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
金克木散文:在中西文化…
中西审丑领域的两朵奇葩
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
中西之间:轴心时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二个难题…
中西文化中龙的意义比较
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
中西文化的交汇点
和而不同:全球化时代的…
最新热门    
 
中西部出版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时间:2009-8-8 16:47:2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针对中西部出版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其发展的一些重要战略举措,即深化集团化建设,培育出版品牌,加快信息化进程,实施走出去战略,注重构建期刊群等等,文章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了详尽论述。

【摘 要 题】出版业

【关 键 词】中西部/出版产业/发展战略

【正 文】
    中西部既是一个区域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概念。虽然中西部出版业各出版单位有许多不同特点,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东部地区相比,更有许多差距。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0家,在地方出版社中,中西部17省(区)、市有141家,东部6省1市为141家,从各地平均数看,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同年度,全国图书出版总量为190391种,定价金额为5618245万元。其中中西部为43589种,727241万元;东部为51512种,1570371万元。在出版图书数量上前者低于后者4个百分点,定价金额上低了15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无论是出版社的数量,还是出版物的数量与利润,中西部地区都明显弱于东部地区。
    当前,围绕出版管理体制、内部运作机制,出版业正在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改革。2004年,全国现有的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业单位的体制外,其他的都将转制为企业。此次改革是中国出版业面对国际出版贸易竞争的新形势与国内市场经济的新秩序而制定的新的战略决策,也是出版业的一次大洗牌、大变局。对于每一出版单位来讲,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积极行动、深化体制改革,就成为提高竞争实力、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的必然选择。对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出版业,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发展战略,就成为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 深化集团化建设,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在我国已逾20年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出版集团的初级形式——出版发行联合体开始运营;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紧密型出版发行集团逐渐成为集团的主要形式;90年代至今,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发行)集团陆续建立。至今已有包括两百多家出版社在内的21家出版集团挂牌运营。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出版集团在成立时间上整体滞后1-2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只有中部的山西、西部的内蒙、甘肃、宁夏、青海、贵州、西藏等还未成立出版集团,其余10省1市的出版集团有的运行态势良好,如四川、江西出版集团;有的尚处于初创阶段,如陕西、安徽出版集团等等。
    在对中西部出版集团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出版集团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当今集团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放;集团的规模化优势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集团的体制模式仍呈现行政捏合及区域壁垒特色,跨地区和跨行业的组建模式和运作方式还未真正出现等等。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集团化运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1.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观念束缚,创新出版管理体制,提高核心竞争力。出版业集团化建设需要彻底改变与现代出版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确立出版集团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集团能够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彻底改变与现代出版业不相适应的体制现状,突出出版集团的市场地位,使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形成政府专司管理,企业独立经营、事业全力服务的宏观管理体制,激活出版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培植有利于出版业市场化发展的体制环境。
    出版集团内部管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集团本部不应是实体经营者,而应该是战略决策者和宏观管理者。应坚持小本部、大集团,小机关、大实体,集团务虚、单位务实的管理原则,形成精干、高效的集团本部。集团内部要采取扬强扶弱、让弱者强起来、让强者更强的管理原则,逐步完成从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过渡,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过渡,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过渡,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的新型管理机制。树立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新理念。
    2.转换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出版业的机制转换,意味着把不适应市场的内部机制调整到企业运行机制上来。其人事、劳动、分配将不能再按照事业单位进行管理,而是要按照企业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统筹协调,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创新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制度,运用年薪制、谈判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物质奖励方式,建立一套能够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与具体方法,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增能减。在条件成熟时,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招聘各级、各类人才。
    3.进行清产核资,整合优质出版资源,壮大集团发展实力。获得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是集团壮大自身发展实力的关键。在2003年,一些试点出版集团纷纷进行了清产核资工作,为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进行积极的准备[2]。对于发展速度稍后的中西部出版来讲,摸清家底和资产损益情况的清产核资工作同样非常重要。根据资产授权经营的要求完成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工作,对于出版集团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优化资产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绝不是各出版社人、财、物的简单合并,而是涉及出版各个环节的优质资源的有效组合。在中西部各出版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过程中,应注意围绕实体资源、经营资源、隐性资源、选题资源、人力资源等几方面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整合壮大各出版社的实力。
    4.向跨区域、跨媒介方向发展,突破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局面。中西部出版集团的组织机构明显呈现区域性、行政捏合的特点。这种集团建构很容易形成新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垄断局面,从长远来看,将无益于建立一个真正市场意义上的完整、独立的竞争主体。为此,应摆脱地域限制,加强横向联合,比如中西部有15家高校出版社,如果能够彼此联合,组建中西部高校出版集团;甘肃、新疆、内蒙古、湖北、湖南等省区的少儿类出版社能够携手合作,建立特色鲜明的出版集团等等。这种组合方式能够壮大自身实力,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经营空间。
    重塑市场竞争主体,是出版业为了适应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出版业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巩固先进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出版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为此,中西部出版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强集团化建设。已经成立集团的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分阶段完善集团化建设。未成立集团的地区,如山西、甘肃、贵州等地,应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集团化建设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竞争实力的大型传媒集团,才能在国内外的出版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 以特色培育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力

    竞争力是指能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的更好的资源和能力。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出版社独有的核心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选题资源、品牌资源、销售渠道资源、人才资源等;二是指能力,即出版社有效开发、配置(管理)及运用这种资源而形成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综观中西部出版业,其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形成的文化优势,足以成为出版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为此,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培育、构建出版品牌,就成为提高出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选择。
    品牌是体现商品(或服务)个性和消费者认同感,象征生产经营者的信誉,被用来与其他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名称、标志、包装等符号的组合。[3]品牌代表商品的个性与质量,它能彰显个性,开拓市场,培养消费者的忠诚感。为此,应该从如下方面塑造图书品牌。
    1.确立品牌优势定位,形成品牌个性特色。品牌优势是指品牌所体现出的绝无仅有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全面开发,形成独特的品牌表现。在中西部出版业中,依托文化优势、构建图书品牌在其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总量为4787种,以新疆、内蒙、四川等8省区在内的出版单位图书出版总量为3540种,占到74.000%[1](P789);像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西藏文明系列”、“巴蜀文化系列”丛书,具有相当好的市场效益;而围绕敦煌研究所进行的一些品牌图书,更是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中西部出版业的发展应当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出版、品牌化经营之路。发现品牌优势,并力争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看家书、畅销书、常销书,进而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
    2.注重质量建设,培育名牌图书。品牌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特。在这个品牌制胜、品牌决定明天的时代,中西部出版业一定要围绕自身的出版优势、资源优势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图书,力争出名牌、出精品,并以此提升品牌价值,树立品牌信誉。从全国图书“三大奖”的获奖资料可以看出,湖南、湖北、河南在全国均处于较前的位置。其经验值得借鉴。然而,在2003年的图书出版中,中西部出版业明显呈现出书数量多而定价低的情况,其实,图书并不是出得越多越赚钱,品种的急速扩张,很有可能会降低图书的品位和质量。为此,在图书的品牌化建设中,一定要走精品、名牌的发展思路,这样才能保持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经济效益。图书的质量不仅指内容质量,而且还指其体现在装帧形式、版式设计上的物质质量,为此,要在立足图书产品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建立适应当代读者审美要求的出版风格,力求从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把好质量关,扎扎实实推动名牌图书的发展。
    3.合理延伸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品牌延伸是品牌经营的重要战略之一,对已有的图书品牌进行再推广,一方面可以借势造势。通过读者已经熟悉的品牌认识延伸对未知品牌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壮大品牌实力,形成品牌的整体效益。品牌延伸战略成功的例子在出版界不胜枚举。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借《经济学家茶座》的品牌效益,先后推出了《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和《批评家茶座》等等,赢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立体、多元化开发,从明信片、画报、立体画册、填色书等等,把一个品牌做深、做到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竞争力。中西部出版业要借鉴这些成功建造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