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易经核心讲义
关注公司白领风水,打造…
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人核心价值观体会
军人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实…
中国文化核心理念重塑之…
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
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
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
最新热门    
 
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时间:2009-8-8 16:49:53  来源:不详
益光怪陸離。只要對己對人造成強烈的刺激、趣味或前所未有感覺,似乎便算藝術。上焉者忠於作者個人的感受,下焉者只圖與媒體及藝術市場結合,努力標新立異以吸引觀眾。現代主流藝術作品中所展現的心靈世界,狂亂迷惑、自陷自溺、憂鬱痛苦者比比皆是。[17]透過藝術,我們似乎仍然無法找到現代人生的核心價值。

3 現代人的心靈處境

現代人找不到人生的核心價值,並不意謂著價值觀普遍的喪失。其實,任何時代的社會若能繼續運作,都不可能沒有價值系統的支持。即使在這所謂虛無、空虛的時代,人們在心裡依然有許許多多的追求與信念。一般而言,人們仍舊嚮往真、善、美的事物。就社會價值而言,人們對於自由、平等、正義、慈愛、整潔、秩序、安寧等理想,仍普遍抱有關懷與盼望。即使我們批評現代人缺乏價值感與價值體系的崩潰,其實大多數人的心中依然知道善惡是非。然而為何虛無、困惑、空虛之聲處處可聞,比較理想的人格與人生態度如此難得呢?這就牽涉到當代流行的價值觀為何,以及對於人生的核心價值是否有深入體會的問題。

人生與人性本來複雜而難明,所以不容易以一定的尺度規定人要如何生活。古代社會的結構比較簡單,人際關係緊密,社會規範嚴整,同時絕大多數人忙於滿足現實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包括食衣住行、養生送死、婚姻嫁娶等,所以一般人生的自由度與複雜度較為有限。而且,因為每一個個人對於家族與社會的需求較高,所以家族與社會對個人的行為與價值觀念的規範力也較強。然而傳統逐漸崩解,現代人又未必要仰賴家庭與社會才能存活,於是人們逐漸覺得:何不充分運用現代所賦予的自由,做自己高興的事呢?於是人性中種種多元、分化與幽邃的層面逐漸抽芽滋長。由正面而言,這形成了多元而自由的社會;然而多元、自由也意謂著缺乏普遍價值。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特殊心靈空間裡,經營一方小天地。生活順遂的時候,這個世界可能也頗為有趣。然而人生無常,際遇往往不如人意,外在世界也總比我們所理解的更為複雜,於是不免憑添許多的挫折、痛苦與幻滅。而自由、多元、解放等當代流行的價值觀,並不能解決這些苦痛與煩惱。現代人很難找到普遍性的價值,遑論指導人生、提昇生命境界的核心價值。傳統的價值體系已然崩解,而多元紛雜的新價值觀,隨著生活的豐富和多元化,正張牙舞爪地發展人心與人性中各式各樣幽邃的要求。人生的花樣層出不窮,自由與可能性日漸增加,然而我們仍然難以掌握生命的意義與心靈的平安。

綜合上述,現代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法律的基本架構,固然造就了繁榮而有序的生活,卻也帶有一種將一切事物商品化、消費化、庸俗化、非人性化與疏離化的趨勢。再就文化而言,無論是學術、藝術或流行的價值觀,都很難提供人類生命的核心價值。於是現代人發現自己很難再找到真心認同的中心價值。一般人雖然依舊嚮往真善美的價值,以及各種美好的事物。可是人生本來充滿了缺憾與不如意,更有各種內外在的困擾與挑戰。當人對生命的核心價值缺乏認同的時候,自然難以消受人生種種的考驗,而將產生一種根本性的飄蕩、不安與缺乏意義的感受。所以縱使個人贏得再多,獲得、享受與經歷得再多,卻依然覺得內心深處很難得到真正的安頓,這就是缺乏核心價值的警訊。

三、   儒學傳統與現代化

儒學對於現代人缺乏核心價值這一困境,能提供何種助益?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檢討儒學與現代化的關係,了解儒學是否能與現代化共存,而後才能進一步討論儒學所提倡的核心價值對於人類的普遍意義,及其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歷史上曾深受儒學傳統影響的族群,其現今總人口超過十七億。[18]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越南、東南亞華人與全球華僑,都是受過儒學影響很深的區域或族群。大中華文化圈不論,越南、韓國與日本在開始進入較高度文明之時,首先受到儒學的型塑,因而其文化的基本性格及價值觀相當類似於中華文明。歷史上,東亞、乃至部份東南亞地區的核心價值,常以儒、釋兩家為中心,而道家與道教在中華文明圈內雖根深蒂固,對日韓越的影響力則較遜。整體而言,在這些社會中,儒、釋、道三家常常相輔相成,重要價值觀的源頭固然不僅僅是儒家,然而儒家卻代表了這些文化的價值體系之中心。[19]

在所有非西方的文明體系中,儒家化文明所受西方的衝擊與影響最為強烈。而儒學在這些文化中的地位,尤其在其原生的中國文明區,可用「搖搖欲墜」四字來形容。許多華人甚至認為,如今還有什麼儒學傳統可談,這東西早已過時且徹底崩潰了。相對而言,回教、印度教、乃至佛教等由宗教所主導的文化圈所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便小得多。凡是奠基於宗教的價值體系,除非拋棄或改變信仰,否則難以改變。而對這些文明來說,拋棄傳統信仰幾乎等於拋棄自己的一切。所以這些文化即使被西方殖民,受到過遠較東亞文化更大的西力衝擊,卻仍然堅持傳統信仰,部份人士甚至因此變成基本教義派。因此這些文明通常十分保守,對西化與現代化也極為排斥。

中國大陸的文化傳統受到西方文明的打擊最為深重,其主因在於中國追求現代化過程幾乎與全面反傳統(以儒家為主要對象,兼含釋道陰陽等家)的過程同步。相較之下,日、韓、新加坡乃至台灣等地在現代化過程中,則並未曾發生大規模的反傳統運動。而其結果卻是: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最為落後,最能善用儒學與封建傳統的日本的現代化反而最為成功。至於反傳統程度較輕的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地,其現代化的程度也遠較中國大陸為高。可見儒家等傳統不但未必與現代化相矛盾,善用之,反而可以促進現代化。不過,中國的國家規模遠較日、韓等國龐大,各種政經社會問題盤根錯節,上一世紀一連串的大規模反傳統與反儒家運動其來有自,不能僅歸諸當時人的誤解或不幸。中國的反儒家運動之歷史原因相當複雜,無法於此處充分討論。大體而言,十九世紀末以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均急需轉型,以應付內外的嚴峻挑戰。只是國家規模太大,社會問題過多,一時難以轉型成功。轉型既困難重重,加以政治社會病象百出,列強又登堂入室,於是要求改革與革命的怒潮,只能衝向觸目可見,與其理想中的社會大為不同的固有文化。中國固有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均大體由儒學塑成。儒學淪為千夫所指,亦誠事出有因。然而即使如此,領導革命的國共兩黨,與大力批判傳統的學界及文化界,其主事者亦多為儒學背景出身的半現代化知識份子。二十世紀中國一連串政治、社會與文化的大革命,可謂成果勉強,代價慘重。回顧中國現代化的歷史,正所謂「成也儒家,罪也儒家」,得失相參,悲欣交集。然而若就整體而言,在全世界的非西方文化中,儒家化文明依然是現代化最成功的地區。

四、   儒學的核心價值與現代社會

儒學非宗教,其思想務實而富有彈性,尊崇道德與理想、重視家庭與社會倫理,尤其珍視學習與教育,這些都是儒家化地區能夠成功地現代化的重要原因。然而,儒家傳統所界定的倫理、社會與政治生活及價值觀,仍然有不少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地方,故而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得不捨棄。同時,因為儒學不是宗教,所以隨著政經社會與家庭結構的變遷,大部份依附於傳統社會結構的價值觀念也逐漸崩解。儒學傳統所建構的政治、社會與法律體系既多已一去不能復返,而為現代的制度取代,儒學還有什麼現代的意義?又如何能幫助現代人解決其價值困境呢?這個問題必須分由兩個層面來剖析:第一,儒學所能貢獻於現代社會的所謂核心價值為何?第二,這些核心價值是否能與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架構配合,乃至改善甚或重塑現有的架構?

儒學在中國雖然已經搖搖欲墜,然而它仍然具有許多顛撲不破、歷久彌新的核心價值。欲瞭解其意義,首先應當考察儒學興起的歷史背景。儒學是在周代的制度與文化各方面都發生危機時,賢者深刻反省人性與文化傳統之後的產物。孔子發現文、武、周公治國平天下的傳統,經過長期的演變,在各方面皆已頹廢,因而流弊叢生。於是他深刻反省周代乃至歷代制度與文化的精義,以謀求救世濟人的根本道理。當時的制度以禮為中心,此禮指導了古代政治、社會與文化運作之全體,也規範了合理的人生態度,以及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係。孔子發現禮的根本是仁,而以其為人生價值的核心。仁字所講的就是我們的一顆心,是人與人乃至人與萬物相接觸時,自然發生的溫情厚意。[20]人不能離開他人與萬物獨存,所以這番溫情厚意,是使生命有意義有光彩的根本。仁者敬天愛人惜物,不仁者怨天尤人害物,所開啟的生命境界,可謂天壤之別。

[TW1] 孔子認識到現有的制度發生了危機,所以要超越現有制度,而找出理想制度的人性基礎與人類文化的真正意義。其理想的制度,即古代所謂的「禮」,則應因時制宜,來體現仁的精神,使人性得到完成。孔子所教以仁與禮為中心,仁就內心言,禮則就合宜的待人接物之方式與合理的倫理與制度言。為人若能實踐仁與禮則心中悅樂,此悅樂之感動不能自已,所以發而為音樂為藝術。儒學傳統認為,音樂與藝術代表美好動人的人生境界,人心有得於此境界,中心感動發而為文藝。傳統藝術觀主張美與真、善合一,藝術應是生命中真摯與良善感受的體現,而不以突顯個人特異癖性為目標。[21]這樣的藝術追求理想的人生、發乎真情、兼顧人我,而使個人與社會都日臻美善。

現代社會變化甚鉅,這些傳統思想至今是否仍有意義呢?許多人或許認為,現代社會的種種制度使價值觀必然走向商品化、消費化、庸俗化、異化,疏離化,而其報償便是自由、富足、享受與無限的可能性。我們應擁抱新時代自由享樂、不斷嘗試與創新的人生觀,而不必再受傳統的拘限。然而,一切制度與文化的終極意義,必需是使人生與人心獲得平安,變得更美好。如果現代的制度與文化遠離了這個目標,當然值得檢討。制度與文化本為人而存在,人如果普遍感到失落,無論有再多的自由與享受,也不能掩飾其困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瞭解人性的核心需要到底為何。

儒學最重大的成就,就在於深刻地認識到人性核心的需要,並揭示出制度與文化雖應與時俱變,但本於人性的基本道理終究不可廢。孔子指出禮有因革,亦即制度和文化將因時代而變遷,[22]現代人必須有現代的制度和文化,然而人性基本上卻不會改變。現代人的遺傳基因與數萬年前的人類並無甚差異,人類的基本生理與心理需求也無甚改變。儒學之所以能夠成為傳統中國思想體系的中心,關鍵在於堅持人性的核心需要與價值是「仁」。人對萬物有一番溫情厚意時,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悅、光明與充實的狀態。仁字從人從二,原為兩人合作、親愛無間之意。[23]兩個人相處是人與人基本的關係,人如果對於他人有一番溫情厚意,不僅自己心中平安喜悅,對方的心靈也將受其感染,而感到溫暖與喜悅。儒學以此為起點,成己又成物。一方面自己的心靈得平安,一方面也使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之間關係和諧。人生因此而充實美好,生命也發出了光輝。

這個道理傳述了幾千年,孔子的話在今天看起來或許了無新意,然而重點卻是,現代人的心靈境界相較之下又如何呢?經常為虛無、荒謬與各種煩惱所苦的現代人,實在應該認真思考這番老生常譚中是否具有不變的真理。舉例言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人類的人格在早年就已大體定型,而心理上一些最難以解決的糾結衝突,幾乎都源自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人與父母的關係決定了他與這個世界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