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警惕腐败的官民互动
晚清垮台前的两次失败改…
冯骥才感叹自己是个失败…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论李白的失败与成功
1928:新文化危机中…
1928:新文化危机中…
在“梦”与“醒”的罅隙…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
最新热门    
 
失败的鲁迅与鲁迅的失败(三)

时间:2009-8-8 16:47:46  来源:不详
什么比爱更重要呢?条件!他值得你爱,他爱你了,然后你才想着要爱他。我们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那种成熟的西方文化里的观念,那就是:爱是我的选择,我要爱,我不管对方是不是回报我。爱不是因为你爱我我才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是因为我的人性的舒展的需要。这种东西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可惜,这种条件的转变偏偏会导致爱的消亡和恨的诞生,因为条件转变以后,爱也就转变了。

  那么,爱是需要理由的吗?

  这是我要问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人的灵魂太懦弱了,他没有办法承受没有理由的爱,他承受不了,为什么呢?没有理由的爱的最大可能就是失败。最大的可能是你一生搭进去,却什么也没有。对于这个结局,连鲁迅都不敢想象,连鲁迅都不敢承受。这就是鲁迅的失败和我们的失败。希腊一个哲人说得很有意思。他说只要能找到一个因果性的解释,也胜过成为波斯人的王。那个时候希腊人还没有接受基督教文化的洗礼,所以,那个时候希腊人像中国人一样的灵魂懦弱。爱也如此,因为爱的付出是沉重代价,你甚至要付出一生。所以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理由,认为这是值得付出的,然后你才付出,然而,这就已经大错特错了。爱是不需要理由的。你看成不了波斯王人的王不要紧,找不到因果性的解释就很要紧。因为这个关系到什么呢?关系到世界的秩序。所以这其实就意味着只要你给我一个爱或不爱的理由,你爱不爱我都没有关系。因为我更看重的是理由。理由先于爱,条件先于爱。有缘有故先于爱,所以毛泽东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吧?所以,爱是需要理由的。但是我觉得鲁迅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清楚。那就是,如果鲁迅说,爱是不需要条件的,我觉得鲁迅就会完成那个华丽的转身。而鲁迅只要没有走出这个思维这样的一个悖论,他就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华丽的转身。我们世纪转身在鲁迅那儿没有完成,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很微小的思想障碍。爱,已经不是对象了,而成了理由。我们不是爱对方,也不是因为要爱,而是爱理由。这就是我们的最大悲剧。但实际上,如果爱需要理由,那就意味着爱要看理由的眼色行事,爱因此就不具有了自足性,而要取决于外在的条件,受制于跟爱无关的其他因素。可是,被理由决定的爱,还能是爱吗?有条件的爱,还能是爱吗?如果爱一个人需要理由,那么理由就为因,而爱为果。为爱寻找理由,就意味着向因果屈服,就意味着向现实屈服。这样一来,爱本身就被编进了因果之链,而在这个因果之链里最微不足道的就是爱本身,而不是理由。理由反而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实。

  我们在鲁迅身上看到的就是鲁迅一定要找到理由他才去爱,他在黑暗的中国文化里找不到理由,这样一来,是华丽地转身去爱它,还是面对它并消灭它。这个时候,鲁迅的精神品质就不够了,这个时候鲁迅的灵魂强度就不够了,这个时候鲁迅的人性韧度就不够了,鲁迅就开始怀疑了,他不敢做那么多的付出,结果鲁迅就因为理由的缺乏而拒绝了爱。拒绝了爱向他伸出的人性之手。我觉得这就是鲁迅的悲剧。因为在因果链上是没有爱的,因为,如果你可以找到爱的理由,你就将来迟早有一天可以找到不爱的理由。对不对?

  现在,我要再问第三个问题。为什么理由就这么重要呢?而且,为什么对西方人来说理由不重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理由这么重要呢?鲁迅之所以恨别人,鲁迅之所以那么吝啬自己的爱,无非是因为鲁迅认为看来看去都没有一个人值得他爱,付出的结果既然是什么都得不到,鲁迅也就不敢去付出了。因为鲁迅害怕啊。害怕什么呢?害怕爱错了,害怕他盲目地投进了所有的心力,最终却不能开花结果。这就意味着他对爱的战无不胜的没有信心。他绞尽脑汁要为爱找一个最完美的注脚和理由。但事实上,爱是没有注解和理由的。所以这就是鲁迅的失败。《圣经》中不是说过吗?“爱里没有惧怕”,反过来,我不得不说,在鲁迅的“惧怕”里又怎么会有爱?!

 

 爱没有因果,爱没有规则,爱没有对错,爱是不讲逻辑的。这就是爱的逻辑。爱不过是爱,爱就是爱。这一关鲁迅就没有过去。当爱被鲁迅条件化的时候,他就杀死了爱。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爱说来说去,还是属于小爱。尽管我不否认鲁迅有爱。比如说有些同学会跟我讨论,鲁迅不也经常强调爱吗?但我们讨论的是,他是不是把爱作为一种绝对的信仰尺度,他是不是绝对相信爱必胜,这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他绝对相信爱必胜,当他面对黑暗的时候,他就不会去诅咒黑暗。他就会用爱去软化黑暗。他就会去感动人性灵魂当中最柔软的部分。鲁迅之所以去动手术刀,就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爱是超越条件,超越理由的,为什么没有意识到呢?因为他懦弱。所以其实我觉得鲁迅骂遍天下无敌手,只说明了一个问题,他的灵魂不够强大。他的灵魂如果足够强大的话,他就永远会“示爱”,而不会“示恨”。所以我说“没有爱和无所爱的悲哀”,其实也是鲁迅自己的悲哀。其实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对方无法战胜的时候,你也要相信人性的力量。因此,人类就从不会飞变成了会飞,人类从什么都没有到了现在无所不有。这就是因为坚信人性的力量,坚信爱的力量,而在鲁迅那呢,他不能够战胜这个灵魂的懦弱。不可能一开始就坚信爱的力量无往而不胜。当然,爱可以在某一件事情上失败,但是人类在爱的信仰上是不会失败的。而鲁迅就没有完成这个思想转换,他没有认识到,爱是人类的未来,他可能失败,但人类会失败吗?正是爱,推动着人类奋勇向前!

  最后,我要说,我们当然无须过于苛求鲁迅。在这片缺乏精神资源的黄土地之上,鲁迅能够彻底走出传统的误区,去直面绝望、反抗绝望、坚持绝望,已经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绝对的精神高度。更为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毕生努力,向后人呈现了在以中国美学作为精神资源背景的情况下的对人性加以现代重构的全部过程以及最终极限——包括他最终的完全绝望。在此意义上,鲁迅不仅是一个开拓者,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是一个“中间物”,一个过渡者,一个失败者。因此,尽管他希望他的思想“速朽”,但是我们却希望他的思想永存。这样说,当然不是为了停留在他的失败的思想上,而是为了不断借此去进行反省,从而最终走出鲁迅——鲁迅的失败!不过,无论如何,在他之后,万幸的是我们已经无须再重涉他的探索之途,就可以把美学“接着讲”下去,因为,我们的精神处境已经如此明显,用鲁迅自己的话说,除了“别求新声于异邦”,已经没有任何别的出路!

注释:

[1]博尔赫斯:《谈艺录》,24页,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2]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59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3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85—18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1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谢灵运:《登池上楼》

[8]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27页,北京:三联书店,1995。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0]徐复观:《徐复观集》,58页,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契诃夫:《苦恼》

[13]朱安说过这样一段话:“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将来总会好的。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点往上爬,总有一天会爬到顶的。可现在我没有力气了,我待他再好,也没有用。”

[14]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12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1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58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8]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9]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4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1]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59—1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20—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4]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3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6]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5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7]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2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8]倘若这个“不可救药”投影出来,无疑就会到处是“敌人”(所以毛泽东才会说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而倘若竟然出于自己的仇恨而去向突然投掷匕首与标枪,那么倒下的就不仅仅是“敌人”,而且还是投掷者自己。

[29]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10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30]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1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1]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生观》,13—16页,北京:三联书店,1989。

[3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5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3]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