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八卦体用总诀『交易占第…
二十五岁的爱情
五行驱鬼的十一种办法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五行神话 第一卷 粉墨登…
《易经》第三十一卦到第…
《易经》第五十一卦到第…
最新热门    
 
二十一世纪里鲁迅是否还值得继续读?

时间:2009-8-8 16:45:45  来源:不详
力为基础、以工业为推动力量发展过来的。可是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农村衰败、农村人口明显减少,现在总人口中比例下降到百分之六左右。总生产力里面农业和工业合计所占的比例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这种社会还算是现代=近代社会吗?从‘封建社会’(=前近现代社会)出发,旨在建设近代国家体制和‘现代社会’(虽然是歪曲的现代)过程的社会推动力,到了现在似乎迷失方向、失掉力量了。我(不仅仅是我,好多思考者也)认为日本社会70年代已走进了新的阶段,已经不是‘现代(=近代)社会’了。可是新的阶段到底怎样谁都弄不清,刚刚开始时理所当然弄不清。但总感觉到这次变化恐怕是以五百年一千年的幅度来发生的大规模的社会基础上的变化。谁都弄不清这次变革什么时候会形成一定的样式,可能是二、三百年以后,如果社会变化加速度地加快那么也可能是一百年后。那新型社会的文化特点以及所依靠的社会伦理到底怎样,更不能推测。整个过程之间怎样奇奇怪怪的现象都会发生的。我们只能静观眼前乱七八糟的现象。

  如果自己以为有点毅力,那也可以试图以自己的信念为新的社会做些什么,因为新的社会应该是通过现在每天的变化而形成的。但当然谁都不知道到底会不会产生影响。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信念尽心而已。过去马克斯主义理论‘证明’未来是光明世界,因此中途倒下的人对未来以及对自己所作的贡献都抱有信心。可现在却没有理论支撑我们。

  在这种前景全面黯淡渺茫的或者可以说是空白得什么都看不见的现在,我们依据什么

来支撑我们自己的理性,并坚持思考?假如我真地具有对超越者的信仰,估计是可能的。可是很遗憾我没有。只知道鲁迅式的以黑暗来对抗黑暗的办法而已。

  十年以前写过一篇题为〈试论鲁迅的‘多疑’思惟方式〉的文章④。里面阐明了十分危险的鲁迅毒的根源何在,并说明了很多学习仿效鲁迅的年青人跟着走不多久就落进小路两旁的深谷里的原因。

  对于“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消长起伏”这一说法,竹内好在他的《思想家鲁迅》中解释为:它显示着对于“表面上的启蒙家”与“内含着虚无深渊的孤独的精神”之间矛盾的自觉。后者就与他在《鲁迅》中直观把握的鲁迅本体,即“鲁迅文学的根源”指同一内容。竹内好为了证明那种因语言无法说明的根源存在,竭力用语言填满其周围空间。竹内好又使用另一说法,称其为“产生身藏‘永远的革命者’的现在的行动者的根源”。就“永远的革命”而言,正如汪辉也曾指出的,因对现状永不满足,那么这种革命在指向自我的现在之时,将导致彻底的自我解剖与自我否定。木山英雄在前引论文中说道:“个人主义”的核心中存在着由“寂寞”、“复仇”转变而来的“几乎导致自我破坏的内攻性冲动”、“毒气”、“鬼气”。这恐怕也指同一情况。笔者所说“多疑”思维其实也指同一内容。

  当“多疑”思维尖锐地指向自身时,对于自己所拥有并依据的全部观念与心情就都要加以“多疑”的审视(《野草,影的告别》,对“黄金世界”的否定),绝不停留地追求到底,不允许固守于某一个判断、观点和心情而停止不前,换言之,就是不可扼止地对自己的现存方式进行多层次的否定。因此,其中便产生出强烈的自我否定与对凝固静止观点的否定。钱理群和汪晖所说的“中间物意识”——它源于对旧社会彻底的否定叛逆精神以及因自身也负有旧文化的罪责所以也不能属于新社会这样一种认识——归根结底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下面,我想参照《野草》诸篇(木山英雄说过其中可以看到“把该冲动对象化、进而方法化的努力”)来追踪那种尖锐地指向自身的“多疑”思维,尽管这种追踪难免过于简略。

  这种对于凝固静止观点的非同寻常的否定程度,可以用《过客》中不肯停留的过客的形象加以说明。尽管他深知往前走去只有坟墓,但却为“声音”所召唤一点不肯休息,拒绝一切好意的安慰,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走。为什么他不能停留、也不能休息呢?因为停留和休息意味着放弃或暂时停止支撑“多疑”思维的努力。那该是多么诱人的“一觉”!但是,如果接受了这种“一觉”,那么,结果只能是要么循入停止判断状态,为某一观念、理解和情绪所制掣从而惧怕对此生疑;要么放弃判断逍遥于“麻木境界”,或者重蹈尼采的覆辙。后来鲁迅讲过,如果走上尼采之路,只能或是发狂或是死,否则就不免安于空虚成为“虚无主义者”(《且介二〈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他的“多疑”思维,也破坏了在青年时代曾支配过他的超人观念。

  关于自我的存在,进而关于这存在所依据的观念,如果彻底贯彻“多疑”思维,它将会变成自我运动,必将走到一切的否定和空虚(“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空虚对人来说是可怕的,人完全没有自己存在的根据,并且必须在意识到这一点的情况下活下去。《影的告别》中所说“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正是对于完全没有根据的存在状态的描述。《墓碣文》的“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也几乎说的是同样内容。但在这些语句中没有恐怖的影子,勿宁说它们呈现着高傲。因为彷徨于虚空这是自己选择的,故与恐怖无关。不如说,由于恐怕而置身于虚假的“根据”这种自我欺骗倒是轻蔑与憎恶的对象。另一方面,安于空虚则是危险的诱惑(在此应记起相对主义的陷阱和庄子的无差别观)。(……)

  但是,果真不存在从这种地狱的苦役似的“多疑”思维方式中挣脱出来的道路么?如果有,那也只有在思考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样一来,一方面完全不相信未来的“黄金世界”,并清楚地知道未来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另一方面,却又虔诚地不断寻求着并寄希望于未知的时代的到来、第三种世界(跳出被类型化了的两极对立图式的世界)的到来。即使遇到了岔路或死路,也要采取与墨翟、阮籍不同的态度,向没有路的地方大胆地迈出去。鲁迅不仅如此主张,也如此实践了(《两地书二》等)。就是说,如果现在不向未知的世界跨出一步,就没有希望进入第三种世界。这里表现出鲁迅的另一个精神特征,即重视现实过程。

  竹内好说:“不依赖任何东西,不把任何东西作为自己的支点,由此而必使一切成为自己的。在这一刹那,文学家鲁迅诞生了。”但是,不依赖任何东西,不把任何东西作为自己支点,不断反抗(革命、忍耐)空虚,这该多么艰难!如果鲁迅拥有相当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神那样的存在,将使他怎样地获救呵!但是,如果说我们在鲁迅身上并且在他的小说(虚构世界)中感觉到了现代性的话,那么,其理由却也正在这里。中国社会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由此诞生。

  最后一句的‘现代性’是指伊藤虎丸先生所说的从尼采学来的现代性和所谓反现代性融合在一起的现代性。

  总在黑暗的而且混沌的矛盾里维持挣扎心态确实太苦。人总需要站在踏实的地面上,鲁迅那样总仿徨于无地是人所不能忍耐的。可是一旦抓到固定可靠的东西或站在安定的地面,就等于宣告失败。那假像肯定要引你陷进泥坑不得自拔。要想回避这条路,不跟着鲁迅走、安心地当‘伪士’就可以了,没什么困难和苦痛。你偏偏要跟着走,你的命运肯定是暗淡的。

  可是,如上面所说,现在此刻要当‘伪士’、‘启蒙人士’也不成,因为没有市场了,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启蒙人士’。而且所谓‘人文主义’也好,崇高理想主义也好,什么精神价值也好,统统被数字、金钱以及大众文化挤掉异化掉了。而且欧美的有良心的思考者通过反省欧洲现代化过程而暴露了其欺骗性。那么我们发现可靠可信可依据的理论其实并不存在。暂时可信的也不能相信其长期的或者现实的有效性。那么这种情况是否跟鲁迅面临过的情况有点类似(虽然鲁迅的时代还可以能信任民族/国家等观念,现在恐怕都行不通)?部分人士不能忍受不明不暗的使人不安的状态,索性攀在似乎踏实一点的观念上,让自己隶属于那些观念而暂时感到安定,如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排外心情等,幼稚的甚至于想要回到自己以为光辉的过去历史之中。每个人都想要肯定自己,从而安慰自己的不安心情。其实须知那些统统是无物之阵,都是骗人的。

  从而我以为,现在此刻假使想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能支撑我们的心的恐怕是鲁迅存在过这一事实本身,和他仿徨于无地之中所坚持的思惟方式和心态。简而言之,就是在矛盾里忍耐挣扎。


[注]

(1)葛涛,谷红梅〈序言“鲁迅事件”白皮书〉《聚焦“鲁迅事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黎湘萍〈是莱谟斯,还是罗谟鲁斯?〉《收获》2000年3期。

(3)〈初期鲁迅的宗教观〉(日文版原载于《日本中国学会报》41,1989年,汉语版载于《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11期)。〈亚洲的“近代”与“现代”--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日文版原原载于《樋口进先生古稀记念中国现代文学集》(中国书店,1990),汉语版是1990年8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20世纪中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的报告,后载于《二十一世纪》双月刊14期(1992年12月,有所删节),又收入《鲁迅、创与日本文学造社》(北大出版社,1995)。又要看汪晖〈预言与危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无地仿徨》(浙江文艺出版,1994),又收于《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原登于《文学评论》89年3-4期。

(4)〈试论鲁迅的‘多疑’思惟方式〉,日文版原收入《鲁迅研究的现在》汲古书院,1992年9月。汉语版载于《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1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