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四柱五行宜从事的行业与…
住宅风水五行与方位的关…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下…
《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
战国大势与庄子生平
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
数字时代情报学发展展望…
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考核…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
全球化趋势中报告文学的…
最新热门    
 
趋势与方向

时间:2009-8-8 16:44:58  来源:不详
级性概念的疏离、政治标准的取消,意识形态性质的淡化,外部研究的冷落都为这一个体主体性的尽情发挥解除了可能的束缚和限制。
  1980年代中期以后,文艺理论的“审美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三十年来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重要成果。这个阶段文艺理论的许多术语都“审美化”了:诸如审美反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情感、审美关系等等。文艺理论的“审美化”有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审美化”是为了在文艺领域实现“自由”的个体主体,是为了以之抵抗社会组织结构对个体主体的过度限制。在这一阶段,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几乎成了对举的不相容的概念。第二个阶段大致是在90年代,可以说,这是审美的世俗化和庸俗化阶段。这一阶段,它的经济基础的依据是市场经济的蓬勃而深入的发展。市场经济过程要求其产品(包括精神产品)的“审美化”形态——这是商品意识形态,即消费主义的一个基本表现。可见,审美的世俗化和庸俗化阶段也正是其被商品意识形态控制日益深化的阶段。
  理解和把握30年来的文艺理论发展,之所以要注重它和社会经济性质及其发展的关联,就是为了说明,文艺理论上的现象,不管其性质如何,往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的原因和背景的,它们不是偶发的。所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理论问题的发生和解决,也不是纯粹的理论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它更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要彻底改变文学理论上的一些观念,必须要有社会实践上的条件准备。
  在总结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时,比如在总结文艺主体性的讨论和文艺的审美特性的兴起的过程中,我们尤其不能忘记把对社会经济性质的把握作为一个前提,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性质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这就决定了那些基于西方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之上的庸俗或极端的主体性观念及审美化主张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制衡。在总结这些理论现象的时候称道或鼓吹其积极的意义显然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对其庸俗化倾向的批评也必然是全面评价其意义及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

 一个时期以来,在文艺理论上,一些学者在解释审美、个体主体、人性、人道主义等概念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和西方学者的论述接轨。这就忽视了这些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存在和发展的特殊性质,中国语境对于文艺理论的内在规约要求文艺理论的发展要有鲜明的方向感和道路意识。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文艺理论也必须放在这样的深刻联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和科学发展之路。
  由于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的全球扩张,必然要求资本意识形态模式的全球扩张,同化和销蚀异质意识形态是金融资本主义全球运作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趋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制衡资本意识形态势力的政治意识和方向感的淡化与失落都是可以理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上与国际接轨的潮流也不再是不可思议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及时的,就在于它在当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制衡资本意识形态势力扩张的有力的理论武器,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也是一种中国方式的实践性批判理论。我国的文艺理论应该从科学发展观汲取自身发展的能量和优势,“以人为本”,面向社会,惟有如此,它才能走出溪涧狭窄的沾沾自喜,享受到汇入汪洋的自由而博大的愉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