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文革时期的所见所闻(一…
假如五四时期的北京需要…
隋唐时期的风水名流
宋元时期的风水名流
中国各个时期的学历证
村中贴满大字报:老人讲…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
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堂子文…
从精神到本能的人性的复…
最新热门    
 
文革时期的上海摩登与格调 ——读王安忆小说

时间:2009-8-8 16:45:24  来源:不详
敬爱的师傅做的菜,所以妹头亦爱吃(20)。虽然说到妹头亦爱上了吃那类厚味食物,但小说亦说出了妹头那类淮海路上的中等人家的饮食品味是较清淡,与出卖劳力阶层的人爱吃厚味食物有所不同。

  如前所述,阶层与生活格调有着密切关系,淮海路上的中等人家,生活与其它地区自然不同,王安忆在《妹头》中,就有着与<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一文中类似的说法:「因在这样的弄堂里的家庭,多少是有些旧式的。在这繁华摩登的街市后面,却有着如此陈腐的风气。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完全开放,在某一面上,甚至是相当封闭。这也是使它们保持稳定和凝聚的因素。它们就是依着一些固定不变的原则,才能够基本完整地延续下来。在经过了许多变故之后,淮海路上的生活还能相对地保持原貌,就和这封闭有关」(21)。
  就是有着这样的背景,妹头有很多地方都比师傅显得保守。例如师傅在研究妹头乳房的大小与她有否和男性发生过关系等问题时,就令妹头感到非常羞窘; 此外,师傅教妹头如何拿免费避孕药,但妹头却不肯干,最后还是由师傅替她拿(22)。凡此种种,足可看见妹头在对于性这方面的态度比师傅保守得多。
  师傅比妹头大胆开放,一方面可以说淮海路上的人比其它地区保守,另一方面也可了解作是师傅比她年长,生活经验丰富,故此对性方面的认识没有妹头般没头没脑,不过,当王安忆再写道妹头与姊姊薜雅琴时,就可以再一次看出妹头在这方面的保守一面。
  薜雅琴是生活在曹家渡的女孩,她非常祟拜妹头,有如妹头的奴仆一般,就连她的男朋友都是妹头介绍的。当薜雅琴有了男朋友阿川的骨肉时,向妹头求救,那时妹头对于男女之事已早有经历,但当好听到薜雅琴既内行又露骨地在她面前谈性事时,妹头仍不免红了脸(23)。这些细节就显示了在王安忆笔下淮海路女孩与其它地区女孩的分别。
  谈到妹头与薜雅琴的从属关系,主要是因为薜雅琴对淮海路的仰慕。在王安忆笔下,薜雅琴的五官、身材,都称得上端正和均称,只是肤色有些焦黄,人就显得暗,而她的衣着较保守,并不像淮海路上的少女懂得从保守中寻突破。因此,薜雅琴要追求摩登,就得向妹头学习,例如向妹头学习造衣服的方法,甚至是借她的衣服来穿(24)。
  除了学习妹头的品味外,薜雅琴喜爱淮海路的生活更显现于她常在假日跑到妹头帮着做家务,及后当薜雅琴交上了阿川,就少到了妹头家做家务,不过,好只是改到阿川家,阿川与妹头是住在同一条弄堂的,亦是淮海路上的人(25)。
  但更有趣的是,当薜雅琴嫁了阿川,搬到淮海路后,人也出现了转变,王安忆写道:「在淮海路上生活了这些年,耳濡目染,不说学,熏也熏出来了。她现在做了一个极短的发型,后面看起来完全是男式,但前面留了较长的额发,烫过后翻卷上去,特别配她的有梭有角的方脸型和大眼睛,有一种越剧小生的妩媚。衣服呢,常是宽肩窄身,齐膝的一步裙。看上去很正式,好象随时准备出席礼宾场合,也是和她形体相貌配合的。她也学会了化妆,本来暗淡的肤色便焕发了。总之,她看上去很亮,甚至有些过于艳丽了」。王安忆花了很多文字来描写改变了的薜雅琴,不过,她始终不是淮海路上的女孩,因此,王安忆仍然很不客气地说薜雅琴「就稍稍乡气了一些」、「总是有一种」来形容她(26)。从这些描写,就可以看出王安忆是如何把淮海路的中心性突显出来。
  不过,淮海路在王安忆心目中的中心性也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转变。事实上,王安忆是认为淮海路上的生活正因为是保守,才能把昔日霞飞路上的摩登停留下来。但是伴随着淮海路上的摩登是因为六、七十年代的贫困物质生活背景,因为贫困,就需要更加花上心思才能达到摩登的效果。而这种情况,就在七十年代未期开始转变。
  文革未期,管制开始放松,淮海路上的摩登格调开始在这个时期出现转变。王安忆在《妹头》中,写道阿川在这个时期经营服装生意,从南边购买廉价衣服到上海转售,王安忆在这段描述中,已铺排了形势的转变:「这些来自南边的衣服,大都是轻薄透明的化纤尼龙质料,色彩鲜艳,镶着繁复的蕾丝,式样相当跨张,做工且十分粗糙。它们散发出一股不是不洁净,也不是洁净的气味。很暧昧不明的。好象包含着一些来历,却又无从寻查,确证。但是,这些衣服带来了一股开放的气息,它以它的粗鲁和新颖,冲击着这个城市的傲慢偏见,打破了成规」(27)。
  从这短短的描述中,王安忆已经带出了七十年代未期开始冲击上海残留民国时期的摩登气息的根源之一,就是这一批批廉价而又粗糙的衣服。怪不得王安忆会在《长恨歌》中说七十年代未期以后成长的上海少女是变得粗鲁了,故她说:「如今满街的想穿好又没穿好的奇装异服,还不如文化革命中清一色的蓝布衫,单调是单调,至少还有点朴素的文雅」(28)。
  不单是变得粗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个性,不像从前的每条街上的人均有不同面貌,王安忆在<服装一二三>一文中,就有着如此说法:「如今的姹紫嫣红万种风流,也是磨灭个性,总归是花如海,人如潮,分不出个你我他」(29)。就因为人人的面貌与装扮有如复制一样,故此,文革以后,淮海路作为上海的摩登中心地位亦随之而失去。


四.
  

      王安忆爱怀旧,她所爱的正是昔日淮海路上残留的摩登(或许更可进一步说是民国霞飞路上的摩登),这些摩登,都是因为淮海路的人家的保守生活,再加上淮海路上女孩的点点心思得以留存下后。不过,这一切却被改革开放后的新一代鲁莽地摧毁。这新一代不再讲究心思,只是跟着潮流的趋势,一窝蜂的追上,淮海路上的女孩如是,其它地区的女孩亦如是,因此,文革以后,淮海路上的女孩已失去了昔日的摩登,昔日的格调,或许这就是「后摩登」(post-modern)了。
  其实,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指出在五、六十年代有一类名为「老克腊」 (Old Colour)的人物,这类人物保持着昔日上海的旧时尚,以固守为激进。但这类人物到了八十年代几乎已绝了迹,不过,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又悄悄地生长起一代年轻的老克腊,他们要比旧时代的老克腊更甘于寂寞,面目上也比较随和,不作哗众取宠之势(30)。或许,王安忆就是当时其中一个老克腊,迷恋着昔日的繁华,亦透过小说把昔日的繁华梦重构出来。
  阅读有关文革时期的社会史,大都只会看到当时负面的生活部分,但在黑暗与负面的背后,或许仍然寻找到一点格调的足迹,亦可能从中发掘出一些社会阶层(当时不是以财富来划分,而是以生活格调来划分)的迹象来。而王安忆的小说,就可以给予我们一点的启发。

 

【注释】
  (1) 保罗·福塞尔着,梁丽真、乐涛、石涛译:《格调: 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保罗·福塞尔着,何纵译:《恶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詹姆斯·曼等着,李雨、力安编译:《品位:文明尺度与生存品位》,(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陈少珙:《阶层:中国人的格调与阶层品味分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2) 见陈少珙: 《阶层:中国人的格调与阶层品味分析》,第一章。
  (3) 王德武:<海派文学,又见传人-------王安忆的小说>,见氏着:《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1998),pp.319-335。
  (4) 王安忆: 《长恨歌》,(香港,天地,1996),pp.281;282。
  (5) 王安忆: 《妹头》,(海口,南海出版社,2000),p.148。
  (6) Leo Ou-fan Lee,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8。
  (7) 《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60。
  (8) 《上海通史》第1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8章。
  (9) 王安忆: 《长恨歌》,pp.288- 289。
  (10) 王安忆: 《妹头》,p.148。
  (11) 王安忆: <寻找上海>,收入《妹头》,p184及p.191。
  (12) 王安忆: 《长恨歌》,p.279。
  (13) 王安忆: 《妹头》,p.10。
  (14) 王安忆: 《妹头》,pp17,18。
  (15) 王安忆: 《妹头》,p.79及p.104。
  (16) 王安忆: 《妹头》,pp.41-43。
  (17) 王安忆: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见《妹头》,p.157。
  (18) Leo Ou-fan, "In Search of Modernity: Some Reflections on a New Mode of 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 -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in Ideal Across Cultures: Essays on Chinese 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 Schwartz , ed. Paul Cohen and Goldma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10
  (19) 详可见Emily Honig,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 王安忆: 《妹头》,p.76。
  (21) 王安忆: 《妹头》,pp.31、32。
  (22) 王安忆: 《妹头》,p.75、p.87、p.88。
  (23) 王安忆: 《妹头》,p.92。
  (24) 王安忆: 《妹头》,pp.77-80。
  (25) 王安忆: 《妹头》,p.79, p.90。
  (26) 王安忆: 《妹头》,pp.125, 126。
  (27) 王安忆: 《妹头》,p.130。
  (28) 王安忆: 《长恨歌》,p.289。
  (29) 王安忆: <服装一二三>,见氏着《重建象牙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p.101。
  (30) 王安忆: 《长恨歌》,p.339。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