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易经的智慧现代应用:乾…
最新热门    
 
隐形书写

时间:2009-8-8 16:45:48  来源:不详
级字样由两种类型人物"特权"使用:这类人物其一,是最终会在故事的结局中被指认为"经济犯罪分子",并终被绳之以法的"坏人";因此他口中赤裸的资本主义"宣言"与洋洋自得的阶级压迫性的语词,便无疑是一种谬误;其二,则是一些王朔或准王朔式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王朔是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始作俑者之一。他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充当了特殊的具有颠覆与建构意义的双重角色。其小说的颠覆性与阅读快感的来源之一,是他以语词奔溢的方式将种种、尤其是政治性的"套话"移置在不恰当的语境之中。然而,或许是一种不期然的策略,这些"分享艰难"的小说,却经常借助这种王朔式风格。但那些"王朔风格"的言论:关于"资本家"、"剥削"、"老板"、"穷工人"、"受苦人"、"资本家的走狗",显然并非毫无意义的套话,而刚好是对这个正在构造中的新的社会现实的准确指认。但王朔式的语言风格,却有效地颠覆了这些话语自身所携带的颠覆性。于是,这阶级社会的现实在凸现中被重新遮蔽,而且仍是一个未获命名的现实。

  类似小说中的第一主角通常并非社会苦难的直接背负者:普通的工人或农民,而大多是中层或基层干部、行政或企业的管理者:厂长、市长、乡长、车间主任。于是,这个桥梁式的人物便连接起社会的不同层面:政府、新富阶级、跨国资本之代理与下层民众。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她似乎是苦难的承担者,也应该是拯救的给出者;但事实上,在小说情境中,他/她更象无助的替罪羊与无奈、无辜的帮凶者。他/她无疑充满良知,深切地同情着下层民众的苦难,但只能因此而倍受折磨、无能为力,甚至"不得已"加入压榨者的行列,至少是默认或首肯他们的行为。但就阅读、接受而言,显然是这些主角,而并非真正无助的工人、农民,获得了读者的满腔同情。我们在对他/她的认同与同情间,认可了现实的残忍与无奈,认可了这不尽人意的一切毕竟是我们唯一"合法"的现实。

  在那些书写"大厂"的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某个作为昔日劳动模范的老工人。他克勤克俭,无怨无悔,勤奋劳动。但这与其说是昔日"工人阶级主人公"精神的重述,不如说,是一种新的职业伦理与阶级身份的重建:一个本份的工人,一个模范的工人。或许正是在这类小人物身上负荷着类似作品的主题:"分享艰难"--与国家、政府分享艰难;准确地说,是分享、不如说转嫁国家、政府的艰难。在一个"市场经济"、"公平竞争"、"角逐成功"、"实现自我"作为主旋的时代,对社会主义时期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再度倡导,被用以认可和加固一个阶级分化的现实。

  90年代,大众文化无疑成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在流光溢彩、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远为深刻的隐形书写。在似乎相互对抗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并置与合谋之中,在种种非/超意识形态的表述之中,大众文化的政治学有效地完成着新的意识形态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新的合法化过程,并未遭遇任何真正的文化抵抗。社会主义时代的精神遗产或废弃,或被应用于相反的目的。

 

注释:

   1 1988年出品的四部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分别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自同名小说),导演夏钢,北京电影制片厂;《顽主》(改编自同名小说),导演米家山,峨嵋电影制片厂;《轮回》(改编自《浮出海面》),导演黄建新,西安电影制片厂;《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导演叶大鹰,福建电影制片厂。其中《顽主》与《轮回》中出现主人公调侃天安门警卫战士的场面。 
     2 参见笔者的《救赎与消费》。

     3 长篇小说《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12月第一版。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年,导演水华,北京电影制片厂。

   4 这幅广告有趣形式显然引起了王朔一族的兴趣,于是,它成了王朔自编自导的电影《爸爸》(改编自王朔的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一个场景中始终如一的背景。这无疑是一种王朔式的调侃。广告于1997年10月被更换,"轩尼诗XO"的两幅依旧,工艺广告的一幅换成了毛泽东语录:"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5 [美]F·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文学》。张京媛译。《当代电影》1989年6期。 

     6 参见《全国部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资产新闻报》,1997年2月28日,总第76期,三版。
   
     7 《精品购物指南》,1995年6月7日,第七版。
   
     8 此为1995年九鼎轩文化策划公司为北京法政实业总公司(司法部下属公司)所做的房地产广告用语。

     9 笔者所谓的"王朔一族",指90年代围绕在畅销书作家王朔周围,并逐渐成为大众传媒制作系统中颇为出色、活跃的一批创作者。以1990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构成轰动效应的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室内剧《渴望》(王朔作为主要策划者之一)为契机,王朔、冯小刚、李晓明等成为影视通俗作品制作业的主力。从1990-1995年。诸多重要的影视作品都与这一一度名之为"海马创作中心"的群体有关。

   10 刊于《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20月《新闻周刊》,第三版。

     11 这块广告牌树立在北京主干线之一的三环路上。类似的广告还有"冠盖满京华,名人独潇洒"(原古诗句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12 参见笔者的《镜象回廊中的民族身份》。
   
     13 引自《京城百姓纳凉有方》,《北京青年报》1997年7月15日,头版《今日观察》。及其《火炉中的北京人》,《精品购物指南》,1997年8月22日,B7版《点题调查》。

   14 在杨宜勇等撰写的《失业冲击波--中国就业发展报告》一书中,推断1996年城镇失业/下岗职工人数约1590万(P220)。但此书所引用的一项劳动部门的调查表明:"到1995年9月份,全国城乡失业(不包括下岗,下岗职工在一段时间内尚由原单位担负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用--笔者注)人员480.3万人,劳动部门仅为140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金,约占失业人员总数的29.2%"(P80)。此书引用了河南省总工会对6508名失业职工的调查:"有34%的职工靠节衣缩食和变卖家产度日,有20%的职工靠亲友接济生活,有4%的职工靠借款和拣破烂为生,有3.3%的职工靠救济金维持,有个别人甚至沿街乞讨"(P30)。

   15 参见高波《大学生消费 有人欢喜有人愁》,称北京高校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为200元人民币,可部分学生月花费为数千元。《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4月11日,第七版《消费广场》。而宗焕平则在《中国民航报》上撰文《走近高校特困生》称将家庭人均收入120元的学生定为"特困生",那么北京高校特困生比例为10%-30%。国家资助120元。事实上,这点资助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吃饱饭。

   16 参见《三联生活周刊》,1997年第7期。

   17 参见《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20日,第八版。

   18 类似报道几乎是各电视台所有有关报道必须的组成部分,报刊栏目的"重头戏"。

   19 刘醒龙《分享艰难》,《上海文学》,1996年1期;谈歌《大厂》,《人民文学》,1996年1期;关仁山《大雪无乡》,《中国作家》1996年2期;何申《年前年后》,《人民文学》,1995年6期。后三篇分别成为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三驾马车丛书》个人专集的书名。周梅森《人间正道》,《当代》,1996年6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20 陆天明《苍天在上》,单行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张宏森《车间主任》,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