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从当前司法现状看儒家之…
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共和…
关于儒学及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起卦法时间以早上最…
六爻卦书中传统结论的思…
端午节的传统开运习俗
传统建筑的朝向
传统的纳西族居民平面布…
开发商应读懂传统建筑风…
风水之学与传统释道之学…
最新热门    
 
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1)

时间:2009-8-8 16:49:20  来源:不详
组织网络和地域网络结为一体。他们“观时变察低昂”,“急趋利而善逐时”。他们转毂四方,尤其是沿长江和运河作东—西、南—北的双向商品交流。他们从书本中攫取知识,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他们从历史上的名商,如三致千金的范蠡、精通经商之道的计然和白圭、富比王侯的猗顿、与国君分庭抗礼的子贡,等等,取得榜样的力量和经商的知识;从经商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有的还写成商业专书,前引的《商贾一览醒迷》一书即一例。诚如清代歙商鲍建旌所说:“自少至壮,以孑身综练百务,意度深谨,得之书史者半,得之游历者半。”(79)由于徽商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当天下万物之情了然于胸之后,能够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歙商阮弼一到芜湖,观其形势,便以芜湖为拓展其商业的根基,并决定经营当时尚无人经营的赫蹄(缣帛)业,继而立染局,兼业印染缣帛,后扩设分局并在吴、越、蓟、梁、燕、豫、齐、鲁等地要津贩卖,终成大贾(80)。他的成功也是来自了解商情,善于作灵活经营。


注释:

(1)关于明中叶中国商业的转型,请参见拙作〈明后期广州市场的转型与珠江三角洲社会变迁〉,台北:《明史研究专刊》第12期,1998年。
(2)关于汪直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可参阅〈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一文(即在北京:2004年《明清论丛》刊出)。嘉靖年间的走私海商,有学者辨之为“倭寇”而非商。以当时官方的理念视之固然可判之为“倭寇”,但若用历史的标准衡量它,却是商人无疑。亦盗亦商本是世界历史上海商的惯习。以17、18世纪的欧洲海商为例,其商船武装完备,既可自卫,也可进行掳掠。1637年英商威得尔率领由四艘船组成的船队潜入虎门私测水道,为当时清朝汛防船队所阻,于是恃其船坚炮利,攻陷汛防阵地,掳掠渔船等财物。又如英商汉密尔顿于1704年,于柔佛掳掠中国帆船,得款6000元。1716年,英国的“安妮号”在厦门也干过海盗的勾当。可见17、18世纪西方殖民海商在从事贸易的同时,也是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参见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史》第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区宗华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唐代,佛教处于主流地位。慧能的“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的主张,标志着其教义从出世转向入世。在当时,这不失为惊天动地之说。过了约一个世纪,禅宗南派百丈怀海(749--814)的《百丈清规》及其建立的丛林制度,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更使佛教经济伦理有了突破性发展。由慧能发端的入世苦行,到宋代已扩及教外的世俗社会。儒学起而效之,也力图使儒学深入民间,扩大儒学的影响。早在唐代,韩愈便想挽回儒学的颓势,他在《原道》中提倡的正是后来宋明理学所谓的“人伦日用”,旨意都在于恢复儒学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宋儒吸取佛教的修心,创立心性之学;又受佛教的“彼岸”观的影响而创立“天理”。这个“理”就是超越世俗的彼岸世界。程伊川说的“天有是理,圣人特循而行之,所谓道也。圣人本天,释氏本心”,是儒、释分界的重要标志。新儒的彼岸世界与佛教的不同。佛教的彼世背离此世,陷于虚幻;而儒家的彼世却面对此世,与此世相联,是本于天的实理,所以引发出积极的入世拯救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关于释氏的俗世化和宋儒的入世拯救,请参见余英时《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一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出版。
(4)参见《阳明全书》卷32,附录1〈年谱〉5岁条与11岁寓京师条。(四部备要本,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5)参见《阳明全书》卷32,附录1〈年谱〉21岁条。
(6)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
(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0,〈姚江学案〉。
(8)《阳明全集》卷1,页49上。
(9)《阳明全集》卷3, 页82下。
(10)《传习录拾遗》第14条,转引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页51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王文成公全书》卷25,页363下。
(12)《心斋王先生全集》卷3,〈语录〉。
(1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
(14)〈答邓明府〉,《焚书》卷1;〈明灯道古录〉,《李氏文集》卷19。
(15)〈明灯道古录〉,《李氏文集》,卷19。
(16)〈德业儒臣后论〉,《藏书》卷24。
(17)参见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第五章〈徽州的封建文化〉,PP.187--231,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18)《晋书》卷28,志18,〈五行志〉中。
(19)据程昌:《祁门善和程氏谱》记载,程颢、程颐“胄出中山,中山胄出自新安之黄墩,实忠壮公之裔也。”此说明人似信非信。吴琦:《新安程朱阙里记》云:明代方弘静“尝睹程伯子书于豫章唐氏,有忠壮公裔之章。”得此证据后说,“千载疑之而一朝决之也。”赖一章而决疑,近人许承尧也觉得牵强。朱熹先人亦婺源人。
(20)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故金竺黄公崇德公行状〉。
(21)转见自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
(22)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南中王门学案〉1。按:笔者在绩溪1998国际徽学研讨会上有幸读到李琳琦先生〈徽州书院略论〉一文,从中转引了此条及注23、24等三条为他所引用的资料。特此附笔致谢。
(23)〈紫阳书院志〉卷18,《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影印。
(24)〈紫阳书院志〉卷16,《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影印。
(25)徽州《汪氏统宗谱》卷116,〈弘号南山行状〉引李东阳语。
(26)蒙凌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7。
(27)汪道昆:《太函集》卷55,〈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28)撰修含有家法、族规的谱牒在宗法制强固的徽州是最为普遍的。据学人统计,今国内明清族谱遗传至今最多者首推徽州。详见居蜜、叶显恩:《明清时期徽州的刻书与版画》,赵华富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P. 288--304,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12月出版。
(29)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