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
鲁迅杂文的艺术境界论纲
略论中国古代书院的社会…
略论“永嘉四灵”诗歌积…
国统区文学中的鲁迅因子
略论明清时期思想理论对…
略论《三国演义》的语言…
略论李白《蜀道难》的演…
略论鲁迅译著《思想·山…
略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
最新热门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康大叔

时间:2009-8-8 16:48:13  来源:不详

摘  要:传统评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其结论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大多将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但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这种说法似欠推敲。本文尝试从《药》的原文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提出了自己的浅见——“黑衣人”和康大叔并非一人。

关键词:康大叔 黑衣人 血馒头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以秋瑾的英勇就义为背景,用民间的“人血馒头治痨病”为故事主体,“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本文试图从原文的语言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对康大叔和“黑衣人”的形象作以比较分析。

一、康大叔和黑衣人不是一个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标一般设定在历届小说主题的多样化、鉴赏双线结构和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尤其是对众茶客中核心人物康大叔的分析,也多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康大叔形象分析语言描述为: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从这些大同小异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都把康大叔与小说第一部分中的“黑衣人”混为一谈。但我们如果仔细读一读《药》中有关黑衣人和康大叔的描写,就会明显发现那“黑衣人”和康大叔并非一人。

(一)从外貌特征描写上来分析。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是这样描写“黑衣人”的:“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而在小说第三部分则是这样描写康大叔的:“……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缠在腰间。”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看出,“黑衣人”和康大叔除衣服的颜色黑和玄色接近外,肖像特征没有相似之处,仅凭相近颜色的着装来判定二者同为一人,实为不妥。

(二)从“黑衣人”和康大叔二者跟华老栓的关系来分析。从小说第二部分看出,康大叔是华老栓茶馆的常客,甚至康大叔还亲切地称华老栓为“栓叔”。而在小说第一部分,那“黑衣人”与华老栓则如同路人:“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黑衣人”“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若“黑衣人”和康大叔是同一人,那为何他对华老栓的称呼和语言动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实在令人费解!

(三)从康大叔的表白中分析。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康大叔当着华老栓的面有一句不满的表白:“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得到好处。”从华老栓手中“一手抓过洋钱”的若真是康大叔,他再狡诈、再贪得无厌也只能报怨自己得的好处少,也不能睁着两眼说“一点没得到好处”!

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看出,康大叔和“黑衣人”确实是各具外貌特征和个性特点的两个人物,杀夏瑜、塞馒头、抓洋钱都是“黑衣人”所为,而并非康大叔。

二 、康大叔是怎样的一个人

康大叔既然不是杀害夏瑜的刽子手,也不是将人血馒头交与华老栓的人物,那么康大叔是个什么人物?他在小说中又是一个什么角色呢?我们还得从原文中找依据分析:

(一)康大叔与人血馒头

康大叔并非为华家提供人血馒头的有功之臣,他为什么在华老栓夫妇面前一再表功?华老栓夫妇又为什么因得到人血馒头一再感谢他呢?“要不是我信息灵”——康大叔的这句表白就是作者给读者的答案,也就是说康大叔为华家提供了枪毙人犯的信息,并凭着康大叔与那“黑衣人”的关系,使华家有幸优先买到为儿子治病的人血馒头。由此看出,为华家得到人血馒头提供情报,是康大叔炫耀自夸的资本。

(二)康大叔的身份

康大叔一进茶馆,便使得华老栓夫妇及满座的人“恭恭敬敬”,甚至“花白胡子”这样上了年纪的人也须“低声下气”,这待遇是刽子手身份的人难以得到的。明代人徐谓曾说过:“侩伍,亦贱民耳。”康大叔之所以有此礼遇,也正说明他并不是刽子手。我们从康大叔的穿戴和他对狱中情况了如指掌的情况来看,康大叔只不过是一个狱卒之类的角色而已,其“玄色”的衣服使人们误把他当作刽子手。事实上,真正的刽子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只是在交“人血馒头”时露过一次面,而且还未待华老栓看清便消失了。

(三)小说的结构

小说暗线结构中的若隐若现使读者产生了错觉,双线交汇点只是在结尾的坟地上,即华夏两家相遇这一点上。康大叔在茶馆中谈论杀人事件,无形中便将小说的明暗两条线联系起来了。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康大叔的到来,使茶客们的话题由人血馒头自然地转向革命者夏瑜及其狱中的斗争。如果作者让刽子手“黑衣人”直接加入茶客的议论,是难以将明暗两条线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因为刽子手作为行刑之人,对狱中情况是难以知之甚详的。看来,鲁迅先生对“黑衣人”和康大叔这两个人物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

确定康大叔是不是刽子手,并非舍本求末之举,它对我们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有着重要意义。在《药》中,康大叔是作为仇视革命、镇压革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出现的,如果他的身份仅仅是一个行刑的刽子手,就远远地失去了其代表意义。因为“侩伍,亦贱民耳,一奉军令,则虽加刃于尊贵之颈,而不之顾”。这也就是说,刽子手只不过是杀人命令的执行者,是一种任人摆布的工具,杀不杀谁、被杀者是什么身份,他都是无权考虑和过问的,并且这种人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让这样一种身份的人作为仇视革命、镇压革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有何意义呢?而狱吏的康大叔作为信息灵通人士,传递消息,大谈人血馒头的“包好”,鄙视夏瑜的革命行为,作为饭后谈资炫耀。这样的人才值得批判,是鲁迅笔下的“闲人”和帮凶;这样的“看客”代表也才能更好地揭示《药》的深刻主题——“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