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交易占第…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驱鬼的十一种办法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易经》第三十一卦到第…
《易经》第五十一卦到第…
最新热门    
 
二十一世纪里鲁迅是否还值得继续读?

时间:2009-8-8 16:45:45  来源:不详

1.鲁迅基本上是存在于‘现代性’当中的。在这层次上说,在21世纪的日本、甚至在中国(只指大都市而言)和韩国,以社会的规模来说恐怕再也没有接受鲁迅的条件了。就是说,想让一般的年青人感兴趣也已经做不到。文化全球化促进这条件。就鲁迅所追求的精神而说,是否全面实现了?恐怕没有。但只以此论据很难说仍有社会效果价值。

2.鲁迅的思想本身原来不适宜推荐给一般的年青人,其毒气过分浓厚。也有可能使不成熟的年青人引起精神问题、或会铤而走险、或者使他们伤害别人的危险性极大。对本人不利,对别人也不利,还是不轻易推荐读鲁迅比较安全些。

3.但是对个别的人会有价值继续阅读。其一,鲁迅的‘伪士’观念会启发我们反思一百年的亚洲现代化过程的另一个视角。其二,前面渺茫的21世纪里为了我们保持清晰的思考,鲁迅的存在也可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撑。


一、近三、四年大陆文坛议论鲁迅是非的景象十分热闹,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性的图书也陆陆续续出版了不少,有些人要严厉批评鲁迅,有些人坚决站起来捍卫鲁迅。到了世纪之交的现在,人们为什么还要面红耳赤地议论鲁迅以及鲁迅文学的价值呢?我认为这些现象本身值得思考,它反映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背景。

  据介绍①,1998年谢泳指出鲁迅的悲剧在于被专制利用(其实八十年代已有被利用说,其后这一说法不断被重复)。同年,新一代作家(大都出生于六十年代,代表人物为朱文、韩东、于坚等)在一个测验里表态要跟“五四”新文学传统决裂,同时针对鲁迅也发表了相当激烈的断裂宣言,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二年葛红兵继承“断裂”说、发表了一篇悼词,对鲁迅讲了很不客气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2000年,作家王朔撰文否定鲁迅的文学成就,同时批评了吃鲁迅饭的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在互联网上。

  世纪末这些以轰动文坛的规模爆发出来的相当激烈的非议鲁迅的论调,其实也继承着八十年代早期的否定神化鲁迅的想法,只是“否定”的语气越来越直截,态度越来越大胆而已。

  我个人虽是认同鲁迅、吃过点鲁迅饭的,但是对这些非议鲁迅的说法却不能不表示同情。因为他们表示不能接受的,看来主要是“社会”赋予鲁迅的固定的意识形态。如果不提具体内容、只提反对“社会”赋予鲁迅的固定的意识形态(“钦定经典”,“鲁迅圣殿”)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完全赞同。

  去年周海婴写的《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在大陆读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有关鲁迅的各种“秘密”过去只有部分鲁迅研究者私下谈论过(其中有些是学术上早已明确地否定过的),由周海婴形诸文字后就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的原意肯定是保卫鲁迅的声望,但事与愿违,客观上似乎反而把鲁迅的形象拉进了普通人的世界,损伤了鲁迅的尊严,离非议鲁迅已经不是太远。

  下面从另一个角度,以日本的鲁迅阅读的经验来看一看。鲁迅在日本文化界的形象曾经是相当高大的。现在呢?年轻的学生对鲁迅已经感到十分陌生,水平一般的学生甚至连鲁迅的名字都没听到过。

  日本战败后,除了社会领导层里的极少数人士以外,几乎所有日本人都对参与和被卷入战争的体验进行了深刻反省。虽然当时意识到那场战争的侵略性的人恐怕不多,但社会上总的说来充满了厌战情绪,因此人人乐于接受美国占领军制定基本原则的放弃国家武装和战争权利的新宪法。当时竹内好提出了跟日本帝国过去走过的道路完全相反的的另一种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很多知识分子的认同。竹内好提到的不同道路的象征就是鲁迅和毛泽东。竹内好以他们为镜反观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对过去建设日本帝国的逻辑和原理进行了彻底批判。相当多有良心的知识份子也与竹内好一道向往他的精神依托――鲁迅,认为现代中国文学里也有世界性的文学家,这一现象导致《世界文学大系》一类的丛书也收进了鲁迅的作品。

  后来美国占领军因冷战开始而改变了政策,开始镇压左派和民主分子、支持和推动顽固保守派掌握政权、促使他们重用原日本帝国军队骨干再度武装、并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属军,从而结成了反对苏联和中国的阵线。这样奠定了日本战后五十年的政治格局。反省忏悔战争的左派和进步民主份子开始反抗美国占领军和保守派政权。他们在鲁迅的社会评论里找到恰当的批判和反抗的逻辑感到非常亲切,鲁迅的极富批判性的一字一句都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在这种气氛下,有些中学国文课本选用了鲁迅的非政治性的散文和小说,如《藤野先生》和《故乡》等。课本编者由于生活在上述年代,充分吸收过那种政治空气,因而对鲁迅十分向往。很多中学老师也基本上有过同样的经历,因此对鲁迅也是敬佩有加,推荐学生阅读《狂人日记》《孔已己》等小说。这样,鲁迅的相当高大的形象一直流传下来,传到了我这一代。

  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以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交社会的最底层在结构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的农村社会基本消失,整个日本社会走进了后工业社会。文化界也跟着变化,战败以后的文化格局(进步和保守)失去了其现实性和方向,走入了迷津。促成这种变化的就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失败(真相的透露)和以后的“六四”事件以及苏联东欧的崩溃。左派和进步派的精神依托统统失去了信用,因而他们在社会上的信用也跟着失落。过去拥有的对未来历史发展的信心都丧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单纯的美国式的用金钱和数码来衡量一切的“自由主义经济”信仰,而从中是找不到鲁迅精神的一席之地的。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慢慢消失,学生们连鲁迅的名字都感到陌生。过去随时都能买到的鲁迅作品的译本,现在市上几乎不卖了。最典型的七十年代竹内好编的六卷本《鲁迅文集》,这套选集九十年代初曾被收进在文库里,我们很重视这套选集,曾向学生大力推荐。但没过几年这套书遽然绝版不再上市。我们上课时要让学生读鲁迅作品就很不方便了。绝版的理由很简单,卖不出去,赔本。这反映出近十来年日本文化界对待鲁迅比过去非常冷淡,鲁迅的名字几乎被忘掉,文化刊物上也很少看到鲁迅的字眼。

  对于这些现象,年纪稍大的前辈鲁迅学者当然很不满意,他们如有机会便积极介绍鲁迅。我对他们的热情感到敬佩,但是同时对鲁迅形象的淡化却感到不无自然,以为现在的社会恐怕已经不需要鲁迅了。反过来说,过去推戴鲁迅的现象本身变得可疑。过去对鲁迅的爱好是否含有实用主义成分、是否离鲁迅本身太远(暂时不谈什么是本身)、是否被用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另外,通过鲁迅的眼睛来看其他作家以及现代文学史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

  日本的上述情况,觉得跟在大陆发生过的现象有点类似,就是说对近几年大陆发生过的‘鲁迅事件’感到似曾相识。不过日本没有大陆那么强烈,规模和深刻性都不可比拟,因此也没有发生漫骂鲁迅的现象,不需要骂,忘掉了就消失了。其实,在社会上没有真正扎下根来的作家被忘掉,恐怕不是什么值得悲哀的事。

  鲁迅基本上是存在于‘现代性’当中的。他的历史大背景不用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国家和民族的存在危机。为了拯救自己的文明和民族,倡导彻底的自我改造,以便形成新的现代化(=欧化)人性(‘立人’)。鲁迅主张彻底破坏旧社会的秩序意识、伦理、规范、习俗以及人际关系,同时严厉批评了新的现代化病态,追求真正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规范。

  在这一层次上,鲁迅与其他现代‘启蒙人士’以及改革者没什么两样,虽然要求的深度和彻底性等有所不同。

  到了21世纪初的现在,就中国而言,已经建成了强大稳固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了世界大国,根本不存在被外国列强吞食消灭或被开除球籍的可能性,除非自己失败。并且大城市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跟世界一流水平相差不远,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现实情况离鲁迅的时代已经很远,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年青人感到鲁迅他们的主张和立论好像异国异境的话语,跟自己完全不相干。因此即使希望或强制年青人阅读鲁迅读懂鲁迅,恐怕也没用。阅读接受鲁迅的客观条件恐怕基本上不存在了。我们实在无力超越时代的变化而让年青人适应。

  这种情况估计在韩国也相同。然而在中国恐怕由于现实政治的理由不能摘下鲁迅这面旗帜,这对鲁迅本身以及大陆的精神状态来说都是不幸的。

  那么,鲁迅追求的‘立人’到底现代社会里实现了没有?很难说。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共通要求的现实条件基本上实现了,但鲁迅特有的精神上的深刻要求恐怕在一般社会层次上或者所谓‘民族性’层次上很难说已经实现了。可是如果想只要以这个条件主张鲁迅还值得读下去,恐怕也不成。因为鲁迅立论后面的推动力量就是历史大背景已经基本上消失,还有什么来支撑那些立论呢?现在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感到满足、感不到痛苦熬煎着改造自己精神的需要,说得轻一点,感到做些改善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因此鲁迅的苛刻的言论打动不了他们,这不是明显不过的事情吗?

  另举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战败后一直追求真正欧化的现代社会建设。这方面最有代表性、最优秀的就是丸山真男。他很是理想主义,以欧洲文明的最理想的精神态度和思惟模式批判了日本社会历来的思维惯性,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点像当时的鲁迅。社会的主导舆论也是沿着这个方向走过来的。可是走了五十年,丸山真男的理想社会形成了没有?只要看现在日本的政府和执政党的混乱就可明白。丸山的思想没有产生效果吗?也不是。在社会制度上和人的行动习惯上确实部分地实现了他的理想,这是肯定的,但是还不够。他所追求的独立/自主/自由/努力向上的个人主义精神恐怕没有充分地扎下根,或者基本上没有扎下根。将来会有希望吗?恐怕没有。明治维新以后学了一百多年,得到的是一次明显地失败,战败后重新开始学习,学习了五十年还是没有学到,谁能说还有希望?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的存在。起码可以说,原样的丸山真男的理想主义已经失效,不会再产生社会作用,如果觉得还需要,那么应该想办法改变方式。我估计鲁迅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地位与此相似,在日本和韩国社会里的鲁迅也差不多。

  还有另一种排斥鲁迅的因素,那就是文化全球化。主要在美国产生并发展的大众文化先在日本这个本来不严肃的文化里扎下根,稍微改变样式,又靠信息革命和全球化趋势进入东亚各地区,尤其是在一般青年文化里慢慢赶走严肃的现代文化而代替性地成了主流。近现代文学基本特点的主知主义和伦理主义被排斥掉,没法站得住。情况如此,还怎么让年青人阅读鲁迅?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层次进行思考。就是人人以信息社会或者大量消费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等词来描写的现在新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延续还是走进了新的阶段?这个问题将在后面再次提到。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