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日本博物馆的兴旺:工作…
日本不同职业工种间的工…
日本办公室里无长女
日本三七分头西服衣
日本
日本钉子户何以逼辞县官
日本时报 朝鲜希望美国…
英国和日本相对于欧亚大…
在日本工作,找个风俗店…
古人推论日时吉凶的理论…
最新热门    
 
浅论日本文化的和洋结合

时间:2009-8-8 16:46:20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民族在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对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保持始终不变的尊崇与虔敬,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这种兼容与传承的双重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东西方汇流文化的“和洋结合”的特质。
 
【关键词】 日本;文化;和洋结合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选择性兼容外来文化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优秀文化,但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外来文化从不盲目地接受,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有所选择。换言之,即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总是跟本国的国情密切结合的,从而保持了日本文化的民族性特征。今天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织、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
  综观日本文化的发生、发展、流变、升华、凝聚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外国文化的输入、影响尤为明显,特别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甚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体。就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来看,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中日文化交流日趋繁华,中华儒教文化圈辐射四方。
  首先,汉字和汉籍的传人是日本古代文化发展的契机。美国的哈佛学者埃德温·赖肖尔在《日本人》一书中说:“日本人非常清楚,他们的文字、词汇、艺术和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都来源于中国,中国是他们的希腊、罗马。”另有文字记载,日本在大化之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学和文字教育作为基础的。1998年在日本德山县出土的遗址中,有木简上用隶书写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等《论语》的部分文字,经日本考古学家认定是日本最古老的书写《论语》的木简。18世纪江户时代的国学者本居宣长在《古事记传》中也认为《论语》《千字文》是儒学和汉字在日本普及的启蒙书籍。汉字和汉籍儒典的传入,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当时日本人吸收儒学佛教思想的契机。
  其次,儒、佛思想成为日本文化的主要思潮。公元7世纪大化改新前的200多年间,是日本吸收唐朝文化的高潮——“唐风弥漫奈良城”。圣德太子在他执政时期(593—621),以儒学、佛教为指导思想,借以帮助他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他的“贯位十二阶”就是以儒家的“德、仁、义、礼、至、信”为节名的。在他执政期间,将《论语》的“以德为政”作为其政治行为的准则;他的《十七条宪法》更是活用了儒学思想,始终以儒教的“和”为基调,主张德治、礼治、法制,在内容上通篇体现了儒学的精神。随着中国儒学的传人,日本民族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把中国的儒教嬗变成别具特色的日本朱子学和阳明学,成为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之一。
  在汲取大陆儒家学说的同时,佛教也于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如圣德太子基于“世间虚假、唯佛是真”的谛念,在《十七条宪法》中强调了佛法普渡一切众生,适用于包括日本、朝鲜在内的万国。佛教在传入日本后就与日本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神佛合一的局面。此外,日本人利用佛教创造了“真言密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新的佛教派别,成为他们的精神文化。
  再者,日本还吸纳了中国的语言、艺术及科技文化。据相当数量的日本学者考证,水稻种植技术是从中国经朝鲜半岛南部传到日本九州的。在文学方面,《怀风藻》和《万叶集》分别是日本历史上最早的汉诗集和歌集,被称为奈良文学的双壁。《怀风藻》汇诗180首,诗风明显受六朝和初唐的影响。有日本“诗经”之称的《万叶集》在文艺思想上也受到中国南朝所编《昭明文选》的影响。在艺术方面,日本水墨画是在唐代水墨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陶艺方面,日本人借鉴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形成了以白绿褐为主调的“奈良三彩”。总之,中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日本,至今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均可感到唐风犹存。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传入日本严格说来是在16世纪。16世纪中叶基督教文明便在日本扎根了。1542年,葡萄牙人最先到达日本,之后西方各国商人、传教士纷纷抵日,对日本进行圣经加洋炮的渗透。基督教文明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价值观念,特别是其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对于一直在等级制度下处于低层的人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到1582年日本已建成教堂200余座,信徒达15万人以上。17世纪初,信徒已达70万人。日本引进西方文化时加入自己的特色,这在宗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日本的基督教是变形了的基督教。基督教原本是以上帝耶稣为信仰对象,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不是上帝耶稣,而是圣母玛利亚。就其文化根源来说,基督教是浓厚的父性色彩下成长起来的宗教,男性成为崇拜的对象。日本很早就把从中国福建传来的送子观音作为心神的主宰,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圣母无疑是以此为摹本,看看身着农家衣的圣母玛利亚无疑是日本母亲的形象,这体现了日本人意识深层的母性的存在。

  与西方文化更直接的接触出现在18世纪。1714~1735年间,日本推行“享保改革”,开始向荷兰学习西医学、天文学、植物学、兵学等,并把这些西方文化称为“兰学”或“蛮学”。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天朝大国竟败在狄夷小国之手,日本朝野上下为之震惊。1853年,美国叩关,西方蒸汽船不仅造成武力的威胁,也带来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制度,被推至十字路口的日本民族以其敏锐的“转向性”在震惊好奇之余,也意识到西方文化不可抗拒的先进性。于是,经过开国攘夷的争论,一大批有识之士先开文明之风,积极投入到学习西学的热潮之中,明治天皇也声称“求知于世界”,“实行前所未有的变革”。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提出“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置产兴业” 三大政策,用政府行为鼓励西化。1882年,天皇派伊藤博文首相赴德国和奥地利考察,基于这次考察,日本确立了“以普鲁士为第一”),建立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方针。1884年日本仿效西方采用内阁制,1887年颁布《文官任用令》,通过考试任用官吏。从国家体制上看,日本仿效西方政治体制,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建立了一种以天皇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文学方面,随着“洋风东渐”,西方文学思潮大量涌入日本。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相继统领明治文艺领地。大政时代的“私小说”的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坛对“既西方的、又日本的”、“和洋结合”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探索。如果说谷崎的《源氏物语》的现代版是那种纯粹的日本式古典美的回归,那么“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则是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西方文化被日本吸收、改良,甚至异化,涂抹了日本的色彩,为日本所用。日本引进西方文化,并使之随日本的水土而发生了变异,从而使日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给。
  总之,着眼于探识西方科学知识的“兰学”的兴起以及后来“洋才和魂”口号的提出,加之明治政府推行的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为借鉴的富国强兵政策,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夜就拥有了一批熟悉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人才,保证了明治政府在经济近代化和技术西方化的道路上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启动了日本迈向现代化工业的步伐。
  
  (三)美国文化的影响
  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但较之西欧要小得多。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历史上第一次被置于一个外国征服者的统治之下。美国占领当局认为军国主义的基础是封建的东西,只要将其消除之,使日本成为完全的民主主义国家,军国主义就无法生存,于是明治以来日本所走过的道路都被视为封建的东西,扬言要以美国式的西方文化对此进行改革。在此情况下,美国文化滔滔涌入。二战后日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不仅适用主义、民主主义、个人主义、经济模式、科学技术涌入日本,就连生活方式、文化娱乐也全方位占领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
  日本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狂潮的过程,也是日本形成自己文化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文化特有的“和魂”,虽然时隐时现,但却贯穿始终,并且在质的方面影响着日本文化的演变。特别是日本人对“神化”的天皇的崇拜和传统的“家”观念,都还根深蒂固地深植于其民族心灵的深处。正如一名德国记者说的那样,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日本文化基础的大部分东西的确是从中国学去的,正如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其文化渊源100%来自欧洲,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大国。日本于文化方面,第一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结合,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对世界发生影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