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易经核心讲义
关注公司白领风水,打造…
军人核心价值观
军人核心价值观体会
军人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实…
中国文化核心理念重塑之…
文学性:文论研究的核心…
中国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
核心价值观与当前文艺的…
最新热门    
 
尋找核心價值: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时间:2009-8-8 16:49:53  来源:不详
基本關係,而人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亦通常決定了他與這世界相處的基本模式。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孩童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足夠的關愛,終其一生都難免有一種不安害怕之感,總覺得生命與心靈難以安頓。這種不安將以各種的方式呈現,成為干擾乃至推動其人生的基本力量。[24]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財富與能力,多高的學位或事業成就,若不能直接面對其心靈深處的問題,終究無法克服自己在人格形成之初便已埋下的不安元素。[25]各種精神疾病在現代社會已經成為相當嚴重的問題。在西方國家,憂鬱症已名列前五大死因。人們拼命向外追求物質、知識或娛樂,卻未能掌握真正能安頓人心的核心要素。這個要素其實非常簡單明白:人生如果沒有仁與愛,將是一片荒蕪。即使擁有再多其他的事物,都無法代替感情上的需要。而仁愛起於家庭生活,因此中國古人在「五倫」裡特別重視父子、夫婦與兄弟,這三項正是屬於家庭中的關係,其用意即是要讓人在一種充滿情意與溫暖的環境中成長。而仁愛之心固不宜只限於小我的家庭之中,所以又標舉君臣、朋友二倫,乃至民胞物與的胸懷,使個人能對天地萬物都產生深厚的情感。這便是儒學所主張的核心價值。

儒學重情感,然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6],人心複雜多變,人與人其實很難真正相處得好。所以除了仁之外,儒家還提倡「禮」。禮便是合理的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合宜的關係。[27]中國古代以禮義之邦聞名於世,社會有序,人心安和。而今日的中國卻是禮義掃地,淪為粗魯野蠻之邦。社會人倫失序,個人的義務與權利不明,人與人之間衝突不斷,加以世界性的顛覆與解放的風氣,社會與家庭倫理正快速地解體。人倫之變日漸普遍,而人倫之變又將造成各式各樣的社會與心理問題。成長中的兒童,在人格與心靈上所受的傷害尤其嚴重,而其影響往往會延伸至少三代。無論台灣、大陸、香港與美國,可怕的社會事件經常發生。因為當整個社會的家庭結構開始崩壞時,個人生存的處境將變得非常惡劣。最親密、最核心的關係都受到強烈的打擊,人要不失常也難。家庭破碎,人生將遭受最嚴重的傷害,而產生種種難以控制的結果。儒學首重家庭,在家裡透過父子、夫婦、兄弟的親情,讓人有一個比較健康而符合人性的生長環境。這種傳統的家庭制度相當穩定,在前工業化的時代行之數千年,而使人生在其中得到很大的安頓。

然而,傳統的家庭倫理常未必適用於今日。現代中國人不斷地批判傳統家庭倫理,並非無的放矢。一個制度發展了數千年,不免產生許多僵化與不合理之處。更何況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已大不同於傳統社會,許多舊的觀念與作法都必須修正。然而現代社會的家庭,卻又實在是弊病叢生。以台灣為例,早期所遭遇的困難是新舊觀念的衝突。社會解嚴開放之後,短短十幾年間,情欲氾濫、人心貪婪不滿成為新的大問題。目前台灣的離婚率高居全亞洲第一,接近百分之二十五,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如何能有適當的成長環境?儒學除了重視個人修養之外,在制度層面上首重家庭。企圖透過人最核心、最親密的情感的經營,讓人生得到安頓。這種態度非常重要。現代人應該繼承儒學重視家庭的傳統,而經營出新時代的家庭倫理。

儒家重孝悌之道,因為人生在世,首先面臨的人便是父母與兄弟姊妹,而成長時期所養成的人生態度,將決定其一生。[28]一個人若懷有孝悌之心,對於整個世界便較能抱持一種感恩與謙讓的心。這與現代人重視享樂、佔有,而以各種方式追求個人欲望的心態大不相同。欲求少而感恩之心深重,則人生自然較容易安足。人心非常微妙,只有當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感到一種溫暖、親和與感恩之心時,我們才會覺得生命踏實而有意義。如果人與親人或周圍世界的關係經常是寒冷、緊張、鬥爭或彼此厭惡,試問人心如何能夠平安喜樂?儒家千言萬語,其實不過是要人反求諸心,讓人的心與這個世界回復良好的關係。[29]以仁心為基礎,處事盡心謂之「忠」,人格與言行靠得住謂之「信」,為所當為、作合乎人性的事謂之「義」。儒學又重視學習與教育,在良善的心性基礎上,教人如何求學,一步一步擴大人的知識與心量。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序,便是教人起於充實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散發心中的光與熱,終而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光明。

儒家所提倡的核心價值,首先是持守一顆溫暖、親愛、感恩、謙讓、良善的心,即仁心。在基本的人生關係裡,在親人與朋友的相處中,尤其應該體現這種態度。其次要將仁愛之心推擴出去,並充實個人的學能,盡力讓世界充滿光與熱。儒學大旨不過如此。然而人生儘多嚴苛的挑戰,要達到這些理想實在不容易。每個人都有個性與能力上的缺點,也有境遇上的困難。不過,正因為理想境界不易得,人生乃有無限的努力空間。儒學主張腳踏實地,循序漸進,逐步克服自己的缺點與環境的困難,生命因此而可以時時充滿著動力與意義。

再多的財貨、享受、或者學術與藝術上的成就,都無法換取內心的平安喜樂。現代文明再高的成就,也無法取代親人、朋友間的情意。滿有仁心恩慈才是人生意義的核心。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過去數千年之中,為無數識字與不識字的人所接受,成為他們的核心價值,正在於它指點出人性的根本需要。文明儘管快速演變,然而若不能掌握人生的核心價值,生命終究不免空虛失落。人是世界上最不容易滿足的動物,而儒家所重者,正在於如何認識並滿足人性中最核心而深邃的需求。

儒學核心的價值觀與現代社會並不衝突。儒學的核心價值,既然提煉自周代禮壞樂崩的大背景,所以向來便具有超越以及提昇現實制度的能力。孔子早已指出禮有因革,制度與文化本應因時而變,然而核心的道理則可以長存。現代社會必須奠基於現代的制度與文化,這些制度與文化雖滋生許多問題,但也有許多長處,在許多方面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成就。那麼,儒學的理想如何與現代的制度與文化結合呢?首先我們必須指出,仁慈的內心與禮樂的精神,其重要性萬世不廢。只要人還是人的一天,就無法拋棄這些道理。個人在現代生活裡實現仁與禮,其實並不困難。只要認真提昇自己生命的境界,關愛周圍的人與事,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勿為欲望所綁俘,則自然能體現充實而美好的人生。能如此用心,也自然將認識到以求財祿、享樂為人生最高目的,或以求得學位、地位、勝過別人為目標的人生態度之有限與虛幻,而超越了流俗的價值觀。

現代社會萬事充足便利,誘惑遍地,人的欲望不免氾濫。一切欲望在本質上都是向外以尋求滿足,久而久之,人的內心很難保持平安,更難享有天機充滿的喜悅。人心貪求,對已有的不珍惜,又不斷煩惱未能滿足的需求,即使富甲天下也依然不能安足。在家庭與情感方面,現代人日益走上一種放縱自我情慾與想望的道路,所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婚姻或情感關係於是逐漸走向一種互毀的路。男女雙方各自都有許多不同的欲求、癖好與特質,所以幾乎必然發生衝突。隨著文明的開展,人心愈來愈複雜分歧,這些衝突將愈來愈嚴重。然而如此生活畢竟不是人生的正途。如何讓我們的心靈逐漸不再為名利、享樂、情慾所主宰,而體現比較健康合理、且更溫暖光明的人生態度,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法律制度與城市文明,誠然有其合理與優點,然而其中卻日益滋長出一種不健康、過分自私自溺的的欲求。其結果不僅個人自私的想望無法實現,反而會造成一種集體向下沉淪的局面。

儒家所提倡的核心價值,屬於價值性的義理,其重點在本於仁心以成己愛人、敬天惜物。因為是價值性的義理,所以與現代社會所賴以存立各種工具理性,例如市場經濟、工商業與城市生活,並無根本性衝突可言。至於儒學所提倡的價值與現代的自由主義、民主思想、社會主義、科學理性主義、浪漫主義、法治思想等所具有的價值理性是否衝突,學者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在此不能詳論。大體而言,儒學所提倡的核心價值屬於根源性的價值,包容性極強,若能得其真精神,則與上述各種主義思想所提倡的價值亦無真正的衝突。[30]前述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城市文明、法治社會與各種科學知識,均為現代生活所必須,其中自有有其合理性。儒學所提倡的核心價值不但不與其合理部份發生衝突,反而有助於去除其流弊,使其更為理想。然而這條路絕不容易,必須經過十分長久的努力,逐漸提昇人心,並在制度與教育文化上進行許多重大調整,才能使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制度更符合人性,使學術與文藝往更美好的方向發展。充分吸收現代各種制度、思想與學藝的長處,並用儒學的精神提昇其內涵,應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新方向,也是東亞與世界各文明可以借鑑的道路。

注釋:

* 本文作者現任臺大歷史系教授。

[1] 在歷史上,社會主義因批判資本主義而生。換言之,資本主義是正,社會主義是反,無正無所謂反。現代社會的本質首先是資本主義,而後才有社會主義為之補偏救弊。依照馬克斯理論,資本主義的生產力發展至無可再發展時,社會主義的歷史階段才會到來。且不論馬克斯主義是否具有預測歷史發展的能力,即使依其說法,目前的人類社會,亦顯然尚未發展至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已無可再發展的階段。於是一些過早進入社會主義階段的國家,不是已經崩潰,便是正在努力補資本主義的課。

[2] 當前流行的一些文學作品,正充分表現出資本主義下生命的虛無與恐怖。例如:村上春樹,《舞、舞、舞》(賴明珠譯。台北:時報文化,1996),《挪威的森林》(賴明珠譯。台北:時報文化,1997),《發條鳥年代記》(賴明珠譯。台北:時報文化,1995-1997)。卡繆(Albert Camus)的《異鄉人》(L'etranger fre),梭爾貝羅(Saul Bellow)的《捉住這一天》(Seize the Day)以及各種存在主義文學,世紀末文學,頹廢文學….可謂不勝枚舉。

[3] 二十世紀初的哲學大師如羅素(Bertrand Russell)、杜威(John Dewey)、胡賽爾(Edmund Husserl),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均曾從各種角度熱烈地討論人類知識的限制與西方學術的危機。

[4] 以號稱自然科學之母的數學為例:早期偉大的數學家,通常可以掌握當時數學各領域裡的主題。然而在當代的數學系裡,學者們卻往往並不真正了解彼此的研究。數學如此,其他各種自然科學的分化與分歧只有更嚴重。

[5] 參見Gadmar, Truth and Method(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Garrett Barden and John Cumming. New York: Crossroad, 1984)

[6] 參見:J. Lyo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G. Bennington and B Massumi tr.,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7]參見: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Gerth and Mills ed. From Max Weber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 ;高承恕,《理性化與資本主義》(台北:聯經,1986)。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