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经验,对此现在仍有许多争论。(《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研讨会纪要》,《芳草》2007年第4期)张清华指出,文学作品包含的民族文化与本土经验的多少,是其获得“国际化”特质与世界性意义的一个重要途径。他认为文学的“中国经验”包含了这样几个维度:一是传统性,即作品所表现的文化经验是具有民族传统意味的;二是本土性的具体化——即地方性或地域性色彩,小说家使用地方性色彩的语言来表现富有地方性特征的内容;三是本土的美学神韵,具有传统色调的结构理念、传统性或民间性的叙事内核,具有民族特有的叙事结构与美感。(张清华:《关于文学性与中国经验的问题——从德国汉学教授顾彬的讲话说开去》,《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把包括文艺在内的我国文化的发展放到“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层面来阐述。而要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就必须强调“中国经验”,因为只有文学艺术的“中国经验”才能提升我国文化的主体性,使之成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的结构因素。所以“中国经验”成为文学艺术理论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才仅仅是一个开始,对文艺“中国经验”的探讨和发扬必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艺界和理论界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之一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