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易经核心讲义
关注公司白领风水,打造…
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人核心价值观体会
军人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实…
中国文化核心理念重塑之…
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
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
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
最新热门    
 
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时间:2009-8-8 16:49:53  来源:不详

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科學發現是相對論與量子理論。自從愛因斯坦於二十世紀初發表相對論而修正了牛頓力學的宇宙論體系之後,人文學界亦深受相對觀念的影響,拋棄了傳統一元、絕對的世界觀,而主張觀察者在不同的位置與處境下,會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所以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理。愛因斯坦本人認為上帝不會對人擲骰子,因此他並不相信沒有絕對真理的說法。然而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人文界一方面帶有強烈的反動心態,一方面受浪漫及存在主義所提倡的主體性觀點的影響,頗傾向於接受此說。同時稍後的量子理論,指出人類測量與認知的終極不確定性。同時代在數學與邏輯學內部所發現的種種詭論與矛盾,亦使人懷疑人類獲得確切不疑的真理之能力。認知能力上的限制,雖然並不代表世界的本質也必然如此矛盾不確定,然而啟蒙式對於人類獲得真理的樂觀畢竟一去而不復反。[3]

真理觀在二十世紀的衰落,是當代學術乃至整個西方學術研究傳統所面對的最大危機。科學、哲學乃至於廣義的西方學術,其基本目標在於追求有系統而精確的知識。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首先要求盡可能精確而客觀地測度,而後則要將測度所得系統化,要找到各種紛繁知識中的核心原理與元素,以便以簡御繁,來指導我們的一切。現代學術淵源於古希臘,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而今充分地發揚光大,成為主導人類幾乎一切知識的模範。科學的核心特質,是企圖透過理性而對於經驗世界獲得一種精確而深刻的認識。早期的科、哲學致力於尋找事物的「本質」;現代科學由於比較認清了人的限制,而不再奢望本質性的知識,但仍以客觀精確為目標。然而經過長期的努力,二十世紀的學者卻發現,無論是在自然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似乎都蘊含了相當多的主觀、不確定與多樣性,所謂科學的真理也有分歧而難以整合樣的傾向。數學、邏輯學、各種經驗性自然科學的分化乃至分歧日漸嚴重。[4]至於在社會乃至所謂人文科學的領域,其「科學化」的程度從來遠不及自然科學,而其研究領域高度分化,對真理莫衷一是的程度,當然也遠較數學與自然科學更嚴重。

當代有關科學歷史的研究也讓人們發現,所謂科學真理是難以有定見的。科學史大師孔恩(Thomas Khun)指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知識典範,人類只是透過一個又一個的知識典範,企圖逼近真實。於此同時,當代人文方面的顯學詮釋學(Hermeneutics)認為實證主義與科學方法無法獲得真理,人類的知識不可能脫離個人的存有經驗,我們只能通過對於事物不斷的詮釋,來加深與擴大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而這基本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5]在這種情形之下,人類的知識日益多元化甚至紛雜化,乃是一種無法避免的趨勢。啟蒙時代對於正確知識與絕對真理的樂觀態度已經破滅,人們日益將知識當作解決個別問題的工具,而非真理與價值的標準。學術研究的永恆意義、崇高性與動人度都大受打擊。至於人生的價值與方向,則越來越少人認為科學,乃至西方哲學,真正可以提供其答案。[6]

科學的高度發展,除了導致真理的分歧,還帶來「理性牢籠」的問題。正如韋伯(Max Weber)所指出,現代化的基本特質就是知識化與理性化(Intellectualization, Rationalization)。例如市場經濟的運作、民主制度、都市設計、法治、交通管理、學術工作、職場生活的設計等,都是以理性與知識為基礎。必須透過大量組織化、標準化、系統化、效益化——簡而言之,即所謂合理化的過程,才能使一切事物「上軌道」而且有效率。然而,知識化和理性化同時也帶來了機械化、僵硬以及冰冷的感受,人心人性在其中難有真正的安頓,而萌生出一股逃出牢籠的衝動。[7]前述資本主義、都市文明的休閒生活中,已經反映了人希望從現代規律化的生活中尋求解放的心理。而西方近代的文學藝術,從浪漫主義到印象派(Impressionism)、原始主義(Primitivism)、現代主義(Modernism)、達達主義(Dada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解構(deconstruction)、到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大體均追求觀念與人性的解放,而表現人類對於規格化、機械化的現代生活,乃至整個西方文明大傳統之反抗。[8]

2 文學藝術的危機

科學、知識與理性似乎無法提供現代人生的核心價值,[9]那麼藝術是否可以擔此重任呢?以藝術為生命的重心,是當代文化人乃至知識份子的新嚮往。隨著社會與知識的進步,現代文化與知識界日益認識到,古典的真與善的標準似乎已經土崩瓦解。傳統價值與倫理的標準固然缺乏說服力,而科學與哲學亦無法掌握真理,那麼美感經驗是不是能成為人類價值的新基礎呢?到了二十世紀八零年代,西方思想界逐漸產生新的想法:既然真知與道德的基礎難以確立,而美感經驗卻相當真實,因此我們不如將一切的價值建立在美感經驗之上,從而反省所謂真與善的意義。[10]然而,這個重建人生乃至社會核心價值的方向,能不能成功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回顧一下西方當代文藝的發展史。

西方當代文藝的源頭在浪漫主義。浪漫主義反抗機械、功利、計算、理性化的現代生活,而提倡主體的感受性、獨特性(individuality)與原創性。然而部份浪漫主義的創作者在盡情發掘內心深處的感受之餘,卻發現人既有高貴的神性,也具有獸性、罪性以及種種思想情感上的困惑。這些困擾雖然也可以成為他們奮進向上、提昇自我的動力[11],然而獸性、罪性以及內心的騷動不安,似乎與隨著情感與慾望的解放而日增。十九世紀下半葉印象派繪畫將浪漫派的作風發揮到一個淋漓盡致的新境界。後印象派大師梵谷、高更與塞尚將動人心魂的印象,鋪寫於紙上。他們將個人對外在景物的強烈主觀感受發揮到極致,色彩與對比強烈到使畫面翻騰燒灼,顏料與線條似乎在畫面上流動,人物的形象舞動變形。這些後印象派大師都厭惡都市與現代文明,而跑到鄉下、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沿岸,甚至未開化的大溪地,以體驗未受文明污染的原始而奔放的人性。在這些方面,他們與早期存在主義者如尼采的排斥理性、回歸原始生命力之趨向實相呼應。然而梵谷、高更、尼采與塞尚均長期為精神疾病或不安所苦,梵谷與尼采更以瘋狂告終。

二十世紀前期的文藝思潮可以現代主義為代表。現代主義厭惡十九世紀資產階級自由派趣味與習慣,主張創造新的藝術與生活形式,以配合新時代中科技與社會的巨大變化。現代主義的文學,在技法與風格上有許多重要的突破。[12]然而在小說大家喬艾斯(James Joyce)的作品中,我們開始看到現代心靈的複雜、非理性與流離變化的各種層面。世界小說名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則一方面反映了現代文明內涵自我摧殘,頹廢抑鬱的特質,一方面則歌頌自由、大自然與生命原始的生命力,他本人最後則走上了憂鬱自殺的道路。另外,深受存在主義影響的歐陸現代派作家卡夫卡與卡謬則以描繪人生的孤獨、荒謬、與失落著稱。與此同時,現代主義藝術強烈地突出個人的風格、崇尚徹底的解放自由而不斷地挑戰乃至顛覆傳統。為達此目的,畫家往往以詭異獨特的作風,一方面凸顯個人的特質,一方面呼喚革命,而形成了所謂「前衛」(avant-garde)的畫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達達主義把弄各種離經叛道、匪夷所思的新奇手法,以顛覆一切既有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達達一詞,即不知所云的意思,他們透過這種徹底的反動,以表現大戰後的苦悶以及渴望革命的情緒。二零年代以降的超現實主義繼承了達達主義的虛無與革命色彩。其畫作往往從被壓抑的潛意識出發,將現實完全重組,並特別注重魔幻性、偶然性、非理性、以及象徵與夢境。至於日漸流行的抽象畫風,則將一切印象化約成具有特殊感染力量的線條、形象與色彩。各種革命性的新畫法風起雲湧,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六零年代之後,新一代的文藝與思想要求更徹底擺脫任何現有的藝術評價標準,並根本否認任何標準存在的可能。這種看法首先反映在文學藝術界,而後擴及整個思想界。二十世紀七零年代之後,解構思想(deconstruction)逐漸成為當代人文學的顯學。解構思想的創始者為法國思想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他繼承了尼采以及詮釋學大師海德格對於知識與真理的懷疑,認為一切事物都座落在一相對而主觀的認知與語言網絡之中,然而人類卻經常自以為掌握了客觀的真理。八零年代以降,這一類顛覆一切標準,否認有所謂客觀真實可知的後現代主義看法,逐漸成為人文界的新潮流。後現代的文學批評、哲學、史學乃至社會科學紛紛出籠。人類思想更徹底地走上多元、解放、無標準、與顛覆一切的道路。當代的音樂、藝術與文學中,解放一切欲望,顛覆一切標準的呼聲甚囂塵上,然而品格低劣、迷離狂亂、自陷自溺,亦成為許多文藝音樂創作者的寫造。

在生活的層面上,東西方社會在美感經驗上仍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以台灣與大陸而言,一般國民的主要興趣,仍停留在吃喝玩樂與基本的生活需要等方面,社會整體的美感素養非常低落。台、海兩地對於各種日常用品與大型的消費物件,所考慮的主要是其實用功能。但在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則已逐漸將生活用品進而視為藝術品。無論是食衣住行各方面,藝術已經愈來愈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這同時也是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後的必然現象:實用功能滿足之後,新產品必須以開發想像空間為賣點。在較先進的現代社會中,藝術不僅生活化了,更涉及人生的核心追求:亦即我要追求何種風格的人生。有的人鍾情於柔和細緻,有的人偏好狂野豪放,有的人欣賞雨過天青的純淨深遠,有的人嚮往碧海波濤的變化多姿。每個人的喜好不一樣,所追求的風格也各自不同。風格意識是文明高度發達之後的產物,對個人生命中的一切,包括情感、事業、食衣住行等方面,都會發生深遠的影響。追求精緻而有品味的生活的下一階段,便是個人風格意識的覺醒。台灣,尤其是台北,現在也開始走上這個方向。食衣住行各方面不僅精緻化、藝術化,並開始尋求個人風格的完成。

現代人不僅在日常生活裡,甚至在感情、事業與生活的追求上,也逐漸藝術化與個性化。每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生命風格,也希望找到一個心靈的伴侶來共享這種生命的追求。現代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往往是感情生活,尤其是期待一個身心雙方面都高度契合的伴侶。這不能不說是文化高度發達的一種表徵。只有在高度發達的經濟、以及相當穩定的政治與法律結構下,人心才普遍能發展到這種極為精緻而藝術化的階段。這當然是一種高度的文明成就,然而它卻依然無法真正解決核心價值的困境。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知音自古難尋,個人風格越明顯深刻的人生,其實越難找到合適的伴侶。一方面則來自於藝術化的人生追求在本質上所必然面對的一些問題。更不要說人心易於厭倦和永不滿足了。[13]

藝術的本質要求內容的不斷創新和突破,以及風格上不斷的分化及變異。因為只有用新的符號、色彩與表現方式,創作與欣賞者才會覺得其視覺、嗅覺、聽覺或觸覺的感受上獲得新的激發,心靈上也才能產生新的感動。所以人類的藝術文學史,整體而言就是一部探索新風格、新技法與新內容以激起新感動的歷史。[14]然而到了二十世紀,當人類在藝術上的追求與感受,以前所未有的徹底解放的方式全面開展,而風格上的變化與歧異也紛繁到幾乎無以復加,甚至開始令人厭煩。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15]隨著風格與技法的不斷創新,以及內容的豐富多姿,當代藝術反而經常呈現出悲哀、失落、頹廢的色彩,甚至時而走入癲狂、恐怖、迷亂的境地。[16]藝術本可以帶來深切的感動,然而當代藝術卻始終指向生命無可奈何的終極幻滅。固然人生多苦,自古文藝上本多傷春悲秋之作。然而現代文化之中人心高度的分化、孤獨,與文化過度精緻的發展,都必然使心靈更容易破碎衝突,感情也難有著落。

現代藝術中精緻而絕美的路線常與頹廢為鄰,各種感官化、搞怪、驚爆、自戀的「風格」,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