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述唐人小说诗意特征的…
论诗歌的“空白”艺术及…
探寻晚明文学思潮发展的…
学术与政治的内在互动:…
文化诗学的内在构成与理…
存在主义透镜未完成的任…
汉学主义的“超越”与“…
转型的内在理路:晚明思…
论人、文学、文学理论的…
文学革新的内在悖异——…
最新热门    
 
内在张力的生成及其缓解--略论五四诸子的“个人社群观”

时间:2009-8-8 16:46:12  来源:不详
3年版,第173页。

(5)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书成,邀梁作序,梁下笔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索性冠以《清代学术概论》一名单行于世,其序反出自蒋氏,此诚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与此相类似,唐德刚在撰录《胡适口述自传》之余曾拟作一“短序”,不料结果却“头大不掉”、被迫敷衍成《胡适杂忆》一书。这种机缘巧合恰发生在梁、胡二人身上,不能不令人惊诧!

(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5页。

(7)对思想界的这一新陈代谢现象,梁氏自己亦曾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做过描述,参见《梁启超选集》(李华兴、吴嘉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5页。而关于“激进”与“保守”概念的界定,正如余英时先生指出:“严格地说,中国没有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只有要求不同程度变革的人而已。要求变革较少的人往往就变成了保守主义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见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8)(10)《梁启超选集》,第227页,第849—850页。

(9)(20)(47)(48)《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美]张灏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43页,第216页,第216页,第155页。

(11)(12)(13)(21)(22)(23)(24)(25)《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53页,第98页,第103页,第195页,第113页,第239—240页,第461—462页,第480—481页。

(14)(28)(29)(30)《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23页,第49页,第16页,第437页。

(15)(31)(32)(33)《鲁讯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卷,第311—312页,第284—285页,第307页,第140页。

(16)(35)(36)(39)(40)(41)(43)《胡适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集,第24—25页,第25页,第77—82页,第24页,第44页,第27页,第130—131页。

(17)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何转向之真实原委,海内外学者迄今已分别从不同视角援引运用了大量的学术范式加以探寻,或撷取韦伯所谓“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理论架构,或摭拾列文森关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理智与情感”的著名命题,或立足于伯林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分解,或着眼于殷海光对“观念人物与行动人物”的剖析,其中不乏丰富的真知灼见。而那种“政治干扰启蒙”或“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则未免有失于外在化约的偏颇,无法充分揭示五四诸子内在的思想张力和演化脉理。

(18)参见汪晖《预言与危机——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引自《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507—513页。

(19)《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香港]陈万雄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26)(27)同(13)书,上册,第318页,第623页。

(34)《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张宝明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页。

(37)(42)同(16)书,第四集,第452页,第451页。

(38)《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年)》,[美]格里

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5页。

(44)易白沙《我》,载《青年杂志》1卷5号。

(45)《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上册,第254—255页。

(46)《郭沫若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第198页。

(49)不可不察的是,从梁启超到胡适的“个人社群观”,若仅就其表象来浮光掠影,似乎都不失有调和二者的倾向,然而在这些笼统含糊的二元论调背后,却仍潜藏着将之折衷归一的一元化颟顸取向。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427页。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