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启…
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
启蒙时代结束后的儒家
如何拯救学术本身——关…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内启蒙”与“新法家”…
从启蒙思想者到素养教育…
最新热门    
 
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中国新文学初期的上海叙述

时间:2009-8-8 16:48:12  来源:不详
化风格尤其突出。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外滩建筑先后经过晚期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折衷主义等建筑风格,至20年代末与30年代初进入早期现代派与现代派风格时期,比如外滩的沙逊大楼、中国银行大楼、百老汇大厦和法国航空公司等。外滩之外,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即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与大新公司相继建成,其风格从折衷主义过渡到早期现代派风格。跑马厅附近的四行(金城、盐业、中南、大陆)储蓄会大楼、国际饭店与大光明戏院业已是现代主义风格。24层的国际饭店在当时与此后数十年间,其高度都居远东首位。而整个法租界,则已建成欧式商业住宅区。自霞飞路迤西迤南广阔区域,由于移植了巴黎拉丁式的风格,不仅引发了欧洲人的“乡愁”,也使更多的中国人沉浸在异国生活情致之中。欧洲人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高大建筑、咖啡馆、西式马路、影剧院、跑马场、回力球场、舞厅、公园等,“一面展现了异国风情,一面也在新建的娱乐场所中呈现了想象力”[15] (P281),同时也造就了上海一群有着高度西方素养的文人在消费生活方面现代性想象的空间,并通过众多的杂志、小报以及文学作品将这一异域的空间想象延展开来。
    首先是上海消费与文化生活的欧洲情调,造就了一批生活欧化的文人,而这恰恰是30年代海派产生的生活基础。创造社后期的张资平在开设乐群书店期间,曾开了一间咖啡馆。到1929年,创造社后期的小伙计周全平从关外到上海,在南市区西门中华路开办西门书店与咖啡馆,并仿效北四川路上的“上海咖王非”,取名“西门咖王非”,常常聚集一批文艺界人士,其生活方式已经相当欧化。在南京东路的新雅茶室三楼东厅,经常聚集着像李青崖、叶秋原、邵洵美、刘呐鸥、张资平、叶灵凤、杜衡、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不仅在此地闲话,而且构思写作[16] (P121)。当时海派文人经常光顾的咖啡店一类的消闲场所还有沙利文、联邦咖啡馆和霞飞路。据徐迟回忆,下午四点至六点,在新雅有时竟能聚集30多位作家、艺术家[17] (P27)。“现代主义派文化必定在法国城(指法租界——引者)的咖啡馆聚会,这是作为都市布尔乔亚阶级的空间象征。”[18] 热衷于法国文化的曾朴与儿子曾虚白于1927年创办“真善真出版社”,效法法国沙龙,成为文学中亲法人士的聚集会所,同仁有徐霞村、张若谷、邵洵美、徐蔚南、田汉、朱应鹏等人。而据施蛰存回忆,后来成为现代派、新感觉派中坚力量的一些人物,其生活也已相当西化:“每天上午大家都耽在家里各人写文章、译书。午饭后睡一觉,三点钟到虹口游泳池去游泳,在四川路底一家日本开的店里饮冰,回家晚餐。晚饭后到北四川路一带看电影,看过电影,再进舞场,玩到半夜才回家。这就是当时一天的生活。”[19] 穆时英个人生活之摩登,则更是尽人皆知的。他烫头发,着笔挺的西装,经常出入于舞场或电影院,“是个摩登boy型,衣服穿得很时髦,懂得享受,烟卷、糖果、香水,举凡近代都市中的各种知识他都具备”[20]。他经常出入舞场,并追逐一位舞女,甚至最后在香港娶她为妻。
    这一情形导致了文学中另一个上海的出现,即茅盾所说的“百货商店的跳舞场电影院咖啡馆的娱乐的消费上海”[21],而且以前所未有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30年代的海派特别是新感觉派将上海锁定于一个街头、跑马场、夜总会、大戏院、富家别墅、特别快车、新式跑车、游乐场的公共性消费场所,展开他们对于上海国际化、欧洲化的想象,就像张若谷坐在俄商复兴馆喝咖啡的感觉一样:“坐在此地,我又想起从前在法国巴黎的情形来了,此地有些像是香塞丽色路边个露天咖啡摊。”[22] (P17)
    基于这种日常消费性的世界主义国际化风格的想象,新感觉派赋予上海以工业的、暴力的、男性的西方都市色彩。应当说,这与晚清以来将上海看做世界性经济中心的现代化逻辑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与晚清民初小说中的“维新”叙事不同的是,它建立于物质消费的现代性意义之上,并以某种乌托邦形式展开,将对上海的消费性经验转化为国际资本主义欲望与物质的冒险经历,其大量描写的性征服、竞技、烈酒、恐怖、高大建筑、异国冒险等,带上了西方人的物质经验与冒险经历,一切都在国际性消费生活的意义上符号化。同时,在国际化风格之下,往往采用鸟瞰、漫步、男女聚散、电影蒙太奇与当下的时间状态等手法,并伴有语言暴力。他们将上海生活置于一个平面化的瞬间状态,避免对上海城市历史与东方性深度内容的深究,以造成对上海与巴黎、纽约等国际性都会并无差异的理解。这便是新感觉派的上海叙述。
    当然,对于海派来说,虽然它常被看做都市文学中最具现代性的流派,但其实也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矛盾体。海派中有刘呐鸥、穆时英这样的以现代消费的公共性想象为主导创作倾向的作家,也有40年代张爱玲、苏青这样基于中等阶级或市民阶层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创作群体。而且,新感觉派自身也并不统一。施蛰存、杜衡等人立足于乡村立场所表现出的反现代性,又与刘呐鸥、穆时英不同。施蛰存、杜衡等人触及的上海乡土特质的构成,使其作品成为30年代海派非现代性叙述的另一种文学景观。当然,这一种以个人生活经验为主的上海表述在新感觉派中并不占主流。施蛰存对于上海城市自身多元性的表述,应该说开启了另一种非想象性的文学,但由于他将这种表述仅仅以城乡对立来了结,并未触及上海城市东方性文化作为城市史逻辑的一面,更多程度上是将上海的东方性文化外化了,确切地说,是外化为非上海的文化内容了。这种缺陷到了张爱玲的手中得到了克服。张爱玲的文学图景是表述一个东西杂糅、混合、暧昧的所在,她将上海的东方性与西方性看做是一个被糅合后的奇异、混乱的状态。因此,张爱玲将乡土中国的内容化为了上海城市自身的城市史逻辑,并阐释为一种民间形式,终于完成了对上海城市的边缘性表述。张爱玲文学中的上海是非想象的,但在以国家意义与现代化逻辑为主导的上海身份认知的谱系中,张爱玲的小说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作为一个小传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王安忆、程乃珊的作品中才得到了继承。

【参考文献】
    [1]王一川. 晚清: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时段[J]. 江苏社会科学,2003,(2).
    [2]陈独秀. 再论上海社会[A]. 独秀文存[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3]严家炎.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罗兹·墨菲. 亚洲史[M]. 黄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北斗,1930,(2).
    [6]孙绍宜. 都市空间与中国民族主义——解读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J]. 上海文化,1996,(3).
    [7]许纪霖.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田汉. 田汉戏曲集·序[M]. 上海:现代书局,1930.
    [9]严家炎. 穆时英长篇小说追踪[J]. 新文学史料,2001,(2).
    [10]黑婴. 我见到的穆时英[J]. 新文学史料,1989,(3).
    [11]刘建辉. 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M]. 甘慧杰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广重友子. 横光利一《上海》中的空间表现[A]. 高瑞泉,山口久和. 中国现代性与城市知识分子[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白鲁恂. 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J]. 二十一世纪,1992,(2).
    [14]唐继无,于醒民. 从闭锁到开放[M]. 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
    [15]白吉尔.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M]. 王菊,赵念国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6]林徽音. 深夜漫步[A]. 杨斌华. 上海味道[C].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17]李欧梵. 上海摩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许纪霖. 都市空间视野中的知识分子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04,(3).
    [19]施蛰存. 我们经营过的三个书店[J]. 新文学史料,1985,(1).
    [20]卜少夫. 穆时英之死[M]. 无梯楼杂笔[C]. 北京:新闻天地出版社,1947.
    [21]茅盾. 都市文学[J]. 申报月刊,第2卷,(5).
    [22]张若谷. 俄商复兴馆[A]. 杨斌华. 上海味道[C].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