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男模成上世纪男色启蒙
二十五岁的爱情
西方画家笔下的几个世纪…
五行捷诀二十八星宿
二十四节气及物候
二十四香谱
读易经感悟 21世纪必须…
自立的资本(二十)
自立的资本(二十一)
自立的资本(二十二)
最新热门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之一)

时间:2009-8-8 16:49:12  来源:不详
看,这时明史研究已基本上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进行,在政治、军事、经济与社会、国内民族、海外贸易、中外关系、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学艺术、思想、图书事业、人物、综合性的断代史撰写、史料史籍整理介绍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政治方面,出版了丁易《明代特务政治》(中外出版社,1950年。此书实际写于40年代后期)及陈鸣钟、吴晗、傅衣凌等撰写的有关论著,对中央集权、特务政治、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等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关于农民起义,尤其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成为极为突出的一大热点:赖家度《明代郧阳农民起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穆烜《刘六刘七大起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57年)以及赵俪生、李光璧等发表的论著,对明初至天启年间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的背景、经过、作用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郑天挺等编辑的《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年)对清内阁大库档案中的明末农民起义资料作了系统整理;洪焕椿《明末农民战争史略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62年)以及方福仁、孙祚民、谢国桢、李文治、傅玉璋、王守义、刘重日、曹贵林、孙次舟、陈登原等发表的论著,从不同的角度对明末农民起义作了大量研究,或研究总体状况,或研究李自成、张献忠及其领导的农民军,或研究明末起义军所建政权的性质,以及李岩等知识分子在起义军中的作用等理论问题。上述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具有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一改以往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对起义军攻击诬蔑的做法,无不采取肯定、赞扬的立场;另外,不同意见的交锋也非常热烈,这在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研究中尤其突出,诸如荥阳大会是否存在、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的含义、大顺政权的性质等史实和理论问题,都有不同的观点发表。

  军事方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1965年)的出版。它探讨了明代军屯的制度、作用和生产关系等,内容丰富,是难得的力作。

  经济与社会方面,建国后初期形成了一个极为突出的热点,即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此外,对于明代经济全貌、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手工业状况、城镇经济、社会各阶级、社党等问题,也都作了程度不同的探讨。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实际上不单是明史研究范围内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建国前这一研究已经开始,建国后研究更加热烈,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先后发表的讨论文章达200多篇, 辑录的论文集有尚钺《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三联书店,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上、下册(三联书店,1957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续编)》(三联书店,1960年)等数种。学者们所发表的意见五花八门,但逐渐形成多数学者主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的局面。就明史研究而言,这场讨论加深了学术界对明代各经济部门的生产关系以及明代阶级结构、社会性质的认识。

  关于明代经济全貌、农业生产状况、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手工业状况、城镇经济等,有李剑农《宋元明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孔经纬《中国经济史略(明清至抗战前)》(吉林人民出版社,1958年)、伍丹戈《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秦佩珩《明代经济史述论丛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 赖家度《明清两朝土地占有关系及其赋税制度的演变》(《历史教学》1955年第9期)、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历史论丛》1964年第1辑)、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田继周《明代后期一条鞭法的研究》(《历史研究》1956年第3期)、 李光璧《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历史教学》1954年第7期)、 傅振伦《明代瓷器工艺》(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陈诗启《明代官手工业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历史教学》1964年第5期)等。他们多是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的, 发展了过去的研究,有的还具有开拓意义。

  关于社会各阶级和社党,出版了李棪《东林党籍考》(人民出版社,1957年)以及李文治、杨尚奎、魏金玉、欧阳凡修、李洵、陈鸣钟、左云鹏等撰写的有关论著,分析了明代地主、佃农、雇工人等的状况,研究了东林党人的组成、政治主张、阶级属性等。

  国内民族方面,第一次出现了以各民族平等原则为指导的大规模研究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具体领导下,开展了对全国各少数民族的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并于1964年铅印了内部传阅的各族简史修改稿或征求意见稿,其中叙述了所记少数族在明代的历史状况,是宝贵的研究成果。此外,这一时期还就明代国内民族发表了许多论著。关于明代女真和满族, 发表的专书和论文有莫东寅《满族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8年)、王虹《江阴人民的抗清斗争》(四联出版社,1954年)、李天佑《明末江阴、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林振镛《张煌言抗清十九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57年)、郭影秋《李定国纪年》(中华书局,1960年)以及郑天挺、王钟翰、李燕光、张维华、商鸿逵等撰写的有关论文等。他们论述了女真人的分布、与内地的经济关系、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以及满族建国后与内地的矛盾冲突。其中对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争论激烈;对满族建国后与内地的矛盾冲突,虽大体上与以前一样皆否定满族一方而肯定内地的抵抗活动,将内地的抵抗活动当成宣传爱国主义的资料,但对内地阵营开始以阶级观点加以分析,强调农民起义军在抗清中的作用,与以往的研究有别。关于蒙古族,发表有赖家度等《明朝对瓦剌的战争》(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及《于谦和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等论著,论述了蒙古族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与明朝的和战关系、经济交流情况,对15世纪中叶明朝抵御瓦剌来犯的活动给予赞颂。关于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发表有牙含章《达赖喇嘛传》(最初编写于1952—1953年,印数不多,三联书店1963年重印)、胡庆钧《明代水西彝族的奴隶制度》(《历史研究》1964年第5、6期)、谢华《湘西土司辑略》(中华书局,1959年)、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等论著,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皆大大超过既往。

  中外关系方面,有周一良《明代援朝抗倭战争》(中华书局,1962年)等,其中将万历年间援朝抗倭战争当做研究中朝友好关系的重要用力之处,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缘故。此外,其时还重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倭寇、耶稣会士来华等旧课题的研究,以及对中外交往史籍的整理。关于海外贸易等旧课题的重要论著有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朱偰《郑和》(三联书店,1956年)、李光璧《明代御倭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谢承仁等《戚继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及陈牧野、朱谦之、乌恩溥等发表的有关论文。他们论及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关系,开始注意倭寇问题与商业资本及资本主义萌芽的联系,反映了研究的新角度。而对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则因受到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除朱谦之等少数学者外,多抱强调消极作用以至基本否定的态度。关于中外交往史籍的整理,主要是中华书局出版了向达整理的巩珍《西洋番国志》(1961年)、《郑和航海图》(1961年)、《两种海道针经》(1961年)等。

  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研究方法和观点达到了新高度,多数学者注意将其成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有的还注意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眼界也相当开阔,研究的领域涉及数学、化学、宋应星及《天工开物》、农学、徐霞客及其“游记”、地理图籍、医药学、水利工程、建筑工程等。重要论著有张资珙《关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历史研究》1956年第11期)、 陈恒力《补农书研究》(中华书局,1958年)、侯仁之《徐霞客》(中华书局,1961年)、张慧剑《李时珍》(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方楫《明代治河和通漕的关系》(《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 长陵发掘委员会定陵工作队《定陵试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7期、《考古》1959年第7期)、罗哲文《万里长城(居庸关八达岭)》(文物出版社,1957年)、张仲一等《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等。

  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研究特点,即在继续关注有关人物及其作品的一般状况的同时,特别重视其思想倾向的分析、糟粕与精华的辨别、是否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等问题的探讨。关于文学成就的总体研究,北京大学学生、复旦大学学生、中国科学院文学所、游国恩等编著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高校教材,他们都尝试用唯物主义作指导,建立中国文学史的新体系,明代文学是其中论述的一个重要部分。关于小说,有《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何心《水浒研究》(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水浒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潘兆明《吴承恩和〈西游记〉》(中华书局,1963年)等论著。关于戏剧,有《元明清戏曲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侯外庐《论汤显祖剧作四种》(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中华书局,1958年)、周贻白《中国戏剧史》(中华书局,1953 年)和《明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作家出版社,1958年)等著作和黄芝冈等撰写的有关论文。关于诗歌,有路工《明代歌曲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等。关于绘画,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绂、沈石田、文徵明、徐渭、陈洪绶等人的传记,以及祜曼、李浴、阎丽川、王伯敏、郭味蕖、阿英等撰写的关于中国美术史或版画史、年画史的著作。

  思想方面,除了重视分析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及探讨思想家的阶级地位之外,还非常注重对思想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还是唯物主义阵营的区别,以及对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进步思想家的研究。另外,由于研究者所接触的资料的差别以及对唯物史观掌握、理解的程度互不相同,在上述问题的具体结论上互有差异,从而出现热烈讨论的局面。从宏观角度或较大范围进行研究的论著,主要有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60年)、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嵇文甫《明清时代反理气二元论思想的发展概述》(《新建设》1961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宋元明之部》(中华书局,1962年)等。学者们争论较大的思想家有刘基、陈献章、王艮、李贽等。研究较多的思想家还有王守仁、王廷相、吴廷翰、吕坤等。对王守仁的哲学多持批判态度。关于王廷相,张岱年和侯外庐作了开拓性研究。

  图书事业方面,有沈燮元《明代江苏刻书事业概述》(《学术月刊》1957年第9期)、王重民《〈永乐大典〉纂修人考》(《文史》1965 年第4期)等论著。

  人物方面,除上文提及者外,研究最多者是朱元璋、海瑞、徐光启、史可法、郑成功等,而且对其研究多有受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